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消費戰爭系列的第五期,也是安踏大戰李寧的(下)。
上一期,我和大家講述了李寧與安踏在2010年之前的發展史,整體來講就是弟弟品牌安踏採用各種激進策略,收編老大哥李寧無暇顧及的各類贊助資源,逐漸蓄力,等來了李寧的戰略失誤。
這一期,我們將會看到,終於坐到同一張牌桌上的李寧和安踏,是如何在全新的戰場上展開正面較量的。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第四章:體育品牌中的大眾
在上期內容的結尾,我們說到李寧犯了一個戰略上的錯誤,在不正確的時間進行品牌重塑,不僅受累於庫存壓力,還因此丟失了一大波基本盤,最終讓安踏抓住機會,一舉超越李寧。
但要注意的是,品牌重塑這個策略本身並沒有問題。
李寧的野心不止於國內,服裝行業本身也不是什麼高門檻行業,作為不少大牌生產基地的中國,怎麼就不能有屬於自己的,國際體育大牌呢?
顯然當時李寧眼中的敵人是耐克、阿迪這種大佬玩家,但是憑藉李寧當時的定位,無論如何是無法與兩者抗衡的。在消費者眼中,李寧的品牌形象,始終低於耐克、阿迪。
這使得李寧迫切地進行品牌升級,期望在品牌價值、產品價格上對標國際巨頭,以迅速追趕差距。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當時的時間節點去看,李寧的策略不無道理。
李寧在老一輩眼中的形象已然固定,要想對標耐克、阿迪,只有不破不立這一條路子。於是李寧選擇放棄原有的消費群體,把賭注壓在當時年輕的90後身上,希望利用幾年營銷,在年輕人中重塑李寧的品牌形象。
問題在於李寧還是低估了品牌重塑的難度,這個代價顯然過於慘重了。這個選擇可以說是一場豪賭,用多年積累的資源,賭未來的爆發。結果不僅沒有拉近自己和耐克、阿迪的例,相反被同行安踏摘了桃子。
人們對於品牌,尤其是服裝品牌的固有印象是非常難以改變的,這種品牌升級的成功案例極少,相反淪為笑柄的慘案倒是挺多。
一個著名案例就是美特斯邦威。當時美特斯邦威贊助了國內雷劇鼻祖《一起來看流星雨》,企圖通過這麼一部偶像劇蹭一波流量,沒曾想端木磊帶楚雨蕁去美特斯邦威買衣服成了名場面,被嘲笑至今。
當然美邦也不是沒為品牌升級做過其他努力,早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上映前一年,美邦就開了一條名為ME&CITY的「高端線」。
畢竟隨著國人審美、消費的提高,服裝品牌繼續保持原有調性是很可能被淘汰的。
所以這些年服裝品牌都在更換設計,美邦的競爭對手森馬、貴人鳥都是如此。而一直佛系的真維斯,就在去年倒閉了。
同樣頗具野心的安踏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過相比李寧,安踏在人們心中更是廉價的代表。李寧做不到的事,安踏更加做不到。
所以安踏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業根據各目標市場的不同消費者訴求,分別使用不同品牌的品牌決策策略。
多個品牌能較好地定位不同利益的細分市場,強調各品牌的特點,吸引不同的消費者群體,從而佔有較多的細分市場。
我在第一次消費戰爭中,就提過這個策略,無論是寶潔,還是聯合利華,都是多品牌策略的高端玩家。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既然我原本的品牌形象已經固化了,那我就再開個小號進攻其他市場不就行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重新運營一個全新的品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安踏使用了絕招:買。
2009年,安踏從百麗手裡收購了FILA品牌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
當時這個來自義大利的高端運動品牌還處於連年虧損中。
但安踏沒有急於讓這個品牌貢獻業績,而是慢慢改造它,將專業運動的部分剝離,保留時尚休閒的元素。
FILA沒有辜負安踏多年的耐心培育,從2016年開始,FILA逐漸顯示出在高端市場獨當一面的品牌力,雖然規模只有安踏十分之一,但利潤率遠超母品牌。
在運動時尚的風潮下,FILA展現了極強的品牌力,迅速成為了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寵。
如今,FILA已經代替了在三四線城市接近飽和的安踏,成為了這家公司全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根據最新的數據,在疫情情況下,FILA 品牌上半年收入逆市上漲 9.4%,達到71.52 億元,佔安踏集團48.8%。
我的一位研究體育商業的朋友,甚至用「陣中最強之人」來形容FILA。
除了FILA,安踏還在去年斥資350億收購了亞瑪芬體育,而安踏2018年的營收也不過241億,可謂蛇吞象的壯舉,頗有當年請孔令輝代言的雄心。
成立於1950年的亞瑪芬體育旗下有包括始祖鳥、Wilson在內的13個品牌,涵蓋網球、滑雪、登山等多個體育領域。其中Wilson更是代替斯伯丁成為今年NBA官方用球。
如今的安踏,更像是體育界的大眾,通過收購的方式,運用多品牌策略,讓自己的體育帝國版圖繼續擴張。
當然,安踏在FILA上的成功,是否能複製到亞瑪芬上,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第五章:國牌之戰
雖然安踏已然成為一個龐然大物,但李寧也並非吃素的。
先問個問題,你認為安踏是什麼時候超越李寧的?
