作者:海軍山 文/圖
北港村及其附近的兩個小村應該是海口市境內「唯一不通陸路」的三個村莊,北港村及其他兩個小村合在一起不超過百來戶,全位於海口演豐鎮紅樹林灣的北港島上。說起來有些奇葩,島上一條新建的大橋——海文大橋跨島而過,但村民卻沒有辦法就近使用這條大橋,幾十年來的擺渡仍將繼續使用下去,原因是大橋沒有在島上沒有建入口或出口。對於島上村民來說,「看得到卻吃不到」,這種感覺無疑是最痛苦和無奈的。
一、大橋跨島而過,村民想要一個互通入口而不可得
日前,「社會與視界」走訪了北港島了解到,曾在幾年前,當公布海文大橋要通過北港島上時,全島所有村民都奔走相告,議論紛紛,希望借海文大橋從島上借道而過的契機,能夠將北港島靠別海口的唯一孤島。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儘管北港島上的村委會代表全體村民向大橋建設方傳達了這種意願,但最後得到的答覆是:在開始的設計方案和規劃中,根本就沒有考慮在北港島上建互通的規劃,如果要臨時改變設計和規劃是不可能的。這一答覆,讓村民的內心原本燃起的通陸路的希望也破滅了,正所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社會與視界」在北港村裡與村民交談時,一提到這座大橋,一些村民都有所忌諱和閃躲,似乎還有一種說不出的委屈;既不想談這個話題,也懶得表達現點。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兩個健談的村民,才將初步了解了全部的經過。
二、大橋命名之爭,在北港島村民看來是很無聊的事
當提起最近網上有關於「海文大橋」的命名爭議時,村民對此嗤之以鼻,說有些網友這閒心都操得「沒譜」了!相對比現在有大橋經過,卻不通陸路的北港島;對村民來說才是最大的遺憾和心中有苦難言的「痛」。
據悉,原來初定為「鋪前大橋」,通車後將會正式命名為「海文大橋」。但有部分海口網友對此頗為不滿,認為海口方面出了大部分建橋費用,理應被命名為「海口大橋」才是。而文昌網友則認為,經過文昌,大橋不帶有「文」字,才是真正不可思議。
據村民說,爭取能搭上海文大橋這趟「快車」,是每一個島上村民的願望;然而在經過數次的努力後,村民了解到加建「大橋互通」無望時,就希望能夠保存現有海口至北港島的工程橋,以利於村民的出行。
但同樣被否決,原因是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工程橋初看上去很堅固,能通大卡車;但工程橋壽命短,也要隨時檢查安全情況才能使用的。另外,工程橋與海水直接接觸,鋼管(鋼架)結構處於海上大風大浪中,很快會被腐蝕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如果保留工程橋,以後出了事,大橋建設方的責任就無法選脫了。所以村民一廂情願的想法是很好,卻非常不現實。
三、大橋跨島而過,讓北港島四周海岸環境面貌大變
海文大橋從北港島村民的眼皮下「呼嘯而過」,村民最大的願望沒有實現,在其他地方有好處嗎?
「社會與視界」走訪了解到,在幾年的建設工期內也深刻地影響了島上村民的生活,首先是島上有一部分土地被有補償地划走;大橋的跨過,也讓北港島的原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許多粗大的橋墩聳立在島上,見證海文大橋的宏偉。
其次,自從2018年11月3日海文大橋合攏後,大橋工程方在島上四周的大部分海岸線上修起了一米多高,厚達半米以上的防波堤;接下來還要沿著防波修築環島水泥路,島上的其他主幹道路也將修飾一新。
再次,最重要的改變當然是原來島南是讓漁港和擺渡碼頭的所在,現在擺渡碼頭留在原地不變;而漁港被集體搬遷到了島西部。漁港新建了四個小碼頭,足夠島上和臨時外來的漁船進行停靠。
而大橋建設帶來另外一項「紅利」:村民利用大橋工程修建期間的工程橋,便於運輸建材的特點,島上許多村民蓋起了新房,而且高清有線電視和高速網絡也在最近才拉上北港島,北港島從此告別了看不到有線電視和高速上網的尷尬。
其實不通陸路有壞處,但也會帶來別的好處,最起碼北港島還是一座真正的小島;也還是那個掩映在紅樹林中的世外桃源,原始自然環境也會維護得更好;少了外來的幹擾,從前靠出海打魚和放養漁排的生活也不會太多改變去適應,以前怎麼過,現在還一樣過,這不正是現在都市中一些人想接近自然而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