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副教授致敬母校105周年慶:春天又回到清華園

2020-12-24 騰訊網

[摘要]我剛到北方生活時,對氣候水土處處不慣,導師卻說北京氣候宜人、是世上最好的城市,我當時想,這是哪裡的話呀!可多年以後我每每想起北京,總有清華園滿園的春花和北四環瑰麗的晚霞,抹不去。

作者:徐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春天我又回到清華園。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回來,只是畢業以後很少有機會再在園子過夜。從去年開始,每到北京出差,我都特意安排來甲所住宿,這樣,在辦完一天的工作以後,我可以在晚上回到清華園,早晨在這裡醒來開啟新的一天,像從前一樣。今夜,這個仲春的深夜,我從甲所出發、在園子散步。

荷塘月色亭位於北京清華大學校園內,坐落在荷塘環圍著的近春園東山上,這座亭子是為紀念朱自清先生在這裡寫下著名散文《荷塘月色》而修建的。

甲所

甲所在解放以前是清華校長官邸,上世紀80年代以後改建為招待所。房間呈咖啡色調、樸素大方,老式帶蓋白瓷茶杯上印著紫色「清華大學」字樣,走廊裡擺著一對湖綠色布面沙發,搭白色蕾絲扶手巾,四枚木腳站地,規矩得像老科學家家裡的客廳。讀書的時候來甲所大都是開學術會,然後吃會議餐。甲所餐廳的幾道傳統菜我們吃了許多回,以至於我如今在上海家裡煮菜泡飯都能自然地煮出甲所的樣式。後來我們多次回校,到甲所吃飯,點的還是那幾樣。

清華校園內的甲所----梅貽琦先生任清華校長時寓所

我畢業時整理文件,有一摞會議資料上寫著「地點:甲所第N會議室」,印象中凡是來甲所開的會都比較重要,固定要參加的是每年四月份召開的清華日經傳媒研究所理事會。四月的清華園正是春光大好,每次開理事會我和研究所的老師們都會在甲所至工字廳一帶拍許多照片,然後在海棠樹下合影,算是為這一個春天留念。說來幸運,每每理事會當日天氣總是特別好,北京有的時候,晴天純藍,那種毫無保留的開朗明媚反而是南方城市少見的!我剛到北方生活時,對氣候水土處處不慣,導師卻說北京氣候宜人、是世上最好的城市,我當時想,這是哪裡的話呀!可多年以後我每每想起北京,總有清華園滿園的春花和北四環瑰麗的晚霞,抹不去。

文西樓

2010年的理事會後,範敬宜老師在丙所臺階上與我們一一握手。那時這位老人已是重病在身,我很想對他說些什麼,他的老朋友、《浙江日報》的江坪先生多次鄭重囑託我要當面向範先生轉達問候,我因為礙於師生輩序始終未能及齒……那天他的握手非常溫和卻依然有力,我們這些晚輩學生便也稍覺心安。範老師在當年11月辭世,江坪先生寫了長文紀念他,我在報上讀到此文,淚流不止,想起竟未能完成託付,至今感到愧疚!我現在回憶起範老師來,是他平日講課時那一份一份手寫的講義、最後一次出席理事會時贈予日本友人的親筆書法大卷、以及他那永遠俊朗平和的面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是這位中國文人和新聞人的最後一份擔當。

我到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博時已有幾年工齡,年紀較同時入學的碩士生和本科生要長一些,外加是導師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便虛得了「大師姐」的稱號。然而我這個孤自長大的獨生女並不知該怎麼當大師姐,反而受到師弟師妹許多關照!早課快要遲到時他們拽著我向六教奔跑,但凡有陽光的下午便要一起到草坪上嘻鬧,晚風裡繞著園子騎車大聲唱歌,遇到困難時也總有聽不盡的笑話與喝不完的啤酒解憂……在清華園的那幾年他們給我許多肆無忌憚的歡樂,此刻想起來,一群少年人朗朗的笑聲仍在耳畔。

後來我與他們一起經歷了畢業、求職、離京,滾滾的青春裹挾著全部的悲歡離合都回到了我的生命之中。如今這群少年人已在各地成家立業,我們有時聯繫問好,出差時互相看望,說一些大人的話,我們甚至都有些老了,有一個人卻永遠年輕,在我們大家的記憶中他永遠是那個意氣風發的25歲少年。

