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文壇,見賢思齊
《當代文壇名家紀實》後記
作者|賈連友
在浩渺的宇宙間,我們猶如一粒微小的塵埃,只因精神的存在,心靈飛翔於天地之間。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都是倏忽而行的過客,或許文字的留存,生命延伸在筆墨世界。作為這個時代的親歷者,我用自己的人生體驗,記錄著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的磨難,得到的欣慰。
成長記憶
許多時候,我也是用自己的人生去感悟社會與時代的嬗變。
祖父是新中國成立前後漢中醫學界有名望的老中醫,作為長孫本該傳承祖業的我,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熱的氛圍中,陰差陽錯喜歡上了寫作。參加工作到了一所設在破廟裡的農村學校教書,在昔日響起過晨鐘暮鼓的老柏樹下,課餘以虔誠的文字抒寫青春夢想。至今四十年過去,變換過十餘個單位,而文學與我一直若即若離卻又形影相隨。工作的最後一站走進文學藝術領域,或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我是腳踏實地生活的夢中人,面對不可知的命運和世界,自解為:人在夢中,夢在心中。
追溯自己對文學的啟蒙與沉澱,源於童年、少年時期經歷的貧困與孤獨。兒時生活的東門橋、飲馬池一帶,是漢中遺存的明清老街區,房屋破敗,民生蕭條,市井百象。現在看來,在飢餓籠罩的貧民區裡,我收穫了許多影響人生並成為文學營養的故事。
文壇名家群像
父親沒有繼承祖父的輝煌,卻也安於清苦在醫院藥房做調劑師,六七十年代以二十七元的工資,養活了連他在內全家十口人。在家的母親常常外出幹些零活,換點食物回家給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度時間,母親去一家縫紉店鎖扣眼。在光線昏暗、空氣悶熱、腳踏縫紉機嘈雜的木板樓上,整天坐在一個小角落,低著酸痛的脖子,戴著頂針的手,一針一線穿梭。每完成一個扣眼,可以掙到五釐錢的報酬,有時用結算一天的工錢,換回半斤麵條。大約上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在一個飢餓難捱的日子,翻箱倒櫃尋找家裡任何一點能吃的東西,唯一的收穫是,把存放過糧食的空木柜子,用刷子徹底清掃了一遍,收穫了遺漏在櫃底角落的小半碗糧食,看起來是以發暗的麵粉為主,還有各種雜糧,我生火炕成了巴掌大的一塊小餅子。當時欣喜若狂,饞涎欲滴,一口咬下還在發燙的餅子,卻怔住了——至今我還在想,那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分不清是塵垢或麵粉的黴味,分不清是夾生的大米、小豆、黃豆、綠豆、玉米糝混雜的怪味。我含在口裡難以下咽,卻捨不得吐出,一點點咬著,拌著心酸的淚水,艱難咀嚼著咽下去……
仍然是在那貧困飢餓的日子,我在路邊一邊擺茶水攤,一邊寫作業。遇到太陽大,運氣好,買水喝人多的天氣,我可以在給父母上繳三五毛錢後,用自己留下的幾分錢,到路對面的新華書店買回一本小人書。那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孤獨的心靈沉浸其中,忘卻了現實的飢腸轆轆,產生了奇妙的想像和朦朧的理想。從那時起,我的思想就脫離了身體,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興趣,精神總在冥想中遊蕩,現在回想,那或許就是文學的魅力。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寒暑假期,都是在外面做各種各樣的零工掙學費、買書看,閱讀也從小人書上升到大本圖書。那個年代我從閱讀中汲取了最多的傳統文化營養是誠實守信、正直仗義、奉獻社會,並因之鑄就了我的精神本色。十八歲那年,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牢牢記住了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並自勉至今:「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當代作家陳忠實
高考失敗那年,我以瘦弱的身體去做裝卸工,用一種沉重的勞動,來擺脫精神的苦悶。跟隨運輸隊燒柴油的蹦蹦車,穿行在各建築工地,一人一車,趕時趕工,獨自裝卸,早出晚歸。每天面對的,或是剛出燒窯的滾燙石灰、磚瓦,或是烈日下漢江邊炙熱的石頭、沙子,或是扛著上百斤重的水泥包走上腳手架……那段煉獄般的勞苦,鑄就了我以強大的精神力量走出社會,去面對一切艱難險阻。至今,我總是以赤足者的坦然,藐視著任何來自命運的挑戰,靈魂深處,有一種披荊斬棘的無所畏懼。
當年的某一天,我佇立在秦嶺南麓褒谷口的石門大壩上,面對洩洪形成的、激情奔湧的、怒吼而下的瀑布,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詩歌,後來發表在1988年第四期《袞雪》上。如今,我作為這份雜誌的主編追憶往昔,翻開了封塵三十年的詩作——
瀑 布
你是那纖弱潺潺的小溪
帶著猶豫與尋覓
來到這裡
你是那化作相思淚的白雲
