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唐平□鄧鈞心)肅立雅靜,鳴銃撞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7月26日(農曆6月初六)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禹誕辰4147周年的日子,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綿陽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綿陽市委宣傳部、綿陽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0年(庚子)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在北川隆重舉行。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大禹後裔代表,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的嘉賓學者300餘人與數萬當地群眾一道,共同見證並參與了盛會。
圖為祭祀活動現場
攝影/劉華偉
上午9時,北川新縣城禹王廣場彩旗飄飄,人流擁動,一派節日氣氛。大禹後裔夏氏宗親以及海峽兩岸政商人士、學者通過視頻表達了對大禹的緬懷追思,希望兩岸和平發展、深入交流,攜手弘揚大禹精神、共同傳承大禹文化。
今年的祭祀活動採用古代最高禮祭——「禘禮」形式進行,儀式分九項議程:肅立雅靜、鳴銃、擊鼓、撞鐘、敬獻花籃、敬獻羌紅、恭讀祭文、行禮、頌歌獻舞、禮成。祭祀典禮簡潔莊重,鳴銃9響,代表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最高禮數;擊鼓34響,代表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心手相連;撞鐘14響,代表14億炎黃子孫的崇高敬意以及對神州大地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各界人士現場逐一進行向大禹敬獻花籃、敬獻羌紅,恭讀祭文、行禮、頌歌獻舞等儀式後,全體肅立,代表全體華夏兒女面向大禹塑像行禮祭拜。
圖為祭祀活動現場
攝影/劉華偉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到北川參加活動的大禹後裔、臺北市夏氏宗親會特別在臺北同步舉行祭祀活動,與主會場進行視頻連線共祭大禹。海內學術機構、高校專家、海外僑胞人士也紛紛通過視頻或者賀信等方式表達了對本次活動的祝賀和對大禹的敬仰。
在北川開通的「尋根大禹故裡、傳承中華文明」網絡祭祀活動中,廣大市民紛紛通過網絡平臺緬懷大禹的豐功偉績、弘揚大禹精神、傳承大禹文化。截至當日中午12時,海峽兩岸同胞在網絡祭祀平臺為大禹獻花、上香、點燭、敬酒的人數達44萬餘人次,開展網上互動39萬餘人次。
圖為北川羌族自治縣縣長瞿永安主持祭祀大典
攝影/鄧鈞心
每年6月初六祭祀大禹,在北川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竹書紀年》等大量史書典籍記載,4000多年前,這位偉大的人文始祖誕生在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縣內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著揚雄、李白、顏真卿等歷史名人題寫的有關大禹的題刻、手跡,祭祀大禹的禹王廟宇遍布全縣各地。
據了解,活動期間,還發行了大禹文化成果《大禹傳奇》繪本,並舉辦了「大禹故裡,中國羌城」投資推介會暨項目籤約儀式,現場籤約項目20個,總投資51億元,涉及通用航空、文化旅遊等領域,吸引臺資企業到北川開展投資合作,為北川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