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三個多月,外出探親返青的崔素玲大媽差點認不出自己的家門,她所居住的濱縣路45號大院本身是開放式的,現在變成封閉管理的「順合家園」,原先破損的路面換成了瀝青和彩磚,小區內的老廠房也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這些都得益於
臺東街道投入510萬元打造的威海路步行街
社區服務中心及周邊樓院改造項目。
老舊的廠房在小區內非常扎眼
舒心:「一站式」服務送到家門口記者來到新落成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集成了黨務、計生、社會保障等各種事務窗口,觸摸式落地彩色感應屏,方便來訪居民隨時翻看、了解便民政策和申辦條件。辦理業務時,只需要進一個門,就可以完成全部手續,規範化的服務流程讓居民覺得更加的便捷和周到。居家養老護理員牛瑞芳告訴記者,與以往登門送餐不同,現在孤寡老人們更願意到新建的養老配餐中心坐坐,在這裡吃飯有專人收拾打掃,不用操心整理,還可以待在休息室裡看看電視、嘮嘮家常。
開心:「十大」功能室免費開放記者看到,新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增了黨群民主議事廳、道德講堂、數位化學習港、棋牌室、和諧幸福家庭計劃指導服務中心等功能室,面向全體社區居民開放。百餘平的舞蹈室、設施齊備的書畫社,讓書畫愛好者和京劇票友們各自找到了「大本營」。漂亮闊氣的健身室,跑步機、塑身車等10餘類健身器材毫不遜色於專業健身房。在茶藝室和國藝坊交流茶道、國藝,研習傳統文化,是尋覓知音、密切鄰裡交流的好途徑。才藝培訓室裡,居民原創的手工藝品掛滿了整間屋子,為給困難居民提供增收機會,街道還協調婦聯、勞動保障等部門,聯絡打通商用渠道,為居民就業、創業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
新的社區服務中心能更好的為市民服務
省心:「一個電話」即可排憂解難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社區引入社會組織「12349」服務熱線和服務點,通過政府買時、補貼,由專業服務隊進家入戶為居民提供家政、投下水、開鎖、家電維修等幾十項低償、無償菜單式便民服務,居民通過線上呼叫,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貼心的線下服務。並且還設立社區慈善超市和工作專線,開展低保救助獎勵工作,由街道購買或由駐街單位捐贈生活物資和必需品,對於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居民,建立「愛心積分卡」,引導低保戶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積累積分,兌換相應額度的救助物品,創新了幫扶救助新模式。
放心:物業、衛生、治安、調解都有人管記者了解到,小區居民選舉成立「樓院協管會」,為小區配備「管家」團隊,以居民自治的形式實施封閉式準物業化管理,實現了院內停車有人劃線管控,公共設施有人維護保養,文化活動有人招呼組織。標準化配置警務室、調解室「兩室」,常駐社區的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張吉和全國調解能手周珍香輪流坐班,發揮「和事佬」與「警世鐘」作用,營造了安心的和諧環境。針對常見的亂塗抹、亂傾倒、亂搭建,設立城管工作站,第一時間響應解決,整合司法、矯正、治安、消防安全等六個工作室進駐綜治工作站,實施「一站六室進社區 六位一體保平安」,切實維護了社區衛生環境和文明秩序。
據了解,2010年以來,臺東街道共投入資金1210萬元,整治大型樓院4個,整治面積7.3萬㎡;改擴建社區辦公用房4處,新增辦公服務面積3380㎡,惠及居民群眾1.3萬餘戶。
文/
王碩[編輯: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