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VS李寧:中國鞋王爭霸史(下)

2020-12-21 IC實驗室

這是消費戰爭系列的第五期,也是安踏大戰李寧的(下)。

上一期,我和大家講述了李寧與安踏在2010年之前的發展史,整體來講就是弟弟品牌安踏採用各種激進策略,收編老大哥李寧無暇顧及的各類贊助資源,逐漸蓄力,等來了李寧的戰略失誤。

這一期,我們將會看到,終於坐到同一張牌桌上的李寧和安踏,是如何在全新的戰場上展開正面較量的。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第四章:體育品牌中的大眾

在上期內容的結尾,我們說到李寧犯了一個戰略上的錯誤,在不正確的時間進行品牌重塑,不僅受累於庫存壓力,還因此丟失了一大波基本盤,最終讓安踏抓住機會,一舉超越李寧。

但要注意的是,品牌重塑這個策略本身並沒有問題。

李寧的野心不止於國內,服裝行業本身也不是什麼高門檻行業,作為不少大牌生產基地的中國,怎麼就不能有屬於自己的,國際體育大牌呢?

顯然當時李寧眼中的敵人是耐克、阿迪這種大佬玩家,但是憑藉李寧當時的定位,無論如何是無法與兩者抗衡的。在消費者眼中,李寧的品牌形象,始終低於耐克、阿迪。

這使得李寧迫切地進行品牌升級,期望在品牌價值、產品價格上對標國際巨頭,以迅速追趕差距。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當時的時間節點去看,李寧的策略不無道理。

李寧在老一輩眼中的形象已然固定,要想對標耐克、阿迪,只有不破不立這一條路子。於是李寧選擇放棄原有的消費群體,把賭注壓在當時年輕的90後身上,希望利用幾年營銷,在年輕人中重塑李寧的品牌形象。

問題在於李寧還是低估了品牌重塑的難度,這個代價顯然過於慘重了。這個選擇可以說是一場豪賭,用多年積累的資源,賭未來的爆發。結果不僅沒有拉近自己和耐克、阿迪的例,相反被同行安踏摘了桃子。

人們對於品牌,尤其是服裝品牌的固有印象是非常難以改變的,這種品牌升級的成功案例極少,相反淪為笑柄的慘案倒是挺多。

一個著名案例就是美特斯邦威。當時美特斯邦威贊助了國內雷劇鼻祖《一起來看流星雨》,企圖通過這麼一部偶像劇蹭一波流量,沒曾想端木磊帶楚雨蕁去美特斯邦威買衣服成了名場面,被嘲笑至今。

當然美邦也不是沒為品牌升級做過其他努力,早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上映前一年,美邦就開了一條名為ME&CITY的「高端線」。

畢竟隨著國人審美、消費的提高,服裝品牌繼續保持原有調性是很可能被淘汰的。

所以這些年服裝品牌都在更換設計,美邦的競爭對手森馬、貴人鳥都是如此。而一直佛系的真維斯,就在去年倒閉了。

同樣頗具野心的安踏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過相比李寧,安踏在人們心中更是廉價的代表。李寧做不到的事,安踏更加做不到。

所以安踏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業根據各目標市場的不同消費者訴求,分別使用不同品牌的品牌決策策略。

多個品牌能較好地定位不同利益的細分市場,強調各品牌的特點,吸引不同的消費者群體,從而佔有較多的細分市場。

我在第一次消費戰爭中,就提過這個策略,無論是寶潔,還是聯合利華,都是多品牌策略的高端玩家。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既然我原本的品牌形象已經固化了,那我就再開個小號進攻其他市場不就行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重新運營一個全新的品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安踏使用了絕招:買。