新林院

我在學時忝獲「好讀書獎學金」,是老學長楊絳先生以她和錢鍾書先生稿酬、並代表錢瑗先生一家三口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設的,這是我迄今最貴重、也最慚愧的榮譽。這個起意於錢先生病榻前的獎學金獎勵以讀書治學為生命本身的清華學子,據說後來經費不寬裕了,楊先生還提出要把自己居住的三裡河寓所賣掉以作補充。頒獎典禮上學校向每位獲獎者贈送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的《圍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將這本書帶在身邊。後來在寫博士論文的艱苦日子裡,我又將《我們仨》、《將飲茶》、《幹校六記》以及楊絳譯《唐吉柯德》、《斐多》、《吉爾•布拉斯》等書重讀一遍。畢業以後我在京滬杭三地輾轉,這幾本書始終留在手邊,隨時取讀。書籍有的時候真是一種護身符,有一次我魯莽出行,夜裡在異鄉的旅館輾轉難眠,便拿出隨身帶的《我們仨》從頭至尾再讀一遍,合頁前又盯著扉頁上三人1950年清華校慶日時在新林院居所的留影看,竟然心生了許多勇氣和智慧。照片上的楊絳先生39歲,她與母校清華大學同齡。

新林院還曾經住著我的另外一位朋友,那幾年也是三四十歲的光景,租住平房、孤間簡居。我們真可謂萍水相逢,但她待我真誠,常常邀去做客。我每每去打攪總有粗茶招待,撇去茶沫、濾出清湯遞過來,有時留餐,認真和面烙一張餅,水果洗得很乾淨,飯後彈唱。我這位朋友學習古琴,記譜於心,唱聲婉轉獨特,那時我年輕不得韻,只覺得傷感,今天想來,真是不經一事不聽音啊。友人生活拮据,我起心幫助她,又要成全體面,我請她清掃我在紫荊公寓的宿舍,又擔心耽誤她一雙撫琴手,為這事好生惆悵了一番。半年以後她來告辭,要跟隨老師專心學琴去了,交給我一個信封,是我陸續留給她的,外加宿舍鑰匙,這樣一別也已經年。人與人之間真是聚散無定,好在新林院依舊,清華園依舊,我們這些遠行的人總有一個故園可以回來看看,來懷想過去那些純粹的時光和人。

紫荊公寓

回來已是母校的客人了。憶及我第一次來到清華園是十年前的春天,正值紫荊花和海棠花怒放的時節,園子漂亮極了!後來我們住進了紫荊公寓,在這個以象徵親情和睦的清華校花為名的新建學生公寓裡,我們同窗七人結下了兄弟姐妹般的友誼。在整個博士第一年,每次下課我們都聚在一起,雷打不動地,在清華的東南西北門一個一個小飯館暢談闊論。記憶中晚風總是很大,總是要談到老家和將來,總是大伙兒對兩位李同學說:「你們少喝點。」

很多次我從紫荊公寓出發,出清華西二門到圓明園散步。對我這個南方人來說,圓明園最吸引我的並不是荷花蕩和福海,而是外圍紅色的圍牆,北京特有的陽光照在這舊時皇家宮苑的圍牆上,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有時我在傍晚沿圓明園西牆和南牆步行至頤和園、去聽那位中年歌手彈唱《西堤時光》——「遙遠的鐘聲西堤的晚風/皎潔的月光溶化在昆明湖上/捲髮少年彈著心愛的吉他/身旁坐著她……藏在內心暗自許下的諾言,還有很多沒有實現」。後來多少次我再來到頤和園,昆明湖永遠寧靜!

在紫荊公寓,我的一個樂趣是登上樓頂、看輕軌十三號線往來的車輛,看北五環華燈初上,看在建的京新高速;是這些道路把我們從四面八方帶來這裡,有一天又將我們送去遠方。我在清華園度過28歲至32歲的四年,我的青春之尾因園子而延長。然而,終歸要告別母校。幸好,仍有你們留在清華園!因為你在這裡,我們在遠方才能耕耘,以你之名、以母校之名!

仲春夜的清華園清冷寧靜,空氣中瀰漫著那曾經多麼熟悉的氣息。清華園總是寬廣無比又孤獨非凡,她知道你我的惆悵;今夜她依然不說話,默默聽我訴說滿腔思量。清華園,明早我將在你的懷抱裡醒來,然後出發。再見了這宇宙的中心,我再回來,再見了清華園,別來無恙!

