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個展,看34位攝影師紀實鏡頭下的時代記憶

2020-12-11 SZNEWS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7日訊(深圳晶報記者 段鳳英)12月6日上午,由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簡稱「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的「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在越眾歷史影像館舉行開幕發布會,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頒獎典禮暨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啟動新聞發布會同時進行。此次展出內容包括第七屆「侯獎」評選出的獲獎項目、提名項目、入圍項目,共計34位攝影師的36個拍攝項目。

發布會上,越眾歷史影像館副館長孫粹首先介紹了第七屆「侯獎」組委會的工作,包括組織、籌備第七屆報名及評選工作,組建新的學委會、評審會,建立全新的獎項評審機制,並重新設計了「侯獎」視覺形象、註冊新的商標、成立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基金會等。同時,作為「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的策展人,她還詳細地介紹了此次展覽的主題、策劃思路、展出內容等。致辭的最後,她著重匯報了第八屆「侯獎」徵稿的籌備情況,包括章程、申請細則、評審程序的修訂、徵稿時間等。

「侯獎」在深圳再出發

2019年起,從第七屆開始,「侯獎」正式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這個在當前中國攝影界的重量級獎項亦由此落戶深圳。第七屆「侯獎」共計收到93271件申報作品,有效申報項目數量為來自270位攝影師的291個項目。在有效投稿量上,本屆投稿系歷屆之最。基於此,「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舉辦了「侯獎」創立至今的第一個作品展。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博士在致辭中詳細解釋了「侯獎」落戶深圳的意義、第七屆「侯獎」評審機制與具體措施。「改革開放以來,紀實是一種潮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當代的文化和藝術」,「紀實類的作品讓所有的藝術家能夠直面現實,能夠真正地、腳踏實地地站在大地上。這種紀實的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他說。

深圳曾經有一個以關注紀實攝影為主的雜誌——《現代攝影》,1984年在深圳成立。在此後的近十年裡,培育了大量的攝影實踐與理論人才,可謂中國現代攝影的啟蒙。「2020年,《現代攝影》所開創的這樣一種紀實攝影的潮流又在深圳得以接續它的文脈,接續它的香火,這就是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正式落戶在深圳,落戶在越眾歷史影像館。我覺得這對我們深圳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說:「我們今天來做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評審,不只是一個評審而已。在兩位發起人,李媚女士和於德水先生在過往十餘年所做的基礎上,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綜合的、複合性的活動。我們有評審、有展覽、有公眾教育,我們還會有理論研討,所以它最後變成了一個綜合的、跟紀實攝影有關的綜合的世界,這樣更有利於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的這種紀實的精神向前推進。」

擁有豐富獎項評審經驗的孫振華在第七屆「侯獎」評審過程中多次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其實它(評選)的結果就是由規則所決定的,而且能否客觀地、嚴格地遵循規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他認為,首先,各方都要建立一個規則意識。前六屆「侯獎」在李媚女士和於德水先生多年的努力下,讓「侯獎」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社會公信力。當轉向機構運作後,如何把這種公信力保持下去,是很重要的。其次,當有了這種規則意識,如何形成一個真正的、好的規則,把一種可操作的民主真正落實到第七屆評獎的規則上。在限制評委會主席的權力、評審方式等具體規則的設置和實踐上,第七屆「侯獎」做了非常多的嘗試。而有了規則以後,又能否很好地執行規則,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七屆的評審過程始終依據規則進行評審。他說:「目前這些規則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文本。我們想以後『侯獎』不管是誰來做評委會,不管是哪些人來做評委,都將依據這個規則來執行,希望在這個規則的統領下,能夠把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做得更好。」

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發起人之一、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前組委會主任於德水曾組織、籌辦了第一至六屆「侯獎」評選工作。在第七屆「侯獎」中,他不再負責具體的組委會工作,轉而以評委的身份再次參與「侯獎」。他表示:「『侯獎』到今天已經走過了7屆,13個年頭。2006年開始籌備(2007年舉辦首屆),將近14年的歷程。今天來看,攝影在中國,在這個時段裡面已經發生了太大的變化。而『侯獎』是這一變化過程的參與者、推動者。一路走來,我很欣慰的是,當我們把這個接力棒從一個民間志願團隊交到越眾歷史影像館的手裡時,我們看到,今天它已經呈現出一個新的面貌。」

