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開國大典小號手再次吹奏國歌,回憶往事:這是我一生的光榮

2020-12-25 北晚新視覺網

91歲的汪奇老人,是開國大典軍樂團小號手。當年他和戰友每天練習,直到1949年10月1日才知道是為開國大典演奏國歌。老人說,當時高興得不得了,但不能表現出來,「高興就放在音符裡了」。今天,在節目中,老人再次吹響《義勇軍進行曲》! ​

「當時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後,我們奏響了國歌,第一個音符就是小號聲部發出來的。」汪奇告訴記者,這是自己一生的光榮。

汪奇老人今年91歲,祖籍是廣州。19歲那年,他在瀋陽入伍當兵,之後成了公安一師文工隊的一名小號手。

老人記得,那是1949年9月的一天,從文工隊裡挑了五六個人,去參加聯合軍樂隊。於是,汪奇和隊友來到了北京。就這樣,他們進行了一個月的集中學習、訓練,但當時大家並不知道一個月後要參加開國大典。

「我們還是開國大典當天才知道的,要去天安門演奏,把我們高興壞了,心情別提有多激動了。」老人樂呵地說,當時全國都歡天喜地,到處都是五星紅旗,自己和隊友們心情很澎湃,但不能蹦不能跳,只得規規矩矩站在那裡準備專心演奏。

汪奇所在的軍樂團第一個任務就是演奏國歌。「第一個音符就是我們小號聲部發出來的。」老人滿臉驕傲地說。

時隔70年,去年10月1日的國慶盛典,迎來了汪奇老人心中的「大日子」。國慶前,他還特意叮囑女兒買來五星紅旗,自己穿上一身軍裝、戴上紀念章,「裝備齊全」地守在電視機前觀看。

威武雄壯的受閱部隊,意氣風發的群眾遊行,載歌載舞的縱情聯歡……國慶盛典的一幕幕,讓老人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老人的小女兒汪文介紹,當時父親和母親在家裡不停揮舞著五星紅旗,「又唱又跳,很激動。」她說,當看到鏡頭到了軍樂團時,老人趕緊整理衣服,拿著五星紅旗,隔著電視拍下了合影。

「其實我們是很久後才知道父親參加過開國大典的演奏,特別為父親自豪。」汪文說,國慶前父親還收到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戴上的那一刻,父親很激動,說這是他一生的光榮。」

網友評論

網友:祝爺爺健康長壽

 

(原標題:91歲開國大典小號手再次吹奏國歌)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央視新聞 瀟湘晨報 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u021