2009年,安踏從百麗手裡收購了FILA品牌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

當時這個來自義大利的高端運動品牌還處於連年虧損中。

但安踏沒有急於讓這個品牌貢獻業績,而是慢慢改造它,將專業運動的部分剝離,保留時尚休閒的元素。

FILA沒有辜負安踏多年的耐心培育,從2016年開始,FILA逐漸顯示出在高端市場獨當一面的品牌力,雖然規模只有安踏十分之一,但利潤率遠超母品牌。

在運動時尚的風潮下,FILA展現了極強的品牌力,迅速成為了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寵。

如今,FILA已經代替了在三四線城市接近飽和的安踏,成為了這家公司全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根據最新的數據,在疫情情況下,FILA 品牌上半年收入逆市上漲 9.4%,達到71.52 億元,佔安踏集團48.8%。

我的一位研究體育商業的朋友,甚至用「陣中最強之人」來形容FILA。

除了FILA,安踏還在去年斥資350億收購了亞瑪芬體育,而安踏2018年的營收也不過241億,可謂蛇吞象的壯舉,頗有當年請孔令輝代言的雄心。

成立於1950年的亞瑪芬體育旗下有包括始祖鳥、Wilson在內的13個品牌,涵蓋網球、滑雪、登山等多個體育領域。其中Wilson更是代替斯伯丁成為今年NBA官方用球。

如今的安踏,更像是體育界的大眾,通過收購的方式,運用多品牌策略,讓自己的體育帝國版圖繼續擴張。

當然,安踏在FILA上的成功,是否能複製到亞瑪芬上,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第五章:國牌之戰

雖然安踏已然成為一個龐然大物,但李寧也並非吃素的。

先問個問題,你認為安踏是什麼時候超越李寧的?

2009年,安踏市值第一次超越李寧,2011年,安踏全年營收第一次超過李寧。但這都只是資本層面上。

既然聊的是第一品牌,那麼安踏與李寧的交接,應該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

我上一期內容裡提到,安踏是個喜歡留伏筆的公司。

2009年,阿迪達斯和中國奧委會的合約期滿,中國奧委會開始尋找下一任合作夥伴。北京奧運會熱潮後,國內對奧運的關注就開始下降了,因此很多人都不看好倫敦奧運的營銷價值。

我自己推測,當年如日中天的李寧怕是飄了,也沒鐵了心想奪回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

最終,安踏戰勝了李寧等一眾競爭者,以6億元的價格,拿下了中國代表團。這個價格比08北京奧運的贊助權價格縮水了一半還不止。

這筆2009年的籤約,獲得回報的時間正是2012年。

營銷是一場關乎心智的戰鬥。安踏想要取代李寧,就要給受眾打下思想鋼印:安踏才是真國牌。

就在李寧帝國風雨飄搖之時,安踏這卻代表中國登上了倫敦奧運的舞臺,大勢所趨,人心向背,這一手埋了四年的伏筆,可謂是趁你病要你命。

簡單分析一下,李寧長期和中國代表團合作,早已奠定了民族品牌的身份,贊助多一屆少一屆對李寧早已無所謂。但對安踏來說,這次的籤約尤為重要。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就如同傳國玉璽一樣。只有贊助過中國代表團,自稱中國第一運動品牌,才符合道統。

這個權益,從1992年開始,李寧就沒讓別家染指過。唯一的例外是北京奧運敗給阿迪達斯,但那畢竟是外國品牌,血統上就不是自家人。

但此時的安踏兵強馬壯,在資本市場已經碾壓李寧,再加上拿下中國代表團的贊助權,毫無爭議地完成了國牌稱號的交接。

儘管2012年倫敦奧運,並沒有帶來符合投入的回報,但安踏早已經不在乎一次贊助的得失。王朝更迭,安踏已經獲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窮小子上位以後,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依然視李寧為頑固的對手。

上期內容,我們提到安踏很早就展開了終端回購計劃,投入巨額資金將大量門店收歸旗下,改為直營。

安踏的直營模式,比依賴經銷商的李寧模式更靈活,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訴求更敏感,也就不容易積壓庫存。