為什麼「侯獎」又落戶到深圳,落戶到越眾?他表示:「實際上就是(因為)《現代攝影》。《現代攝影》引領著一幫那個年代的攝影實踐者用自己的拍攝去踐行攝影對社會進行參與的方向,且當時作為一個媒體在輿論上發揮巨大影響,而這個媒體就生長在深圳這個地方。如果這樣來看的話,『侯獎』不僅僅是包含著一代人在攝影實踐上的努力,實際上也包含著這種思想的,以媒體和《現代攝影》為代表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在消失了若干年之後,現在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和落戶在深圳,我感覺這是『侯獎』及其包含著的一種紀實精神在深圳的又一次新的生發」,「我們『侯獎』在重新回到深圳之後,在接棒的越眾歷史影像館團隊的努力之下,呈現出了一個全新的、不同的、升級版的面貌,這給予我們一個非常可期的未來。」

全面且深刻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

現場的頒獎環節中,出席嘉賓陸續為此次入圍項目代表攝影師陳建華(《夾縫之地——城•村共生》)、提名項目代表攝影師陳杰(《懸崖村的變遷》)、獲獎項目攝影師周強(《生》)、獲獎項目攝影師陳杰(《俯瞰汙染的大地》)、獲獎項目攝影師廖璐璐(《姐妹2011-2021》)頒獎。

憑藉《俯瞰汙染的大地》和《懸崖村的變遷》分別奪得獲獎項目和提名項目的陳杰作為獲獎代表致辭。他說:「我參加『侯獎』實際上是向侯登科先生致敬的一個行為,獲獎倍感榮幸。我這幾年秉承的可能就是對侯登科精神的一種詮釋。我更多的是把影像作為一種實證,尤其這種涉及到環境問題和貧困問題的影像,它的背後是有大量的、科學的、法律的、行業規定的支撐,它的每一個證據鏈都是非常嚴謹的。如果任何一篇報導出現問題,我就不可能站在這個地方了,就是如履薄冰。對我來講,我對所有的影像背後這種證據的收集和夯實付出是更多的。其實影像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夯實了它的最基本的一些證據,然後才把它呈現到公眾面前,才產生一個巨大的力量。在當下,我們覺得紀實影像應該進入到一個實證主義的範式裡面,我們無論做扶貧還是做環境報導以外,像一些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一樣,對所有它背後的動因,包括它產生的一些根本的原因都要進行一個非常嚴謹的論證,然後推到公眾面前才能夠引起足夠重要的反響,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意見來推動問題的改變。」

本次活動的特別環節是深圳慈善會首個以藝術家個人名義命名的公益基金——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決定資助第八屆「侯獎」其中一個獲獎項目。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應憲代表組委會接受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的捐贈。

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致力於培養優秀藝術人才,提升社會對審美教育的關注度,與「侯獎」一樣,都在做著鼓勵與扶持年輕藝術家的事業。雙方首次嘗試以向項目捐贈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開啟深圳公益藝術基金贊助新模式。最後,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髮起人、關山月美術館館長、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陳湘波宣布:「即日起,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徵稿正式啟動。同時,『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開幕。」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6月30日。開幕後的第一周(12月6日至12月13日)將免費對市民開放,12月15日起將實行收費制。

當天活動由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主持。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發起人、原《現代攝影》《焦點》雜誌主編、攝影評論人、策展人李媚,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發起人、河南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攝影家於德水,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華,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代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楊小彥,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深圳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應憲,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獲獎攝影師廖璐璐、陳杰、周強、陳建華、吳國勇、唐寅,以及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衛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殷雙喜,《文藝研究》主編金寧,《文藝研究》副社長王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崔魯海,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祖宇,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劉琛,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霍勝俠,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學術主任王溪,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杜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博士後鄭梓煜、芮蘭馨,以及深圳本地的嘉賓:關山月美術館館長、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髮起人陳湘波,深圳攝影家協會主席趙青,滿京華藝展中心副總經理梁田,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部總監楊光,關山月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魯珊,坪山美術館副館長李耀,深圳本地攝影師秦軍校、亞牛。

附:本次參展的36個拍攝項目

獲獎項目:廖璐璐《姐妹2011-2021》、陳杰《俯瞰汙染的大地》、周強《生》

提名項目:曾翰《超真實中國》、王大可《來自表弟小宇的信》、王子怡《勞動力市場》、劉莉《鄉村戲班》、李峰《哭泣的岱海》、陳杰《懸崖村的變遷》

入圍項目:段浩明《山河故居》、王聞博《默碑——廢墟與廢棄工廠攝影》、陳建華《夾縫之地——城·村共生》、唐寅《浪漫之地》、廖莉文《大明遺風》、吳凡《精神原鄉》、商華鴿《生死悲欣》、顧勤《致親愛的》、李洪濤《溫暖陽光永遠守望》、田建明《江南棄兒》、孫旻焱《我是路人甲》&《中心之城》、梁鈞棠《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潮》、張建忠《在路上》、齊水勇《他們她們》、張曉武《鄉村學校》、吳國勇《無處安放》、鄒京耀《網紅打卡》系列、楊文彬《大盛世》、德戈金夫《新草原照相館》、王晴《異鄉·故鄉——新疆伊犁俄羅斯族人遷徙歷程及血統演變》、陳勁《小鎮青年檔案》、武靖力《中國式網絡生活》、葛亞琪《龍翔橋》、王雙躍《「背簍」人生》、方雲峰《蘇撒坡的密枝林》、吳浩《十一家——以扶貧搬遷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

