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慶市廣播電視臺 李天文
今天(8日)是國慶黃金周假期的最後一天,筆者走進肇慶羚羊峽,一睹碧綠清澈西江千帆碧影百舸爭流,大江東去浪陶盡的風採。
肇慶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位於肇慶市和高要區東北郊,羚羊山和爛柯山之間,全長9公裡,沿河兩岸懸崖百尺,怪石林立,有「華南第一峽」美譽。羚羊峽與大鼎峽、三榕峽合稱「西江三峽」,其中羚羊峽最為壯觀。其東部是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西部與肇慶七星巖風景區和北嶺山遙望,北部與肇慶市鼎湖區隔西江相望。公園總面積15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4%。
羚羊峽兩岸是欄柯山和羚羊山,據萬曆《肇慶府志》記載,「靈羊—舊志古傳,高要峽山有靈羊,每出鳴,風雨隨至,峽因此得名」。又稱肇慶峽。古時在羚羊東南和西北兩面都是西江河道,構成兩個峽谷,稱雙羊峽。到唐朝,羚羊山西北峽谷淤塞,成為旱峽,東南面峽谷稱作零洋峽,後改洋為羊,稱零羊峽,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李紳在《遊石室新記》中寫作羚羊峽,長7.5公裡,寬200-400米,平均水深48米,最深達77米。
羚羊峽古道最早為西江縴夫踩踏而成,是古代通過西江進出端州、連通兩廣的重要陸上通道,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徹底荒廢,但歷史文化沉澱深 厚,保存有大量古蹟和遺址,形成獨特的「峽、江、山」、「林、道、船」景觀。
自唐代開始,肇慶「小三峽」(羚羊峽、大鼎峽、三榕峽)已成為著名勝地,被歷代評為「肇慶八景」之一。小三峽中,又以羚羊峽風景最為優美與壯觀,歷來是詩人墨客登臨之地,他們也寫下了不少讚美的詩章。清代李良驥(字銓白)曾有詩描寫羚峽帆歸,詩曰:「幾疊風帆掛夕陽,萬重雲嶂鎖羚羊。山圍江口容孤樟,天壓潮頭露短檣。嵐影夾船春水綠,林坳系纜暮煙蒼。望夫石畔人如在,更睹歸帆橈斷腸。」明代佛山南海狀元倫文敘題詩《題望夫石》:「白石佳人住海旁,天為羅帳地為床。日為寶鏡朝朝照,月作銀燈夜夜光。千年不梳龍鳳髻,萬載不換紫羅裳;可憐不見親夫面,痛哭江幹恨斷腸」。描繪的便是婦人倚在江邊,遙盼夫君歸來的動人傳說。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徒步在羚羊峽古棧道上,這裡的一江一山,一花一草,無不凝結著羚羊峽的精華所在。讓你領略不一樣的峽谷棧道,謳歌祖國山河的壯美,細細品味人們生活的發展進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