憑藉這一手伏筆,安踏率先從席捲行業的庫存危機裡走了出來,此時荷包滿滿的安踏,有底氣和李寧正面打一場營銷戰了。

先出手的,是在倫敦奧運上被安踏偷了老家,顏面無光的李寧。

2012年,為了找回市場存在感,也為了解決品牌危機,李寧豪擲5年20億,從安踏手中奪過了CBA官方戰略合作夥伴的贊助權。又砸下10年1億美元籤約NBA球星德韋恩·韋德

此時的安踏已經比李寧更豪橫,爾要戰,便戰。

2013年,安踏反手就續費了中國奧委會,拿下了裡約奧運的贊助權。

同一年,李寧不甘示弱,把被安踏奪走了11年的CUBA重新搶了回來。

安踏表示:你拿去吧,反正我也不是特別想要。第二年,安踏拿下了曾一度屬於李寧的NBA官方市場合作夥伴。

下一年,安踏又籤下了NBA球星克萊·湯普森。籤約4個月後,湯普森就以核心之一身份拿下NBA總冠軍,替安踏好好地出了一次風頭。之後「湯神模式」、「要瘋」系列廣告片,也成為了安踏營銷的裡程碑。

更諷刺的是,李寧先生本人的老東家中國體操隊,在2014年也被安踏花了5000萬搶走。

這一波已經不是偷家了,簡直就是大搖大擺走到你家水晶泉水裡發射人民幣。

把錢全花在了籃球等核心項目的李寧,再也無力和安踏競價。

據內部人士透露,李寧公司甚至通過體操中心和安踏進行溝通,表示可以讓出蹦床和藝術體操,但希望能留下體操隊的權益。不過在商言商,被安踏一口回絕。

李寧低到塵埃裡,落難鳳凰不如雞啊。

但商業世界裡,競爭就是如此殘酷,你的任何失誤,都會成為對手蠶食你的契機。兩家公司市值相差最多的時候,安踏一年能賺李寧兩倍的錢,市值抵得上8個李寧。

從品牌層面來說,體育品牌的營銷從來就不僅是打廣告這麼簡單。

一次分量十足的代言,就能讓品牌彎道超車,知名度提升幾個檔次。一次聲勢浩大的贊助,就能讓品牌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正如1984年,瀕臨倒閉的Nike,用一份近乎賭命的大合同,把前途放在了初出茅廬的喬丹身上,結果一把翻盤,最終在籃球領域,把曾經的行業老大阿迪達斯踩在了腳下。

而如今日薄西山的阿迪達斯,在足球領域依然有著不輸耐克的存在感,原因就是它少而精的贊助策略,拿下了皇馬、拜仁、曼聯、阿森納、尤文圖斯等頂級俱樂部,讓阿迪依舊維持著頂級足球品牌的尊嚴。

安踏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從孔令輝到CBA再到奧運會和NBA,安踏用不斷升級的贊助和代言,一步步確立了如今的地位。

第六章:新的戰場

安踏和李寧不斷升級加碼的競爭,背後是老牌帝國阿迪逐漸掉隊。

從90年代起,阿迪和耐克兩大巨頭就一直齊頭並進,你收購一個匡威,我就買下一個銳步,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但2010年開始,阿迪陷入了停滯不前,而耐克的一波爆發式增長,讓這個亂世從雙雄並立,立刻成為了一超多強的軍閥混戰。

到2014年,耐克在美國運動服裝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阿迪的5倍多。

阿迪掉隊了,意味著每個品牌都有了上位的機會。

第一個發難的是UnderArmour,這個從健身服這個細分領域起家的品牌,銷售額增長連續26個季度超過20%,終於在2014年銷售額超過阿迪,坐上了行業的第二把交椅。

但好景不長,旗下代言人史蒂芬·庫裡之後在NBA總決賽的敗北,讓這個異軍突起的品牌的的缺點一下子暴露了:在運動鞋品類布局單薄。加上設計感實在太差,UnderArmour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