2009年,安踏市值第一次超越李寧,2011年,安踏全年營收第一次超過李寧。但這都只是資本層面上。
既然聊的是第一品牌,那麼安踏與李寧的交接,應該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
我上一期內容裡提到,安踏是個喜歡留伏筆的公司。
2009年,阿迪達斯和中國奧委會的合約期滿,中國奧委會開始尋找下一任合作夥伴。北京奧運會熱潮後,國內對奧運的關注就開始下降了,因此很多人都不看好倫敦奧運的營銷價值。
我自己推測,當年如日中天的李寧怕是飄了,也沒鐵了心想奪回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
最終,安踏戰勝了李寧等一眾競爭者,以6億元的價格,拿下了中國代表團。這個價格比08北京奧運的贊助權價格縮水了一半還不止。
這筆2009年的籤約,獲得回報的時間正是2012年。
營銷是一場關乎心智的戰鬥。安踏想要取代李寧,就要給受眾打下思想鋼印:安踏才是真國牌。
就在李寧帝國風雨飄搖之時,安踏這卻代表中國登上了倫敦奧運的舞臺,大勢所趨,人心向背,這一手埋了四年的伏筆,可謂是趁你病要你命。
簡單分析一下,李寧長期和中國代表團合作,早已奠定了民族品牌的身份,贊助多一屆少一屆對李寧早已無所謂。但對安踏來說,這次的籤約尤為重要。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就如同傳國玉璽一樣。只有贊助過中國代表團,自稱中國第一運動品牌,才符合道統。
這個權益,從1992年開始,李寧就沒讓別家染指過。唯一的例外是北京奧運敗給阿迪達斯,但那畢竟是外國品牌,血統上就不是自家人。
但此時的安踏兵強馬壯,在資本市場已經碾壓李寧,再加上拿下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毫無爭議地完成了國牌稱號的交接。
儘管2012年倫敦奧運,並沒有帶來符合投入的回報,但安踏早已經不在乎一次贊助的得失。王朝更迭,安踏已經獲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窮小子上位以後,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依然視李寧為頑固的對手。
上期內容,我們提到安踏很早就展開了終端回購計劃,投入巨額資金將大量門店收歸旗下,改為直營。
安踏的直營模式,比依賴經銷商的李寧模式更靈活,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訴求更敏感,也就不容易積壓庫存。
憑藉這一手伏筆,安踏率先從席捲行業的庫存危機裡走了出來,此時荷包滿滿的安踏,有底氣和李寧正面打一場營銷戰了。
先出手的,是在倫敦奧運上被安踏偷了老家,顏面無光的李寧。
2012年,為了找回市場存在感,也為了解決品牌危機,李寧豪擲5年20億,從安踏手中奪過了CBA官方戰略合作夥伴的贊助權。又砸下10年1億美元籤約NBA球星德韋恩·韋德。
此時的安踏已經比李寧更豪橫,爾要戰,便戰。
2013年,安踏反手就續費了中國奧委會,拿下了裡約奧運的贊助權。
同一年,李寧不甘示弱,把被安踏奪走了11年的CUBA重新搶了回來。
安踏表示:你拿去吧,反正我也不是特別想要。第二年,安踏拿下了曾一度屬於李寧的NBA官方市場合作夥伴。
下一年,安踏又籤下了NBA球星克萊·湯普森。籤約4個月後,湯普森就以核心之一身份拿下NBA總冠軍,替安踏好好地出了一次風頭。之後「湯神模式」、「要瘋」系列廣告片,也成為了安踏營銷的裡程碑。
更諷刺的是,李寧先生本人的老東家中國體操隊,在2014年也被安踏花了5000萬搶走。
這一波已經不是偷家了,簡直就是大搖大擺走到你家水晶泉水裡發射人民幣。
把錢全花在了籃球等核心項目的李寧,再也無力和安踏競價。
據內部人士透露,李寧公司甚至通過體操中心和安踏進行溝通,表示可以讓出蹦床和藝術體操,但希望能留下體操隊的權益。不過在商言商,被安踏一口回絕。
李寧低到塵埃裡,落難鳳凰不如雞啊。
但商業世界裡,競爭就是如此殘酷,你的任何失誤,都會成為對手蠶食你的契機。兩家公司市值相差最多的時候,安踏一年能賺李寧兩倍的錢,市值抵得上8個李寧。