相關焦點

  • 振興母校,萬眾一心正待我輩;祝福秀州,歷經百廿永放光輝!
    這又是一場隆重的紀念,徐麟祥、高慶兩位全國政協常委發來祝福,三所大學校長和十餘位教授專家出席,還有嘉興市老領導、眾多校長及一大批從秀中走出去的企業家,其中不乏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勞動模範。12月12日上午舉行的秀州中學建校120周年暨校友會成立100周年座談會,流程簡單,內涵豐富。
  • 民大附中建校105周年暨紀念詩人郭小川詩歌朗誦會舉行
    4月21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建校105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紀念著名詩人郭小川校友詩歌朗誦會在民大附中朝陽校區禮堂舉行。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田琳首先代表學校向到場的各位領導嘉賓、向回家看望的各屆校友表示歡迎。
  • 復旦-BI(挪威)MBA項目同學會 聚賢薈十周年慶
    上海2015年8月27日電 /美通社/ -- 2015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迎來了恢復建院三十周年慶,復旦-BI(挪威)MBA項目同學會 -- 聚賢薈也迎來了創辦的第十個年頭。
  • 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短片《燈塔》!北影人向母校致敬!
    燈塔致敬 北影 暖心「金字塔上刻的『學院獎』(獲獎校友)的名字,是我們離開學校以後回望的一座燈塔,這座燈塔如此明亮。」—— 85級導演系校友王小帥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短片《燈塔》2020年是北京電影學院建校第70個年頭70年間北京電影學院不忘電影教育初心
  • 考入復旦大學,後成復旦思政課美女教師,陳果的目標很清晰
    考入復旦大學,後成復旦思政課美女教師,陳果的目標很清晰所謂人紅是非多,作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美女教師之一,陳果老師也為不少人所質疑,有的人曾表示陳果老師所教授給學生的知識其實實用性並不強,大多數都可以歸結為同一類,那就是心靈雞湯。
  • [111周年校慶]香港校友會注入新血液 校友共慶母校111周年華誕(圖文)
    香港校友會 供圖  本網訊  日前,我校香港校友會慶祝母校111周年華誕暨2016年迎新會在香港灣仔稻香酒樓舉行。  香港校友會會長黃廣祿先生,秘書長李錦標先生以及數十名在港老校友出席活動,熱情歡迎2016年到港工作學習的新校友和應邀赴港參加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高校聯)成立20周年文藝匯演的藝術團同學,兩地校友歡聚一堂,共慶母校111周年華誕。  藝術團同學現場演奏助興,老校友們也不甘示弱,高歌幾曲為母校慶生。
  • 作品徵集 | 慶母校六十周年祝福語書法徵集比賽
    由南昌工程學院團委主辦南昌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分團委承辦慶母校成立六十周年祝福語書法作品徵集比賽開始啦。
  • HBC賀華誼兄弟20周年慶系列活動——向經典致敬
    HBC賀華誼兄弟20周年慶系列活動——向經典致敬 「向經典致敬」活動海報    2011年至2014連續推出的「H」計劃,更是一攬兩岸三地最新銳的電影導演,成為為中國娛樂行業培育新人的典範。
  • 中國的「箱根驛傳」本周日熱血起跑,為母校而戰的情懷只有跑了才懂
    路跑項目門檻低、參與度高;接力的形式,讓馬拉松不再是孤身一人戰鬥;在校生和校友代表母校參賽,參賽年齡不設上限;母校情結+接力長跑,形成神奇的化學反應,叩開學子心扉……被譽為中國最具情懷路跑賽事的2017中國高校百英裡接力賽總決賽,本周日將在黃浦濱江開跑。
  • 復旦師生紀念「陸老神仙」誕辰80周年
    圖說:陸谷孫先生手稿在復旦展出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他的課堂裡總是擠滿了本系、外系甚至校外慕名而來的學生。他獲獎無數,但他最看重的榮譽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就是已故的陸谷孫,他是上海市社科大師、復旦大學文科傑出教授,著名的雙語詞典編纂家、莎士比亞研究專家,也是傑出的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昨天,復旦紀念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陸谷孫手稿同時在學校展出。復旦師生、校友在線上線下懷念這位大師。
  • 清華大學1999屆校友紀念畢業20周年
    廿年聚首 再相識清華大學1999屆校友紀念畢業20周年清華新聞網4月28日電(記者 張靜 攝影 楊豔賓 鬍子卉 陳可)4月28日上午,正值清華108周年華誕,清華大學1999屆畢業20周年紀念大會在大禮堂舉行
  • 胡錦濤主席母校泰州大浦小學升國旗慶國慶[圖]