相關焦點

  • 鏡頭背後的護目鏡:紀實攝影師的特殊記疫
    很少有攝影展會專門設置一個屬於攝影師的部分。人們的目光往往集中在鏡頭拍到的內容上,而極少關注鏡頭背後的人起到了什麼作用、處於怎樣的狀態。 在「拾城記疫」攝影展的導覽訪談現場,攝影師周馨特地介紹了一張同行的自拍照。在照片中,攝影師賴鑫琳戴著起霧的護目鏡,眼中血絲隱約可見。當天他跟隨武漢120急救車運轉病人,穿了6個小時的紙尿褲,4個小時的防護衣,護目鏡一次一次被霧水瀰漫。周馨說,由於眼睛沒法湊近取景器,有很多時候他們都只能憑感覺拍照。
  • 看展覽|30位30歲以下的女性攝影師線上展
    看展覽|30位30歲以下的女性攝影師線上展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季成 編譯 2020-11-23 10:54 來源:澎湃新聞
  • 海南至上海的13182公里海岸線,這位島民攝影師用鏡頭「丈量」→
    或以詩歌讚頌,或以畫筆描摹,時代洪流裡,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方式傳達思想。作為攝影師,尤其是新聞紀實攝影師,因為時刻將自己置身在鏡頭以觀察其他,很容易就被當做是一個「旁觀者」,但張劍威的認知裡,攝影是具有「參與感」的。拍一張照片,留一個縮影,這不僅意味著保存記憶和歷史,同樣也能激發關注和改變。攝影是記錄,還原世界最初的模樣,攝影更是創作,讓世界變成理想的樣子。
  • 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揭曉 三位攝影師獲大獎
    評委王徵在審讀作品     面對這個27人的名單各位評委展開了一場辯論,針對「景觀攝影在紀實攝影中的位置」、「攝影項目與攝影專題之間的關係」以及「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標準如何適應今天的攝影樣式」在充分了解攝影師的選題思路與身份背景之後,各位評委又進行了兩輪投票。其中除去李政德的作品在票數上一直領先之外,其他兩位獲獎者的人選則經歷了一番周折。多位評委紛紛表示本屆侯登科獎的投票讓人感覺非常糾結,因為確實很難平衡幾位參賽者在題材、作品呈現、影像語言的創新程度等幾個方面的決定因素。
  • 「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 將於12月6日在...
    「侯獎」創辦至今的首個作品展「侯獎」是根據已故紀實攝影家侯登科生前的遺囑——將其所有作品進入市場所得全部用於獎勵「像我一樣工作的攝影師」(侯登科語)——而設立的。資助紀實攝影家,推進紀實攝影是他的遺願。
  • 專訪:資深紀實攝影師林敏東
    林敏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理事,華為新影像合作攝影師,資深紀實攝影師,熱愛紀實人文攝影。許多攝影師將鏡頭定格在繁華的都市縮影,生動的人像特寫,或者是優美的風景故事。林敏東老師卻獨愛農村題材。
  • 婚禮紀實攝影作品 攝影師:第五大道
    婚禮紀實攝影不是簡單地鏡頭羅列和場景記錄,捕捉到新人這一天甜蜜的笑臉和他們激動的心情以及熱情歡快的場景氣氛,才是攝影師應盡的職責。婚禮對每個人來說都需要花費巨大的費用,當曲終人散,這筆巨款只有通過我的鏡頭在您們的心裡終生保值......
  • 專訪:資深紀實攝影師林敏東
    林敏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理事,華為新影像合作攝影師,資深紀實攝影師,熱愛紀實人文攝影。許多攝影師將鏡頭定格在繁華的都市縮影,生動的人像特寫,或者是優美的風景故事。林敏東老師卻獨愛農村題材。
  • 新展推薦 |「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
    ▌「侯獎」創辦至今的首個作品展「侯獎」是根據已故紀實攝影家侯登科生前的遺囑——將其所有作品進入市場所得全部用於獎勵「像我一樣工作的攝影師」(侯登科語)——而設立的。資助紀實攝影家,推進紀實攝影是他的遺願。
  • 8位攝影師數萬張照片 鏡頭記錄下拱墅老舊小區蛻變
    「它們」,是迫切求變的小區原貌,是爭分奪秒的艱難施工,也是歷經蛻變的幸福生活……2020年,在拱墅區「舊改」內外兼修抒寫精彩之時,區攝影家協會8位攝影師踏遍14個精品小區,用鏡頭捕捉舊改之變、用事實記錄改造之美,為拱墅「舊改」增添色彩。
  • 紀實72小時,用鏡頭尋找麥當勞的時代觸點
    從珠峰海拔5200米的帳篷旅館外追求自由的輪滑者,到因為各種理由前往上海市靜安區戶籍大廳為自己尋求身份認同的人們……從南向北,從西往東,看眾們品著他人的孤獨與熱鬧,尋找自己的自由和歸屬。近日,騰訊視頻《紀實72小時》中國版以2.3億播放量完美收官。