另一個來自細分領域起家的挑戰者,主營瑜伽褲的lululemon。今年年初疫情期間,lululemon逆市增長,股價一度接近400億美元,直逼耐克。

除此之外,Vans和耐克旗下的AirJordan也曾經在部分市場和部分主要品類上超越過阿迪達斯。

可以說,整個體育品牌市場都打成了一鍋粥了,遍地是小王,短暫又輝煌。就連耐克這個大王的釣魚臺都幾次險些翻車。

阿迪達斯可能是過去十年最慘的行業老二,明明長著一張老二的臉,卻總是坐在老三的位置。

但如果從另一個側面看,眾多品牌來來去去,崛起又衰落,誰都沒能長期地取代阿迪達斯,挑戰耐克。

雖然細分領域品牌的崛起是大勢所趨,但像lululemon、UnderArmour這樣的品牌,只有單一品類。靠著爆款異軍突起容易,想要建立帝國,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只有一條腿的品牌,也許能跳得高,但是絕對站不穩。

能取代帝國的,只有另一個帝國,在我看來,過去十年,真正有機會取代阿迪達斯的,只有李寧和安踏這兩個中國品牌。

因為這兩個品牌,涵蓋了鞋類和服裝,涵蓋了各種主流運動品類,且具備了足夠的規模。

簡單說,李寧和安踏長著一張帝國的臉。

2019年,安踏的市值一度達到過2104億港元,大幅超過阿迪達斯,位居世界第二,就很能說明問題。

從這個角度,再來理解李寧和安踏的戰爭,就有了一層更深的涵義。

中國人有品牌情結,創造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品牌,不僅是一代創業家的夢想,也是許多國人的夢想。

反正都要有一個來自中國的頂級品牌,為什麼不能是我呢?

故事回到李寧。

這家公司正忙於收拾「90後李寧」戰略失誤造成的爛攤子,完全無力對抗步步緊逼的安踏。國際戰略失敗後,李寧回縮到國內市場,才發現自己在銷售渠道的「內功」上,也遠遠不及安踏。

狂瀾既倒,大廈將傾,這是李寧的至暗時刻,甚至更換了兩任CEO都不見成效。

有媒體採訪到李寧員工說:「碰到這種狀況,如果不是李寧,早就死了不知多少次了」。

終於,2014年到了,這是李寧的幸運年。

這一年,李寧本人決定重新出山執掌公司。在他復出的第一年,李寧也終於扭虧為盈,再次走上正軌。

更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外部。

2014年開始,運動時尚化的新風潮席捲了整個行業。

2014年,阿迪達斯旗下休閒款單品「小白鞋」Stan Smith被時尚圈帶火,成為了明星潮人們人腳一雙的時尚單品。

2015年更是瘋狂的一年,阿迪達斯旗下鞋款NMD發售,引發無數鞋迷和潮流愛好者搶購。

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雙跑鞋,阿迪達斯卻邀請了陳冠希、陳奕迅、餘文樂等藝人潮人搶先上腳帶貨。加上限量發售,一下子將這雙鞋炒火了。

另一邊,阿迪達斯之前重金從耐克手裡搶來了「侃爺」坎耶·韋斯特,2015年,侃爺和阿迪合作的第一款鞋adidas Yeezy Boost 750 OG「Light Grey」發售,從此椰子成了全世界潮流愛好者的聖物。

耐克的AirJordan系列也在這場運動品牌時尚化的大浪潮中成為了受益者,各種聯名合作將AJ從一個高端運動鞋品牌改造成了一個頂級潮流品牌。

這場風潮席捲的不只是運動品牌和潮流圈,傳統時尚圈也沒能置身其外。

巴黎世家的老爹鞋,Guuci各類運動風單品,LV開始和潮牌玩聯名。可以說整個服裝行業都看到了一波新的機會。

李寧找到了它的救命稻草。

誰也沒想到,李寧的逆襲,沒有發生在賽場上,而是在2018年初的紐約時裝周。

在李寧舉辦的大秀上,中國李寧的logo伴隨著時尚的設計,引爆了社交網絡,向全世界宣告,這個品牌已經脫胎換骨了。

也許這是商業之神和李寧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曾經在國內品牌中,論設計,論中國風,論品牌底蘊,幾乎沒有能和李寧抗衡的。

