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麓,全縣總面積2651平方公裡,總人口38.8萬,其中仫佬族人口佔比34.9%,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
由於自然和發展條件制約,2015年底,全縣共有8.39萬貧困人口、8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28.47%,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廣西深度貧困縣。作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個定點幫扶縣之一,2016年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羅城大力支持,先後安排項目資金2.64億元,支持全縣21個林業項目建設,受益貧困人口3.66萬人。
旅遊富民 開發保護兩不誤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28%,轄區內有國家地質公園和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依託生態資源優勢,羅城不斷推動生態旅遊加快發展,帶動景區附近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7年,羅城引進項目投資3.2億元開發棉花天坑景區,將自然景觀、民俗文化、民族特色結合起來,打造「天坑大劇場」、中國仫佬民俗特色村寨、長生洞奇觀等特色景點。自2018年10月開放營業以來,景區接待遊客突破30萬人次。隨著棉花天坑景區的開發,當地農民通過集體土地資源入股獲得分紅,小洞屯、深洞屯等自然屯村民獲得固定分紅、土地流轉租金等收入300多萬元。同時,景區優先聘用貧困戶就業,促進就業脫貧,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貧困戶現有的住房改造成農家旅館和農家餐館,增加貧困戶收入。
為加大生態旅遊的精準幫扶力度,2019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建設小長安鎮木欒屯特色生態旅遊扶持項目,提供400萬元資金,依託木欒屯天然原始米椎林自然景觀進行特色生態旅遊開發。項目把生態保護和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主體功能定位為集文化體驗、觀光遊憩、休閒娛樂、康體養生為一體的新型特色生態旅遊綜合性服務場所,將為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帶動200名貧困人口脫貧,同時還將輻射周邊村屯1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生態旅遊增收。
生態扶貧 持續壯大林業產業
羅城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94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65萬畝,公益林面積123.83萬畝。五年來,羅城立足本地實際,發展綠色產業,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重要舉措,創新實施油茶、「三特」水果、糖料蔗、桑蠶等「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
在羅城小長安鎮大風嶺中草藥示範基地,種植著漫山遍野生機勃勃的吳茱萸,而這些吳茱萸已經成為小長安鎮民族村村民的致富之寶。2014年,民族村成立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創建大風嶺中草藥示範基地。示範基地現有面積3018畝,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原來分散的吳茱萸種植戶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銷售模式,將產品銷往各地中藥材市場。2019年,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收穫吳茱萸51萬斤,產值1000萬元,按分紅的形式分發給種植戶。飛鳳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63人,2020已全部脫貧。
2020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被列入中央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範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投入資金8041餘萬元,支持毛木耳產業發展扶持項目、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範項目等16個建設項目,帶動周邊村屯貧困戶發展生態旅遊附加產業和林下經濟產業,為林業經濟注入科技力量,有效推進林業生態扶貧工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幫扶羅城積極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重點建設市級萬畝油茶示範基地,目前,全縣油茶種植總面積達12萬畝,建設規模以上油茶示範基地4家,帶動周邊252戶貧困戶參與油茶產業發展。針對油茶品種單一、缺乏優良種系、栽植粗放、老林低產等問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劃財務司督查工作組邀請油茶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依託羅城油茶企業和種植大戶,組建油茶種植農民合作社,發起成立油茶產業協會,與油茶專家籤訂技術幫扶協議,建立示範引導基地,推動新品種替代、低改增產等科研項目在羅城落地和推廣。
東門鎮大福村毛木耳生態產業扶持項目佔地11畝,總投資1160萬元。其中國家林草局生態扶貧基金資助7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300萬元,大福盈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自籌160萬元。建成後年產毛木耳菌棒600萬棒、鮮木耳500萬公斤,同時建設了年加工毛木耳絲50萬公斤的加工生產線一條,並在羅城縣東西南北4個鄉鎮建設6個毛木耳生產示範基地,輻射帶動5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羅城金玉柚生態扶貧產業示範區是廣西最大集中連片沙田柚種植示範區之一。曾經因為經營模式落後、科技力量薄弱,柚子樹開始老化,產量和品質大幅度下降。近年來,羅城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引導該示範區進行轉型升級,統籌整合資金700多萬元,修建示範區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提升示範區產業化水平。同時依託科研院校、林業部門的技術力量,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投入,對老柚子樹進行科學管理,讓2800多畝20多年樹齡的老化柚樹重新煥發生機,年產量從幾年前的100萬斤提高到2020年的800萬斤以上,產值達2000多萬元。
目前,全縣特色產業面積達280多萬畝,糖料蔗、桑蠶、毛葡萄、優質稻、雞、油茶、杉木等特色產業覆蓋農戶達94.59%,82個貧困村特色產業覆蓋率均達90%以上。全縣累計創建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達192個,形成了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遍地開花」的新格局。
依託補償機制打開增收致富多元渠道
5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林草融合發展精準助力定點縣脫貧攻堅,取得了生態補償扶貧新成效。自2016年生態護林員選聘續聘工作開展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策傾斜安排羅城縣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1.14億元,全縣先後選聘49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雙贏」。這些生態護林員分布在全縣11個鄉鎮的137個行政村,他們定期巡山,防範火災和病蟲害,牢牢守衛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同時,羅城還鼓勵護林員積極參與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遊等建設項目,打開增收致富的多元渠道。目前,全縣生態護林員中兼職在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有300多人,兼職在林業特色示範區的有200多人,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有500多人。
在脫貧攻堅統攬下,羅城經濟社會發展穩健上行。財政收入從2016年的2.85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5.36億元,年均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9%;城鎮居民年均增長7.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323元提高的2019年的8915元。2020年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准融水、羅城等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個定點扶貧縣中最後一個縣——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成功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