  • 14位中外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中國過去的80年
    幸運的是,我們最終不僅都走了過來,更見證了這個國家更強大與厚實的生命力。這一次,讓我們透過14位中外攝影師的鏡頭,從20世紀40年代到21世紀頭一個十年,一同回顧那些歲月,讓照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化作一首富含溫柔與勇氣的禮歌,帶領我們迎接全新的未來。
  • 14位中外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中國過去的80年
    幸運的是,我們最終不僅都走了過來,更見證了這個國家更強大與厚實的生命力。這一次,讓我們透過14位中外攝影師的鏡頭,從20世紀40年代到21世紀頭一個十年,一同回顧那些歲月,讓照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化作一首富含溫柔與勇氣的禮歌,帶領我們迎接全新的未來。
  • 看展覽|30位30歲以下的女性攝影師線上展
    ©Gabby Jones「在攝影中,女性更多的是站在鏡頭前被拍攝的對象。攝影作為西方社會傳統性別角色的一面鏡子,如果一位女性攝影師,抓住了一直在她眼前的工具,以女性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而不是投以柔和,無聲的一瞥,被男性凝視是什麼樣的?也許用這種方式談論女攝影師聽起來很原始,但是這裡30位30歲以下的女性攝影師無疑都會承認,即使在今天,這種被抵抗或受歧視的微妙情況仍然很普遍。
  • 如何成為一名紀實攝影師?這些東西你需要知道!
    最早記錄相關事件的是英國攝影師菲利普·德拉莫特(Philip Delamotte),他受委託拍攝倫敦水晶宮的拆除。今天,世界各地都有紀實攝影師,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目的。學習更多關於紀實攝影的知識紀錄片攝影師的工作並不容易。
  •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入圍名單公布,6位中國攝影師入選
    在剛剛公布的入圍及候選名單中,一共有6位來自中國的攝影師,他們分別為:Fangbin Chen, 中國大陸(靜物類)Youqiong Zhang, 中國大陸 (紀實類)Chung Ming Ko, 中國香港(紀實類)Peixia Xie, 中國大陸(風光類)Songda Cai, 中國大陸(自然與野生動物類)Liang
  • 女攝影師鏡頭裡的斑斕青春和喧譁世界,到底有多美?
    森山大道作品 「我看森山大道的作品,就會一直被震撼,為什麼他鏡頭下的狗會是這樣?為什麼他拍出來的城市跟我看到的不一樣?」大林說道,「好的攝影師是會用鏡頭去講故事,其實拍下當時內心的感覺要比所謂的攝影美學重要的多。」
  • 2020年SWPA專業組入圍名單公布 6位中國攝影師入選
    屆時,2020年年度攝影師也將從專業組入圍選手中選出。  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4.5萬幅參賽作品參加了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的四組競賽,其中超過13.5萬幅參賽作品參加了專業組的10個類別的競賽——這是迄今為止參賽作品最多的一屆。另外,鑑於「環境」這一主題在藝術攝影和新聞攝影中越來越重要,今年將其作為一個新的類別引入到了專業組的競賽中。
  •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仰拍」,他們不僅拍下黑漆漆的鼻孔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仰拍」,他們不僅拍下黑漆漆的鼻孔 2020-12-2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傳奇紀實攝影師麥柯裡,一張張偉大作品的背後故事
    ——史蒂夫·麥柯裡(Steve McCurry)我們熟知麥柯裡這個名字,大多是從那張大名鼎鼎的《阿富汗女孩》開始的,那是他最著名的一幅照片,也是這幅照片把他推向了世界頂尖紀實攝影師行列,麥柯裡其實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了解這些偉大作品的背後故事,無論對於專業攝影師還是愛好者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案例參考,有助於我們今後的攝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