經典的「飛甲」、「年輪」、「鍾馗」球鞋融入了中國風。

「馭帥」系列、「韋德之道」系列至今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兩大系列球鞋。「弓」和「弧」等各種科技也被運用到跑鞋、球鞋等產品上。

可以說,李寧用品牌底蘊和美學功底,把自己的產品和晉江系一眾「旅遊鞋」區別了開來。

高端品牌,賣的就是文化附加值。耐克勵志廣告,阿迪時尚氣息,都是在為品牌附加值。民族設計和歷史底蘊,是李寧特有的文化附加值,是李寧衝擊高端的突破口,但「90後李寧」為了討好新一代,過於激進,以至於自廢武功。

可能就連管理層自己也沒有想到,8年前他們削尖了腦袋想擠進年輕人的世界而不得,如今卻是當年自己棄之如敝的本土元素和復古底蘊,讓自己完成了年輕化,而且一舉走向高端。

歷史的進程總是不可捉摸。

但如今強勢歸來的李寧,發現橫亙在它面前的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窮小子,而是坐擁一個2200億市值的體育品牌帝國。

這已經是這十年來,雙方最為勢均力敵的瞬間了。

我們又終於可以看到兩個屬於中國的頂尖品牌,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為了爭奪市場各出奇招,在產品上不斷迭代。

因為有了競爭和懸念,體育才變得如此激動人心,而也正是因為有了品牌之間的競爭,才有了市場的進化。也許安踏和李寧的競爭,會給整個體育行業帶來又一個黃金時代。

這場充滿懸念的消費戰爭,也許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李寧,三十而已》-懶熊體育《安踏,永不止步》-王新磊《「90後」李寧打造出國際化品牌—變革與創新之痛》-新浪教育《安踏閃耀CBA賽場 成為運動裝備類唯一合作夥伴》-搜狐體育

