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趙偉君
「我和豎琴很有緣分,從小跟著幹培雪教授學鋼琴,9歲那年在老師家裡看見了一臺小豎琴,棕紅色,很漂亮,第一眼就被吸引,光想像一下彈奏的畫面都覺得好美,當時就決定我要學豎琴。」26歲的深圳交響樂團豎琴首席彭佳就這樣開始了她的豎琴人生。彭佳口中的幹培雪,是原中央樂團豎琴首席,也是中國首批專業學習豎琴的人,用句時髦的話說,就算國內這個行當的鼻祖吧。有意思的是,7年後,16歲的彭佳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張小傑教授正是幹培雪教授之子。人生啊,真是玄妙!
這一學又一個7年彈指而過,從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到上海音樂學院,再到享譽世界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彭佳開啟學霸屬性,一路通關,成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豎琴專業錄取的第一位中國內地學生。「我們家沒有搞音樂的,我是第一個,他們都沒想到我會走到豎琴專業。」
在豎琴的世界,彭佳如魚得水。留學期間,數次成功舉辦音樂會。去年畢業,憑藉亮眼履歷和實力,被深交招至麾下,成為該團豎琴首席。12月回國,上午剛和深交籤約,下午就收到邀請,去上海攜手浙江交響樂團舉辦專場音樂會。觀眾的熱情讓彭佳驚訝也很驚喜,「沒想到國內觀眾這麼愛豎琴,居然爆滿,座無虛席,連我爸媽想看都得買黃牛票。這些年我在歐洲看過很多音樂會,臺下觀眾八九成是老人,但發現國內很多都是父母帶著小孩,年輕觀眾也不少。」
對話
深晚:大家都覺得豎琴有點高冷,你認同嗎?
彭佳:可能因為我從小接觸很多人都是彈豎琴的,所以從沒覺得它高冷。豎琴是稍微小眾一點,但真的是一種看見就會喜歡的樂器,尤其女孩子,都覺得彈奏的畫面很浪漫很美。而且豎琴之所以好聽,因為只要彈之前把音調好了,即使新手,也絕不會彈出鋸木頭的聲音。
深晚:豎琴在交響樂團是怎樣的角色?
彭佳:一場音樂會豎琴並不需要一直彈,演奏者很多時候休息著,但一到它出場,都是很重要的地方,比如solo(獨奏)。豎琴很有色彩和特點,古典浪漫派作曲家特別喜歡為它寫華彩和炫技,比如德彪西在《牧神午後》和《大海》裡,還有拉威爾的《小提琴協奏曲》。
深晚:人們通常對豎琴有哪些誤解?
彭佳:很多人可能覺得豎琴男的彈不了,那種彈奏的美感表現在男性身上有點娘。其實不然,就像在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上獻藝的法國豎琴家梅斯特,彈奏畫面一點不娘反而很美,豎琴圈這樣的男神還有好幾個。
深晚:能對豎琴做下簡單科普嗎?
彭佳:豎琴在18、19世紀是貴族樂器,貴族們下午茶時,會聚在一起彈彈豎琴。它通常是一排弦47根弦,7個腳踏板。但也有三排弦豎琴,出現於15、16世紀,全世界也沒幾臺,保留下來的都算古董,三排弦的琴弦太多了,彈奏時都不能看,不然會眼花繚亂。豎琴的曲風主要有浪漫古典派,也是大眾比較愛聽的,還有現代作品,以及爵士豎琴,通常還配上鼓、打擊樂、貝斯,很酷。
深晚:豎琴難學嗎?
彭佳:豎琴入門很容易,如果是識譜的人,學三四節課就能彈簡單曲子。彈奏時使用8個手指,小指頭不參與。
深晚:深圳豎琴愛好者有自己的小圈子嗎?平時怎麼交流?
彭佳:有,我師姐的豎琴會就是平臺之一,10多年前她剛開辦時基本沒人,如今發展到100多人,他們都定期舉辦交流音樂會。我接觸到的一些業餘學習豎琴的人,甚至會買琴回家練習,一臺美國或義大利品牌的豎琴起價大約十幾萬,還得提前半年到一年跟工廠預定。但豎琴界不像小提琴,因為屬於損耗型樂器,並沒有貴得沒譜的名琴。
彭佳
1999年師從幹培雪教授。200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師從張小傑教授至今。201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2014年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繼續學業,師從Catherine White(伯明罕音樂學院豎琴系主任)和Karen Vaughan(前倫敦交響樂團豎琴首席)。2016年7月,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於英皇,獲得Renata Stein獎項。現任深圳交響樂團豎琴首席。
2008年和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Dittersdorf 豎琴協奏曲。
2013年和高健指揮在西安交響和浙江交響樂團兩次合作演出德彪西兩首舞曲。
2014年Lyon Healy 豎琴大賽金獎及2013年香港國際豎琴比賽的金獎獲得者。曾獲得聖彼得堡金豎琴比賽和日本豎琴專業組比賽銅獎。
在英留學期間,獲得harp competition Guy Prize Highly recommend 以及Skaila harp competition 2nd Prize。是Camac豎琴大賽英國地區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