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發展壯大綠色經濟 生態富民可持續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全縣總面積2651平方公裡,總人口38.8萬,其中仫佬族人口佔比34.9%,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

  由於自然和發展條件制約,2015年底,全縣共有8.39萬貧困人口、8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28.47%,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深度貧困縣。作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個定點幫扶縣之一,2016年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羅城大力支持,先後安排項目資金2.64億元,支持全縣21個林業項目建設,受益貧困人口3.66萬人。

  旅遊富民 開發保護兩不誤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28%,轄區內有國家地質公園和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依託生態資源優勢,羅城不斷推動生態旅遊加快發展,帶動景區附近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7年,羅城引進項目投資3.2億元開發棉花天坑景區,將自然景觀、民俗文化、民族特色結合起來,打造「天坑大劇場」、中國仫佬民俗特色村寨、長生洞奇觀等特色景點。自2018年10月開放營業以來,景區接待遊客突破30萬人次。隨著棉花天坑景區的開發,當地農民通過集體土地資源入股獲得分紅,小洞屯、深洞屯等自然屯村民獲得固定分紅、土地流轉租金等收入300多萬元。同時,景區優先聘用貧困戶就業,促進就業脫貧,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貧困戶現有的住房改造成農家旅館和農家餐館,增加貧困戶收入。

  為加大生態旅遊的精準幫扶力度,2019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建設小長安鎮木欒屯特色生態旅遊扶持項目,提供400萬元資金,依託木欒屯天然原始米椎林自然景觀進行特色生態旅遊開發。項目把生態保護和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為集文化體驗、觀光遊憩、休閒娛樂、康體養生為一體的新型特色生態旅遊綜合性服務場所,將為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帶動200名貧困人口脫貧,同時還將輻射周邊村屯1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生態旅遊增收。

  生態扶貧 持續壯大林業產業

  羅城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94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65萬畝,公益林面積123.83萬畝。五年來,羅城立足本地實際,發展綠色產業,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重要舉措,創新實施油茶、「三特」水果、糖料蔗、桑蠶等「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

  在羅城小長安鎮大風嶺中草藥示範基地,種植著漫山遍野生機勃勃的吳茱萸,而這些吳茱萸已經成為小長安鎮民族村村民的致富之寶。2014年,民族村成立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創建大風嶺中草藥示範基地。示範基地現有面積3018畝,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原來分散的吳茱萸種植戶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銷售模式,將產品銷往各地中藥材市場。2019年,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收穫吳茱萸51萬斤,產值1000萬元,按分紅的形式分發給種植戶。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63人,2020已全部脫貧。

  2020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被列入中央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範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投入資金8041餘萬元,支持毛木耳產業發展扶持項目、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項目等16個建設項目,帶動周邊村屯貧困戶發展生態旅遊附加產業和林下經濟產業,為林業經濟注入科技力量,有效推進林業生態扶貧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幫扶羅城積極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重點建設市級萬畝油茶示範基地,目前,全縣油茶種植總面積達12萬畝,建設規模以上油茶示範基地4家,帶動周邊252戶貧困戶參與油茶產業發展。針對油茶品種單一、缺乏優良種系、栽植粗放、老林低產等問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劃財務司督查工作組邀請油茶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依託羅城油茶企業和種植大戶,組建油茶種植農民合作社,發起成立油茶產業協會,與油茶專家籤訂技術幫扶協議,建立示範引導基地,推動新品種替代、低改增產等科研項目在羅城落地和推廣。

  東門鎮大福村毛木耳生態產業扶持項目佔地11畝,總投資1160萬元。其中國家林草局生態扶貧基金資助7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300萬元,大福盈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自籌160萬元。建成後年產毛木耳菌棒600萬棒、鮮木耳500萬公斤,同時建設了年加工毛木耳絲50萬公斤的加工生產線一條,並在羅城縣東西南北4個鄉鎮建設6個毛木耳生產示範基地,輻射帶動5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羅城金玉柚生態扶貧產業示範區是廣西最大集中連片沙田柚種植示範區之一。曾經因為經營模式落後、科技力量薄弱,柚子樹開始老化,產量和品質大幅度下降。近年來,羅城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引導該示範區進行轉型升級,統籌整合資金700多萬元,修建示範區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提升示範區產業化水平。同時依託科研院校、林業部門的技術力量,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投入,對老柚子樹進行科學管理,讓2800多畝20多年樹齡的老化柚樹重新煥發生機,年產量從幾年前的100萬斤提高到2020年的800萬斤以上,產值達2000多萬元。