相關焦點

  • 安踏VS李寧,誰更值得買?
    編者註:國務院發布政策支持體育產業,安踏體育、李寧將直接受益;本文將從行業、成長、財務等多個角度對兩隻頭部個股進行對比。未來隨著我國居民運動參與廣度與深度提升,對專業、細分、場景化產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催化下,預計未來5年體育鞋服市場仍有望保持年均10%的複合增長,市場容量有望達到4000億規模,較2018年提升近50%。生產體育用品的相關企業是直接受益者,本文將分析兩隻頭部體育用品企業—安踏體育(02020.HK)、李寧(02331.HK)。
  • 我們來到鞋都晉江,瞧了瞧安踏、李寧和喬丹等運動品牌的工廠店!
    第一紡織網記者近日來到中國鞋都——福建晉江採訪時,在五裡工業區就遇到了本土知名品牌雲集的「工廠店」一條街。東興證券分析師劉暢介紹,國內運動服飾企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晉江系」和「非晉江系」,前者包括安踏、特步、361度、喬丹、鴻星爾克、匹克等品牌,後者單指李寧。而20世紀80年代,晉江鞋企造出了第一批運動鞋,鞋企以產品為重,沒有自身的品牌。
  • 2018實戰鞋王丨李寧、AJ和Adidas等8大品牌的24款球鞋你pick誰?
    誰是2018年實戰鞋王爭霸賽,本次比賽將選出5名2018年最佳的實戰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各位候選鞋,以及每位候選鞋的一句話點評。在聚光燈中慢慢走上來的是安踏代表團安踏的老大哥KT4昂首挺胸走在最前面,安踏的其他籃球鞋款都是以KT系列作為藍本發展的,所以說KT獨大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 「小球VS大球」,國潮李寧PK國際安踏,誰更勝一籌?
    中國產業信息網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體育產業的市場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逐步擴大至3.59萬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8.38%,高於GDP增速。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體育人口的增長和龐大存量有望為體育產業長期釋放利潤。作為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有望最大程度的分享產業擴張的紅利,李寧、安踏就是如此。
  • 李寧、安踏與匹克、361度球鞋差別大嗎?
    自李寧驚豔時裝周后,國內運動品牌也狂刷了一波存在感,成為眾多Sneakerhead津津樂道的對象。作為中國運動品牌界的「四大天王」,李寧、安踏不斷改變,匹克、361度卻被冷藏,它們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呢?李寧、安踏與匹克、361度作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運動品牌,雖然不如阿迪、耐克那麼普及,卻也一直在不斷地創新和改變。如果把這四大品牌的球鞋進行對比,它們之間的差別會有多大呢?
  • 這個品牌年收10億,僅靠一雙老人鞋!李寧、安踏都慌了!
    那些曾封號「鞋王」的品牌,到了如今都奄奄一息——大眾鞋王達芙妮:過去3年關店3000家,市值從195億港元縮水至不足6億港元;就連一代男鞋巨頭富貴鳥,如今也是債臺高築,42億巨額債務壓身..這個品牌只賣老人穿的鞋!足力健這個品牌真的很有意思,它不學李寧瘋狂走秀,也不像安踏專注運動圈。它呀,只賣老人穿的鞋!
  • 網友怎麼看Nike阿迪與國產李寧ANTA的區別!ps:安踏越做越好看了!
    不過李寧安踏們也在迎頭趕上,李寧的drive foam(和巴斯夫公司共同研發)和安踏鞋底的新科技flashfoam都算是備受好評了。質量方面差距基本不大,使用壽命都差不多。其餘主要的差距在品牌和設計上,安踏還能看得過去的鞋子就是湯普森的籤名鞋了,李寧相對來說好一點,起碼還有個馭帥和韋德之道在撐場面。
  • 2020,耐克阿迪與晉江鞋王終有一戰
    安踏也一舉戰勝匹克,成為晉江的「新鞋王」。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2003年德爾惠1000萬從安踏手中搶下周杰倫。
  • 發售699元「巢鞋」 安踏向高端市場突圍
    業內人士認為,安踏品牌重塑壓力較大,需要推出高價爆款來刷新消費者認知,但這種模式可否持續尚待觀察。 這雙「巢鞋」有何特殊?據悉,它由安踏首次聯手國際潮鞋設計師Salehe Bembury打造。Salehe Bembury曾參與阿迪達斯旗下潮流鞋款Yeezy的設計,隨後又擔任奢侈品牌Versace(範思哲)運動鞋設計部門高級總監,在潮鞋圈有一定的影響力。