帶著夢中的思戀
來到這裡
啊,無數條涓涓細流
把歡樂與哀愁交融
把甜蜜與思念匯集
誰會想到
當峭壁切斷了你的追尋
你竟如此勇敢、堅貞、壯烈
手挽手,跳下去,寧願粉身碎骨
用飛濺的靈魂
給人留下長長的記憶
走近名家
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改變過許多人的命運,也包括我。
隨著自己的詩歌、散文、小說陸續發表,我從農村學校被借調到區教育局辦《集資辦學簡報》,之後選調入宣傳部門工作。幾十年過去,無論崗位怎樣變動,我一直沒有走出宣教文化系統,潛意識裡,也是不願意離開精神領域。經歷了缺乏物質生活的飢餓折磨,卻物極必反讓我走向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極端,我願做一個淡化物慾的無為者、時代變幻的記錄者、濯濁揚清的呼籲者。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自己生活工作的視野逐步擴大,我驀然回首,深深地感謝塑造我性格和靈魂的這片土地。我慶幸自己生活的漢中是秦嶺巴山懷抱的天府之國。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與人們和諧相處,見證著魚米之鄉的生態宜居。漢中是大漢王朝建立者劉邦的發祥地,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裡,是造紙發明者蔡倫的封地,他們的偉大壯舉,感召著漢中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的創業激情。在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的經歷裡,我承擔過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採訪工作,其中為新華社陝西分社做過十年的新聞業務。那是身在漢中盆地,卻努力站在全國的高度俯瞰身邊的變化,在那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中央媒體為我創造了對外發稿的豐碩記錄,部分稿件收入了我在2000年彙編的一本新聞作品選中。從新聞視角,我關注和報導時代的變革與風貌;從文學創作,更多地是關注和反映個人命運在改革大潮中的興衰與起落。我撰寫過各領域許多成功人士,也為之後聚焦文壇人物拓展了視野與積累了儲備。
出版《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是我文學夢的一些真切記憶。
如果說,年少時喜歡讀書是被故事牽引到外面的世界,那麼成年後對文學的守望,就是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探索與思考。我面對筆下的主人公,深入交流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大家們的心靈解讀。
著名作家賈平凹
文壇名家是我心中的楷模並深深地打動著我,他們的追求與成功,給了我許多潛移默化的啟示、激勵和教益。我是一個漫步在生活原野上對文學的欣賞者、仰望者,我認為,才情、思想、勤奮、時代際遇的種種匯合,最終決定著作家從高原走向高峰。幾十年來交集過許多文壇人物,一次次向名家致敬與學習的過程,讓自己的精神得到洗禮與升華。雷抒雁生前來漢中時春風滿面,談笑聲聲,留給我們的是儒雅謙和、熱誠爽朗、親切平易的身影。而他的《小草在歌唱》,卻是一種對信仰、對真理的捍衛與吶喊,至今依然會喚起我們為正義而獻身的崇高使命感。當雷抒雁突然離去的消息傳來,震驚悲傷中,我從全國鋪天蓋地的悼念文章裡才知道,他之前經歷過大病的折磨,回北京後病情復發。從時間上看,他是在與病魔抗爭中度過生日的那天,收到了我發去的生日祝福信息,卻還惦記著為我籤贈郵寄新出版的詩經《國風》白話譯本。我在感動中,深切地領會到他鮮明的愛與恨,他對待同志如春天般的溫暖,維護真理如張志新一樣的大義凜然,活得真實、坦然而樂觀;陳忠實以家國情懷書寫民族秘史,其長篇小說《白鹿原》為中國當代文學樹起一座巨大的豐碑,在時代變革中把生活體驗上升到生命體驗是他成功的秘笈。他題贈給我「磨礪筆鋒,也磨礪自己」的珍貴手跡,濃縮了太多深情寄寓;賈平凹從《浮躁》《廢都》《秦腔》《山本》一路走來,詮釋著不同時期的文學思考、探索和追求。他的博大精深與不竭的藝術活力,無疑也蘊含在他給我題贈的「窮極物理」到「靜水深流」中。
收入《當代文壇名家紀實》的是與漢中有過交集和從漢中走出的十五位名家。他們是一棵棵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的大樹,是一道道雄奇美麗的風景。在編排本書的目錄時,我遵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原則上以年長為尊,按年齡依次排序:石英、郭榮章、費秉勳、雷抒雁、陳忠實、葉廣芩、莫伸、沈奇、賈平凹、和谷、方英文、王彬、朱鴻、王若冰、哈輝。
「秦嶺赤子」王若冰
隨著書寫的記憶徐徐展開,眼前持續閃爍著紛至沓來的名家群像。1988冬在漢中京劇團,我以電視採訪報導過作報告的作家路遙;1991年在省委學校新聞班脫產學習,我們的代課老師之一是文化學者肖雲儒;2011年春在洋縣,我接待了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還有與許許多多名家的交往,一直儲備在我美好而難忘的記憶中,有待成稿。