從品牌層面來說,體育品牌的營銷從來就不僅是打廣告這麼簡單。
一次分量十足的代言,就能讓品牌彎道超車,知名度提升幾個檔次。一次聲勢浩大的贊助,就能讓品牌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正如1984年,瀕臨倒閉的Nike,用一份近乎賭命的大合同,把前途放在了初出茅廬的喬丹身上,結果一把翻盤,最終在籃球領域,把曾經的行業老大阿迪達斯踩在了腳下。
而如今日薄西山的阿迪達斯,在足球領域依然有著不輸耐克的存在感,原因就是它少而精的贊助策略,拿下了皇馬、拜仁、曼聯、阿森納、尤文圖斯等頂級俱樂部,讓阿迪依舊維持著頂級足球品牌的尊嚴。
安踏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從孔令輝到CBA再到奧運會和NBA,安踏用不斷升級的贊助和代言,一步步確立了如今的地位。
第六章:新的戰場
安踏和李寧不斷升級加碼的競爭,背後是老牌帝國阿迪逐漸掉隊。
從90年代起,阿迪和耐克兩大巨頭就一直齊頭並進,你收購一個匡威,我就買下一個銳步,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但2010年開始,阿迪陷入了停滯不前,而耐克的一波爆發式增長,讓這個亂世從雙雄並立,立刻成為了一超多強的軍閥混戰。
到2014年,耐克在美國運動服裝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阿迪的5倍多。
阿迪掉隊了,意味著每個品牌都有了上位的機會。
第一個發難的是UnderArmour,這個從健身服這個細分領域起家的品牌,銷售額增長連續26個季度超過20%,終於在2014年銷售額超過阿迪,坐上了行業的第二把交椅。
但好景不長,旗下代言人史蒂芬·庫裡之後在NBA總決賽的敗北,讓這個異軍突起的品牌的的缺點一下子暴露了:在運動鞋品類布局單薄。加上設計感實在太差,UnderArmour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
另一個來自細分領域起家的挑戰者,主營瑜伽褲的lululemon。今年年初疫情期間,lululemon逆市增長,股價一度接近400億美元,直逼耐克。
除此之外,Vans和耐克旗下的AirJordan也曾經在部分市場和部分主要品類上超越過阿迪達斯。
可以說,整個體育品牌市場都打成了一鍋粥了,遍地是小王,短暫又輝煌。就連耐克這個大王的釣魚臺都幾次險些翻車。
阿迪達斯可能是過去十年最慘的行業老二,明明長著一張老二的臉,卻總是坐在老三的位置。
但如果從另一個側面看,眾多品牌來來去去,崛起又衰落,誰都沒能長期地取代阿迪達斯,挑戰耐克。
雖然細分領域品牌的崛起是大勢所趨,但像lululemon、UnderArmour這樣的品牌,只有單一品類。靠著爆款異軍突起容易,想要建立帝國,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只有一條腿的品牌,也許能跳得高,但是絕對站不穩。
能取代帝國的,只有另一個帝國,在我看來,過去十年,真正有機會取代阿迪達斯的,只有李寧和安踏這兩個中國品牌。
因為這兩個品牌,涵蓋了鞋類和服裝,涵蓋了各種主流運動品類,且具備了足夠的規模。
簡單說,李寧和安踏長著一張帝國的臉。
2019年,安踏的市值一度達到過2104億港元,大幅超過阿迪達斯,位居世界第二,就很能說明問題。
從這個角度,再來理解李寧和安踏的戰爭,就有了一層更深的涵義。
中國人有品牌情結,創造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品牌,不僅是一代創業家的夢想,也是許多國人的夢想。
反正都要有一個來自中國的頂級品牌,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故事回到李寧。
這家公司正忙於收拾「90後李寧」戰略失誤造成的爛攤子,完全無力對抗步步緊逼的安踏。國際戰略失敗後,李寧回縮到國內市場,才發現自己在銷售渠道的「內功」上,也遠遠不及安踏。