  • 品牌資訊:耐克、安踏、Puma、李寧、斯凱奇、亞瑟士、特步、三夫戶外
    安踏大數據跑鞋  是怎麼煉成的?  12月15日,中國領先體育用品品牌安踏在北京星影製作中心舉辦了一場別出心裁的科技風跑步戰略發布會。此次發布活動中,安踏跑步響應全民運動的號召,正式揭幕「創中國跑力」品牌長期發展計劃,全面啟動了安踏在專業跑步領域內的科技革新舉措。
  • 發售699元新款「巢鞋」 安踏向高端市場突圍
    中國商報記者發現,為了加強此款「巢鞋」的宣傳力度,安踏體育官方公眾平臺今年11月26日-12月12日半個多月內八次發文宣傳「巢鞋」,並為這款鞋的發售舉辦了線下發布會。另外,此款鞋還被國外知名潮流媒體HYPEBEAST、ULSUM以及NOWRE報導,國外的網紅也紛紛在社交平臺曬出「巢鞋」穿搭照片。  據悉,此款鞋在安踏天貓官方旗艦店首發300雙,27秒售罄。
  • 李寧的下一站|礪石
    1可持續的創新1980年7月,耐克創始人費爾奈特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他的自傳《鞋狗》中寫道:「我環視四周,發現有好幾百個人都穿著中山裝和不結實的黑布鞋,這些鞋像是用建築用紙製成的。不過還有些孩子穿著帆布運動鞋,這給了我希望。」
  • 你會選擇安踏還是李寧?KT和韋德之道,誰才是真正的國貨之巔
    說到國產球鞋,大家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肯定就是李寧和安踏這兩大品牌了,最近幾年,這兩大品牌在一眾國貨之中也是脫穎而出,儼然已經有了中國龍頭體育品牌的樣子,他們在籃球鞋的設計方面也是向高水準靠攏,安踏的KT系列和李寧的韋德之道系列就算和阿迪耐克這樣的國外大牌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買李寧安踏了,到底買的是情懷還是品質?
    反觀國產的運動品牌,就有點野蠻生長了,多數品牌已經被丟棄在了角落,如今也只有李寧和安踏做出了一些大成績。 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會考慮入手李寧和安踏的產品了,有人說他們是看中了品質,爺有人說他們是為了情懷,那麼,為什麼他們會購買李寧和安踏的產品呢?
  • 五雙高性價比實戰籃球鞋推薦,李寧、安踏性能不輸Adidas、Nike!
    作為安踏旗下的旗艦籃球鞋款,該鞋款有著出色的性能,軟硬適中的緩震效果,足以滿足人們對緩震的基礎需求。能以這樣的價格入手一雙明星籤名鞋款還是有著不錯的性價比的。李寧 馭帥12 推薦理由:馭帥系列作為李寧籃球系列的常青樹,有著較好的保證,加入了先前僅在
  • 品牌資訊:阿迪達斯、安踏、耐克、李寧、斯凱奇、特步、探拓戶外
    早在8月初就有報導稱,在耐克與利物浦建立歷史性的新合作關係的同時,利物浦的主教練將被耐克的競爭對手阿迪達斯籤下,並且隨著克洛普上腳阿迪達斯鞋款這個傳言的可信度也越來越高。而今天阿迪達斯則官宣他們與克洛普籤約。
  • 從在柏林引發搶購的馬拉松競速鞋,看安踏跑步戰略
    一雙有文化表達的競速鞋一年前,「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在柏林馬拉松打破了世界記錄——2小時01分40秒。在2019年中年財報中,安踏共營收人民幣148億元,整體增長了40%,但品類細分下,服飾收益增幅達到50%,而鞋類佔總收益比為34.6%,低於去年同期的38.9%。
  • 改革路上一雙「李寧」鞋的光鮮與失落:從國貨「潮牌」到市場流失
    錢小馬向記者回憶,那個裝鞋的袋子是大紅色的,配上李寧的LOGO,引人注目。「從那以後我上學就不背書包了,就拎著那個大紅袋子去上課,走在校園裡別提多自信了。」錢小馬和李寧這個品牌同歲:1990年,李寧品牌誕生,為亞運會代言後「一炮走紅」,90年代中期,「李寧牌」佔據了中國體育用品、運動服飾市場的最大份額。
  • 如何用安踏李寧的價格,買到正品的阿迪達斯和耐克!
    如何用安踏李寧的價格,買到正品的阿迪達斯和耐克!在此之前,先來聊聊我的「鞋」路!在小學的時候,家裡會買二百左右一雙的波鞋(其實是板鞋,但是,那會都叫波鞋),是縣城的一個品牌,穿了一個月鞋底漏了,去店裡打個補丁接著穿,那會,對我來說李寧安踏都是奢侈品,更別說阿迪達斯和耐克了,聽都沒有聽過。
  • 李寧、安踏等六大運動品牌產生「庫存危機」
    李寧、安踏等六大運動品牌產生「庫存危機」 2014-04-11 08:23:53 來源:第一紡 7日下午,來到華堂商場北京右安門店,361度品牌專櫃前擺放著大量運動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