    圖片說明:10月1日早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母校——江蘇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學生來到學校升國旗慶國慶。顧祥忠 攝   東方網10月1日消息: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舉國同慶。江蘇泰州舉行系列群眾文化歡慶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市區街道張燈結彩,國旗飄飄, 全城市民共賀祖國生日,祝福偉大的祖國蒸蒸日上、繁榮昌盛、日益強大。  當日天空明朗,上午7時許,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母校江蘇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的小學生自發來到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
  • "舌尖上的復旦"引吃貨競折腰 美食記憶是對母校最溫潤的回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青春,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母校與離別。因《舌尖上的復旦》而走紅的作者小傅就說,美食的記憶或許是我對復旦、對青春歲月最溫潤的回報。    臨近畢業季,復旦大學研三的小傅火了,溫婉細膩的語言,俏皮搞笑的吐槽,十篇《舌尖上的復旦》引無數吃貨競折腰。強烈的共鳴感,讓帖子在發出不到12個小時的時間裡竟在微博上被轉發3000多次。網友爾翾就表示,剛剛拜讀完,嚴重推薦。
  • 國圖迎105周年館慶紀念日 南區正式恢復服務
    原標題:國圖南區今起恢復服務   今天,國家圖書館建館105周年館慶紀念日,歷經三年維修改造的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全面恢復服務。今天上午9時,一度中斷的中文圖書外借等系列服務將恢復。首批入館(南區)的讀者將獲贈明信片等予以紀念。   國家圖書館一期(總館南區)維修改造工程於2011年啟動。
  • 河海大學舉行建校105周年校慶大會!
    10月27日,河海大學舉行建校105周年校慶大會暨「錢正英教育科技基金」「嚴愷教育科技基金」「徐芝綸教育基金」頒獎典禮。傑出校友、原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基堯出席大會並講話。
  • 水利系1955屆校友畢業60周年座談會舉行
    土水學院副院長王忠靜看望老學長並致辭。黃文輝 攝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王忠靜在座談會上講話,他稱在座的老學長是清華水利系的奠基人,向學長們致敬,並介紹了水利系今天的發展現狀。年級召集人李仙根宣讀了因身體原因未能出席的程雲鯤的來信,眾位學長在座談會上暢談往事,共敘情誼。
  •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70周年校慶公告
    來源/校方供圖(下同)博學篤志旦復旦,春華秋實歸去來。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始建於1950年,今年即將迎來70周年校慶。薪火相傳,七秩華章,作為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學生為本,秉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復旦校訓,踐行博雅教育,培養了三萬餘名畢業生,湧現出一大批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躬逢盛世,砥礪前行。
  • 母校拿什麼送別她的孩子 看看各高校的畢業生禮物[圖]
    復旦大學·校友章  你的新身份:復旦校友  還記得你曾一路趕來,將復旦的校徽莊重地戴在胸前。你最美麗的青春,鑲嵌在復旦。今天,長亭古道,畢業的你要說再見。母校把相輝校友章別在你的襟上,囑託你勇敢前行,鷹擊長空。
  • 乘地鐵回母校,搭經濟艙離滬,復旦校友夫婦捐了1個億!
    當天上午,「復旦大學陳曉明何佩鑫校友基金」捐贈籤約儀式在光華樓西主樓30樓思源廳舉行,捐贈基金將用於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時間回到1973年,何佩鑫、陳曉明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在這裡學習、相識。1977年2月,兩人一同本科畢業於稀有元素化學專業。
  • 他們坐地鐵回母校,捐了1個億!|地鐵|陳曉明|復旦大學|何佩鑫
    12月6日▌ 他們坐地鐵回母校,捐了1個億近日,復旦大學1973級化學系的同班校友陳曉明何佩鑫夫婦,回母校捐贈一個億一事在老師和同學中間廣為流傳。圖據復旦大學微信公眾號老人回母校時乘坐地鐵復旦老師介紹,兩位老人回母校時乘坐地鐵,捐贈結束後搭乘經濟艙離滬。據報導,1973年,何佩鑫、陳曉明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1977年2月,兩人一同本科畢業於稀有元素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