  目前,全縣特色產業面積達280多萬畝,糖料蔗、桑蠶、毛葡萄、優質稻、雞、油茶、杉木等特色產業覆蓋農戶達94.59%,82個貧困村特色產業覆蓋率均達90%以上。全縣累計創建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達192個,形成了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遍地開花」的新格局。

  依託補償機制打開增收致富多元渠道

  5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林草融合發展精準助力定點縣脫貧攻堅,取得了生態補償扶貧新成效。自2016年生態護林員選聘續聘工作開展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策傾斜安排羅城縣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1.14億元,全縣先後選聘49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雙贏」。這些生態護林員分布在全縣11個鄉鎮的137個行政村,他們定期巡山,防範火災和病蟲害,牢牢守衛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同時,羅城還鼓勵護林員積極參與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遊等建設項目,打開增收致富的多元渠道。目前,全縣生態護林員中兼職在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有300多人,兼職在林業特色示範區的有200多人,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有500多人。

  在脫貧攻堅統攬下,羅城經濟社會發展穩健上行。財政收入從2016年的2.85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5.36億元,年均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9%;城鎮居民年均增長7.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323元提高的2019年的8915元。2020年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准融水、羅城等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個定點扶貧縣中最後一個縣——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功脫貧摘帽。

相關焦點

  • 林草扶貧丨廣西羅城龍勝生態產品邁向品牌時代
    羅城和龍勝均屬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典型的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區縣。這裡生態優美、山川綺麗、民族風情濃鬱,如何在這些特色和優勢上做文章?把生態作為最大優勢,以品牌為著力點,以科技提升為抓手,將生態產業化、產業品牌化、品牌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讓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源源不斷地轉變為「金山銀山」,成為羅城和龍勝的最佳選擇。
  • 綠色生態經濟扶貧:必須科學種植養殖 與可持續發展
    打造一個綠色生態扶貧的完整示範模式,形成綠色生態種養加工一體化產業集群,創新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引導農民由「體力型」向「科技型」轉變,由「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促進農業由「化學型」 向「生態型」 轉變,由「傳統型」 向「科技型」 轉變。
  • 廣西羅城:旅遊扶貧帶動一方百姓脫貧
    中新網廣西新聞3月24日電(廖光福)「以前靠種點玉米和外出打零工過活,日子過得很緊。」近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棉花村深洞屯吳才書說,如今,他在棉花天坑旅遊度假區當保安,一個月能獲得收入2200多元,有了穩定的工作。
  • 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發展毛葡萄產業 1200多戶脫貧摘帽
    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吳代東,來到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集環村貧困戶韋忠平的葡萄園內進行技術指導。  作為自治區科技特派員的吳代東,指導韋忠平種植毛葡萄已有4年時間。「我從2014年種植毛葡萄,剛開始產量沒有這麼高。多虧了吳老師指導,現在產量上來了,品質也好了。今年種了8畝,畝產1500斤至2000斤,扣除成本,每畝地純收入有1500元。」韋忠平說。
  • 廣西羅城:石漠化山區裡做好「產業文章」
    新華社南寧9月20日電 題:廣西羅城:石漠化山區裡做好「產業文章」  新華社記者陳一帆  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裡樂村,沿著一條陡峻的水泥路前行,就到了村民韋鳳茂家的「超級葡萄園」。目之所及,毛葡萄的枝葉就像一張綠色的網,覆蓋著原本裸露的石山,紫紅色的果實密密地掛在枝頭。
  • 賓陽縣:鄉鎮科學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陳平鎮鎮長黃昊吉說:「結合本土發展優勢,陳平鎮將繼續擦亮『旅遊』這塊招牌,突出生態旅遊業發展,建設廣西生態養生梅花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推動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突出生態提質,推動綠色發展,全面改善和保障民生,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 繪就綠色生態發展美景——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記者尚桂華)兩年來,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東北振興和吉林西部生態區建設的戰略機遇,持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生態旅遊,切實做到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
  • 深圳福田區對口幫扶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圍繞「靶心」用情...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中國毛葡萄(仫佬?羅城)示範區,村民正喜摘毛葡萄。(資料圖片)近年來,廣東深圳市福田區充分利用發展優勢,緊緊圍繞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瞄準脫貧摘帽這「一個靶心」,實施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現代特色農業、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三大戰役」,寫好仫佬族特色文化旅遊、特色酒業、飲用山泉水品牌「三篇文章」,用心用腦用情用力開展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脫貧摘帽通高速 交通引擎促發展——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插上經濟騰飛...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黃榮鈺宣布:「融水至河池高速公路通車」,9時20分,第一輛私家車經ETC車道駛入融河高速,標誌著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在脫貧摘帽後不久又告別了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交通助力羅城插上經濟騰飛新翅膀。