文壇名家閃爍著各自獨特的光輝,我只是從自己的視角解讀,為他們留下紀實檔案。撰寫時,努力把握了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原創性,為以後的研究者提供儘可能的翔實資料,也為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提供一部與當代文壇名家的人文記憶。這些文學、文博和聲樂界的大家們,他們在本書集中展示的名人效應,將會被社會廣泛關注,助力和增添天漢大地及美麗陝西的文化魅力。
捨得相伴
作為備忘的是:2017年元月我正式投入文聯工作,還未感受到人們羨慕的文藝單位寬鬆環境,卻趕上了追趕超越、脫貧攻堅、各種檢查督導考核活動會議驟增的特殊時期。文聯機關幾乎承擔了上級安排的所有公共科目任務。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人少事多經費緊張,幾乎一夜之間要進入高速度、快節奏工作,可想會出現怎樣的局面。在層層傳導的壓力之下,我以全年沒有因病因事請過半天假、沒有休過一天公休假做出表率,雖然身體嚴重透支出現了症狀,仍堅持著帶領同事們齊頭並進,推進黨務、政務、文藝等各項工作並努力創新。值得欣慰的是,當年工作成效顯著,文聯從上年度全市部門目標考核為一般並排後,大幅進位到良好名次。2018年雖然工作依然繁重緊張,但機關內部已進入常態高效並保持了良好業績。這其中的甘苦忽略不說。
作者賈連友
在這種背景下,我主編出版了《漢中歷代名家名篇精選》一書,並同時開始了《當代文壇名家紀實》系列人物撰寫工作。除前些年寫過雷抒雁、葉廣芩、陳忠實外,其他名家文稿是我在近一年多時間裡完成的,配發的一百七十多張圖片,大多是主人公支持幫助提供。讓我感動的是雷抒雁的夫人、《人民日報》原副總編馬利老師親自選定了部分珍貴的配文照片。
感謝陝西省作協原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王蓬先生,他曾被賈平凹評價:「(陝西)產生了以路遙為代表的陝北作家特色,以陳忠實為代表的關中作家特色,以王蓬為代表的陝南作家特色。」王蓬是三位顯著於文壇的人物之一,當我動意撰寫系列文壇名家時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他本應該成為其中的一位重要主人公時,卻主動以承擔撰寫序言者的身份出現在這部書中。王蓬通讀了十五位名家紀實後,動情地寫下長篇序言,並多次與我談到自己的閱讀體會,對書稿及書中的人物讚賞有加。
感謝陝西省委宣傳部將《當代文壇名家紀實》列入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
感謝各位名家和西安出版社副總編李宗保先生給予的傾情幫助,感謝所有關心此書出版的朋友們!
2014年春節何振基-王蓬-賈連友在王蓬鄉村小院
《當代文壇名家紀實》近日出版發行
陝西省委宣傳部列為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的《當代文壇名家紀實》,近日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記錄了陳忠實、賈平凹、雷抒雁、莫伸、葉廣芩等十五位享譽中國文壇名家的生活狀態與藝術追求。
作者賈連友,系漢中市文聯主席,其長期在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工作,與撰寫的文壇名家有著多年的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說:「文壇名家有著各自獨特的光輝,我只是從自己的視角解讀,為他們留下紀實檔案」。書中還收入了在漢中或從漢中走向全國的秦蜀古道研究專家郭榮章、中國文博女精英王彬、中國國學推廣大使哈輝等。聚集這些文壇大家們的名人效應,將會被社會廣泛關注,助力和提升天漢大地的文化魅力。
著名作家王蓬在序言中寫道:所有篇章都並非採訪式的一時之作,而是歲月積澱的思想結晶。幾乎每位主人公都與作者有長達幾十年的交集,不是一時一事,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有解讀其情懷思想的深度刻畫。作者寓自身學養提升與所寫主人公交往過程之中,增添了作品親切感、親和力和感染力。其探幽發微, 筆觸伸入到被忽略的領域和人物, 起到補史之闕、繼史之無的作用;其撰寫的作家、詩人、文博專家、聲樂家,展示出文學藝術領域的多姿多彩與厚重豐富。作者的這部新著,為漢中乃至陝西文壇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作者簡介:
賈連友,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漢中市文聯主席。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等散見於《人民日報》《文藝報》《陝西日報》《中外紀實文學》等報刊。編著有多部地方文化書籍。
素材來源於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