狂瀾既倒,大廈將傾,這是李寧的至暗時刻,甚至更換了兩任CEO都不見成效。
有媒體採訪到李寧員工說:「碰到這種狀況,如果不是李寧,早就死了不知多少次了」。
終於,2014年到了,這是李寧的幸運年。
這一年,李寧本人決定重新出山執掌公司。在他復出的第一年,李寧也終於扭虧為盈,再次走上正軌。
更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外部。
2014年開始,運動時尚化的新風潮席捲了整個行業。
2014年,阿迪達斯旗下休閒款單品「小白鞋」Stan Smith被時尚圈帶火,成為了明星潮人們人腳一雙的時尚單品。
2015年更是瘋狂的一年,阿迪達斯旗下鞋款NMD發售,引發無數鞋迷和潮流愛好者搶購。
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雙跑鞋,阿迪達斯卻邀請了陳冠希、陳奕迅、餘文樂等藝人潮人搶先上腳帶貨。加上限量發售,一下子將這雙鞋炒火了。
另一邊,阿迪達斯之前重金從耐克手裡搶來了「侃爺」坎耶·韋斯特,2015年,侃爺和阿迪合作的第一款鞋adidas Yeezy Boost 750 OG「Light Grey」發售,從此椰子成了全世界潮流愛好者的聖物。
耐克的AirJordan系列也在這場運動品牌時尚化的大浪潮中成為了受益者,各種聯名合作將AJ從一個高端運動鞋品牌改造成了一個頂級潮流品牌。
這場風潮席捲的不只是運動品牌和潮流圈,傳統時尚圈也沒能置身其外。
巴黎世家的老爹鞋,Guuci各類運動風單品,LV開始和潮牌玩聯名。可以說整個服裝行業都看到了一波新的機會。
李寧找到了它的救命稻草。
誰也沒想到,李寧的逆襲,沒有發生在賽場上,而是在2018年初的紐約時裝周。
在李寧舉辦的大秀上,中國李寧的logo伴隨著時尚的設計,引爆了社交網絡,向全世界宣告,這個品牌已經脫胎換骨了。
也許這是商業之神和李寧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曾經在國內品牌中,論設計,論中國風,論品牌底蘊,幾乎沒有能和李寧抗衡的。
經典的「飛甲」、「年輪」、「鍾馗」球鞋融入了中國風。
「馭帥」系列、「韋德之道」系列至今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大系列球鞋。「弓」和「弧」等各種科技也被運用到跑鞋、球鞋等產品上。
可以說,李寧用品牌底蘊和美學功底,把自己的產品和晉江系一眾「旅遊鞋」區別了開來。
高端品牌,賣的就是文化附加值。耐克勵志廣告,阿迪時尚氣息,都是在為品牌附加值。民族設計和歷史底蘊,是李寧特有的文化附加值,是李寧衝擊高端的突破口,但「90後李寧」為了討好新一代,過於激進,以至於自廢武功。
可能就連管理層自己也沒有想到,8年前他們削尖了腦袋想擠進年輕人的世界而不得,如今卻是當年自己棄之如敝的本土元素和復古底蘊,讓自己完成了年輕化,而且一舉走向高端。
歷史的進程總是不可捉摸。
但如今強勢歸來的李寧,發現橫亙在它面前的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窮小子,而是坐擁一個2200億市值的體育品牌帝國。
這已經是這十年來,雙方最為勢均力敵的瞬間了。
我們又終於可以看到兩個屬於中國的頂尖品牌,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為了爭奪市場各出奇招,在產品上不斷迭代。
因為有了競爭和懸念,體育才變得如此激動人心,而也正是因為有了品牌之間的競爭,才有了市場的進化。也許安踏和李寧的競爭,會給整個體育行業帶來又一個黃金時代。
這場充滿懸念的消費戰爭,也許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李寧,三十而已》-懶熊體育《安踏,永不止步》-王新磊《「90後」李寧打造出國際化品牌—變革與創新之痛》-新浪教育《安踏閃耀CBA賽場 成為運動裝備類唯一合作夥伴》-搜狐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