  • 雲南麗江華坪縣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路
    雲南麗江華坪縣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路——  礦山結出金芒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報記者  葉傳增  青山巍峨,碧波蕩漾,金沙江北,昔日採煤形成的荒山,現在被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芒果樹披上了綠衣。
  • 陽朔縣:「綠色引擎」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四連冠
    □本報通訊員桑碧玉 何錫林 陽朔縣積極搶抓創建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先導區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雙重機遇,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把縣域經濟打造成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
  • 廣西羅城:毛葡萄釀出幸福美酒
    9月17日,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裡樂村土敢屯村民韋鳳茂,在葡萄園裡一邊採摘葡萄,一邊向記者介紹。 彎腰剛步入葡萄園,目之所及,一串串顆粒飽滿的葡萄惹人喜愛。沿園內一條狹窄坡度接近70度的水泥路前行,沒過多久記者就氣喘籲籲;水泥路兩側亂石叢生,想把葡萄摘下來,既要抬頭看著葡萄,還要當心腳底下的石頭。
  • 各地林草頭條丨廣西羅城:巧治「地球癌症」,他們在石頭縫裡種出毛...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裡樂村村民採摘毛葡萄 記者 劉垠攝 作為廣西深度貧困縣,羅城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多年來制約著當地種植業的發展 「在羅城中西部石山地區,種其他東西很難產生效益。1998年,縣裡決定全面推進毛葡萄產業化發展。當時種的是單性花品種,產量並不穩定。」羅城縣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站站長姚寧說,直到2006年,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個兩性花品種,經過3年試種後,在全縣推廣。如今推廣種植的兩性花品種「野釀2號」,自花授粉、穩產高效,高產示範區畝產量超過1000公斤。
  • 依飯,仫佬,羅城
    首先,縣長潘秋琳女士登上舞臺,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直播代言。她說:「羅城生態特優,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由於先天條件不足,羅城因此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廣西深度貧困縣,截至2015年底該縣貧困發生率為28.47%。
  • 實現綠色發展 壯大特色產業
    建設中國綠色有機谷•長白山森林食藥城,思路與市委的召喚對接,產業向生態方向調整,幹勁向綠色發展上凝聚,全市廣大幹部群眾頭頂藍天、腳踏熱土,合力攻堅、奮發進取,綠色產業異軍突起,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62.1%、佔財政收入的55.2%,「一谷一城」建設旗開得勝,生態優勢開始顯現。
  • 廣西羅城:脫貧路上柚子香
    11月5日,裝載柚子的車輛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金玉柚生態產業扶貧示範區內行駛(無人機拍攝)。 近期,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金玉柚生態產業扶貧示範區的柚子進入採收時節,果農忙碌,柚子飄香。  11月5日,村民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金玉柚生態產業扶貧示範區分揀柚子,準備裝車外銷。 近期,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金玉柚生態產業扶貧示範區的柚子進入採收時節,果農忙碌,柚子飄香。
  •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實施林業扶貧工作側記
    一條可持續的綠色脫貧路——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實施林業扶貧工作側記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鼓勵護林員積極參與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遊等建設項目,打開了增收致富的多元渠道。目前,全縣生態護林員中兼職在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有300多人,兼職在林業特色示範區的有200多人,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有500多人。
  • 各地林草頭條丨廣西林業系統扶貧工作紀實
    2016年以來,廣西林業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充分調動政策、資金、項目、科技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綠色富民產業,大力實施林業產業扶貧、生態扶貧。至2019年底,全區54個貧困縣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24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54個貧困縣森林覆蓋率達73%,較2015年增長5.2個百分點。
  • 聚焦人居環境建設 共話城市可持續發展 _ 經濟參考網 _ 新華社...
    郴州: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建山水相融之城  2019年5月,國務院批覆同意郴州市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支持郴州加快打造「綠水青山樣板區、綠色轉型示範區、普惠發展先行區」,探索形成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郴州模式」,以點帶面,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綠色發展。
  • 貴池梅村鎮肖坑村發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調查
    該村自1999年開始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目前全村已建三結合沼氣池120口,其中80口達到了「五個一」配套,全村建池率達到55%。生態家園示範村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對沼氣、太陽能應用能力,提升了農民的產品安全意識、產品市場意識和生態農業意識,提高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