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下面這張截圖在網間流傳:
不過3月17日一早,有關方面就進行了官方闢謠:
之所以第一張截圖能夠火起來,與最近幾天的回國機票一票難求,價格一天比一天高有關。【相關:18萬一個座位,回國真的這麼難嗎?】
但是,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在發布會上透露的最新數據,3月11日以來,全國陸地口岸海港空港入境人員日均12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下降了8成多。每天國際航班入境人員2萬人次,外國人佔比1成。
其實,這每天2萬人都從哪座城市入境的?哪座城市的防控壓力最大,才是大家更關心的。
航旅圈根據飛友科技提供的3月16日國外入境中國航班的統計數據,梳理了北京,上海,廣州三地3月16日當天接收的入境航班量和提供的座位數發現,上海的防控壓力其實是最大的。【註:重點地區是指歐美和日韓】
根據飛友科技的統計,3月16日我國一共接收境外進港航班177班,其中國際始發145班,港澳臺始發32班。
國際始發的145班中,50班來自歐美日韓等疫情重點地區。全天,145架入境航班總共提供了42363個座位(港澳臺佔8012),由歐美日韓始發的直航航班提供了11915個座位。
分區域來看,3月16日全天,北京首都機場接收國際、地區抵港航班28班,總共提供了8279個座位。
如果按所有航班2/3的上座率估計,則北京需要在1天內集中隔離5000人以上。若今後航班情況維持3月16日水平,為了滿足每人隔離14天的要求,則需要7萬張隔離床位。
不過,目前來看,北京已經在儘量控制入境人數的激增。
一個是北京從3月15日開始已經暫不接收國際公務機(含港澳臺)的飛行,已獲局方批覆且錄入管理系統的除外。
另一個是國航從3月16日開始削減中英航線頻次,國航APP的信息顯示,從3月16日開始,原本每天兩到三班的倫敦到北京航班,被削減到每天一班。
有意思的是,3月17日國航倫敦飛上海的航班,卻悄然增加了一班CA9938。航旅圈查閱發現,這一航班的前序航班是從北京出發的倫敦的CA937,原本要飛回北京,而CA9938也是原本要從倫敦飛回北京卻臨時取消的航班號。(見上圖)
這意味著,在特殊疫情之下,國航進行了將倫敦-北京航班調整到倫敦-上海的神操作!
據航旅圈了解,目前對入境北京的國際航班的要求,的確是逐漸縮減的趨勢,有關部門甚至在計劃將後續北京入境航班分流到天津,石家莊,太原等地先做疫情篩查,預計分流詳情不日將正式宣布。
其實相比北京,上海的入境防控壓力已經是更大了。
飛友科技的數據顯示,上海3月16日接待抵港國際地區航班54班,可提供14299個座位,比北京多了6000個座位。
根據上海的相關政策,54班中的19班直接由重點國家(韓國、義大利、伊朗、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美國、英國、瑞士、瑞典、比利時、挪威、荷蘭、丹麥、奧地利等16個國家)抵達,涉及4962座。這還不包括來自重點國家,經由非重點國家轉機抵滬的人員。
相比北京,上海的隔離政策主要是居家隔離、外省市轉出、集中隔離三管齊下。不過,目前來看,上海的防控措施也有加緊趨勢,原本恢復了大量國際航班的東航,也被要求削減部分航班。
再來看看廣州。3月16日,廣州接收24班國際到港,提供5987個座位,來自重點國家的航班只有兩班(韓國,共459座),這與南航曾在上周五宣布計劃逐步恢復的廣州至澳新、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多條國際航線最終未能成行不無關係。
顯然,目前對入華國際航班的總體趨勢是只減不增,而各個城市的隔離政策也是愈發嚴格,以下是航旅圈梳理的各地最新隔離政策。
綜合國外撤僑以及網友腦洞,航旅圈也梳理了幾個具有「創意」的隔離方案,你覺得有什麼好方法緩解防控壓力?歡迎文末留言~
1.將樞紐機場的的航班分散至其他國際機場:
此方案令樞紐機場的航班轉降至壓力更小的周邊二線國際機場,並在二線城市完成檢測、分流、入境、初步隔離等工作,隨後銜接航班載著經過分流的低風險旅客繼續到達樞紐機場,以減輕樞紐機場的壓力。然而,此方案會加大民航體系的整體工作量。
2.所有國際航班降落武漢:
此方案腦洞大開,旨在利用武漢已經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以及隔離設施,減少全國其他城市的壓力。然而,此舉將大幅延長武漢的封城時間,對於武漢市民是非常不公平的。
3.削減國際航班數量、停航:
此方案直接減輕了大部分國際口岸的壓力。然而,航班不斷航,保證了有急事需要出國、回國的人士能夠便利出行,同時保證了貨物的正常流通和經貿往來,全面停航可能並不是現實的選擇。
4.包機撤僑:
此前世界各國已有不少撤僑案例。在武漢疫情爆發初期,不少國家都派了包機前往武漢接走僑民。例如美國使用了派出了747貨改客,英國租了一架747飛往空軍基地,印度也直接派了兩架印度航空747撤僑。撤僑航班的優勢是可以降落在指定機場,之前從伊朗和義大利飛來的回國包機就降落在了蘭州、長沙、溫州等防疫壓力相對較輕的機場。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