相關焦點

  • 時隔70年,病房裡的那位老人說:能為開國大典奏樂是一生榮光
    躺在病床上的汪奇老人聽力不太好,溝通時必須在耳邊大聲說話,時常記憶也會模糊,但回憶起70年前開國大典的場景,他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細節。「我當時是從部隊文工隊選過去的,但到大典那天才知道是要為開國大典演奏,心裡特別激動。」他說。老人今年90歲,他有一個特別的身份——1949年開國大典演奏國歌和樂曲的小號手。「當時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後,我們奏響了國歌,第一個音符就是小號聲部發出來的。」
  • ICU病房裡放聲歌唱的九旬老人,竟是開國大典軍樂隊的小號手
    三湘都市報10月17日訊 日前,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前夜》篇故事中的「小號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不僅是他在影片中正直帥氣的形象,更因他在演奏國歌時的淚水,展現出的那份情懷。一打聽才知道,老人原來就是開國大典上軍樂隊200人當中的小號手,還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等戰役。老人對祖國的深情,感動了大家。 因舊疾入院,用歌聲激勵病友老人是10月5日入院的。
  • 開國大典第一號鼓手吳光銳:我這輩子就兩件事最光榮
    每天,家裡保姆去軍樂團小區食堂給他打來飯——他愛吃食堂這一口,頓頓香。 採訪中,吳光銳講話極慢,幾乎是一字一字向外吐。吳啟成在旁,時不時得替他補充、解釋。吳光銳的樂感仍然極好,時不時哼上一段「噠噠嘀噠」的鼓點音。他說他這輩子就兩件事最光榮,一是參加開國大典,二是寫下《運動員進行曲》。 聊到激動處,他舉起個量杯咕嘟咕嘟喝水。
  • 這首14億人都會唱的歌,聽哭了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開國大典上奏響。 從那一刻起,這段激昂的旋律響徹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薦讀」這首14億人都會唱的歌,聽哭了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開國大典上奏響。從那一刻起,這段激昂的旋律響徹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這首14億人都會唱的歌,聽哭了!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開國大典上奏響。從那一刻起,這段激昂的旋律響徹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開國大典軍樂隊隊長、95歲羅浪病逝,曾創作《哀樂》
    當毛澤東神情肅穆地走過林中小徑持鍁為紀念碑基石落下第一鍁黃土時,由四十餘人組成的軍樂隊吹奏出《哀樂》深沉凝重的第一個音符。這是《哀樂》首次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採用,自此一直沿用至今。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去世舉行葬禮時,都使用了這首曲子。曾經伴著無數人走完「最後一程」的《哀樂》,其作者羅浪於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 瓊崖戰將馬白山親歷開國大典——"那是讓我永世難忘的時刻"
    原標題:「那是讓我永世難忘的時刻」 赴宴中南海,做客朱德家 據馬白山回憶,在北京剛安頓好,就有工作人員來通知:今晚朱總司令在中南海宴請解放軍代表。「這是多麼令人喜悅的消息啊!」
  • CCTV-1今天20:00檔,《故事裡的中國》帶你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
    當91歲的汪奇老先生與《故事裡的中國》連線,再次以小號手的身份奏響國歌第一聲時,71年前開國大典上眾人齊唱國歌的震撼場景,浮現在眼前。從那一刻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響徹在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開國大典聯合軍樂團總指揮:奏響新中國第一樂章
    當年只有29歲的羅浪是開國大典聯合軍樂團總指揮。回憶起奏響新中國第一樂章的那一刻,89歲的老人激動得站了起來,用雙手有力地打著拍子。    「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    1949年8月,羅浪接到上級通知,組建一支200人的聯合軍樂團擔負開國大典演奏任務。
  • 這位88歲的老民警說,「開國大典那天,我在天安門保護群眾」
    「開國大典那天,我們大概就在現在的紀念碑北邊一點,靠西的位置。」88歲的喬長煜指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面的一處地方說。他說,當了一輩子人民警察,是他最大的光榮,能夠參加開國大典安全保衛工作,是他一生的驕傲。老人站在天安門廣場,望著對面的城樓,眼神平靜,思緒卻已經穿越時光,回到了70年前的那一天。
  • 他,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題記戳視頻,看田富達的傳奇故事田富達: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1949年8月,華北軍大臺灣隊中的少數民族學員被召集在一起,傳達了一封中央的來信,內容是臺盟作為新政協會議的參加單位,將有5個代表名額。
  • 王源演繹青年聶耳 《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當91歲的汪奇老先生與《故事裡的中國》連線,再次以小號手的身份奏響國歌第一聲時,71年前開國大典上眾人齊唱國歌的震撼場景,歷歷在目。從那一刻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響徹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有關國慶節手抄報資料】開國大典的資料
    【有關國慶節手抄報資料】開國大典的資料 2011-09-13 17:40 來源:zhidao.baidu.com 作者:
  • 開國大典軍樂團總指揮:高碑店「找」來軍樂隊
    這位老者正是開國大典軍樂團首任團長,新中國開國大典樂團總指揮—羅浪。指揮完畢後,羅老向把他圍得水洩不通的學生方隊的青年們說起往事:當年他是騎著繳獲國民黨部隊的自行車,奔波在河北新城縣(今高碑店市)一帶,組建起中國第一支軍樂隊,並成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演奏。  意外「收穫」軍樂隊,騎著自行車去召集  1947年,聶榮臻率部圍攻保定。
  •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親歷」開國大典
    第一面國旗凝聚著感情  中央大廳正面的巨幅屏幕上,播放著1949年開國大典的視頻,屏幕兩旁掛著當時天安門城樓上的紅燈籠,展廳裡陳列著開國大典上使用的禮炮、毛澤東主席使用的話筒、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首版國歌唱片等,仿佛再現了當時的盛景。  長4.6米、高3.38米的五星紅旗,平鋪在大廳中央的展櫃裡,吸引了許多觀眾拍照。
  • 開國大典那些事,你都知道嗎?
    54門禮炮齊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這是因為毛主席按電鈕升國旗、軍樂隊奏國歌,時間是兩分零5秒。在這個時間內要鳴放28響禮炮,同步進行。 10月1日。當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上空升起,樂隊高奏國歌時,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響了。這隆隆的28響,每一響都像一門炮那樣整齊,但又凝聚著54門禮炮齊射的力量和磅礴雲天的聲音。
  • 開國大典上的軍樂隊(下)
    總指揮手戴白手套,站於電車道北側,面對天安門,注視著天安門左側第一旗杆下的典禮指揮張致祥。    當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時,張致祥立即向樂隊揮動了紅綢子。頓時,軍樂隊奏響了第一支樂曲《東方紅》。這是9月30日指定的歡迎曲。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天安門前的部隊及群眾揮帽致意。下午3時,典禮司儀林伯渠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典禮現在開始。
  • 開國大典上八個大紅燈籠的由來
    當代人對燈籠最深刻的印象,自然是1949年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上所掛的八盞大紅紗燈籠。這八盞大紅紗燈,每盞直徑與高度均超過了兩米——只有這種大型的紗燈,才能與城樓高大的氣勢相匹配。我一進西四白塔寺下面的民宅門口,就看見了院子一片擺滿的紅色絲綢的大布,在秋日的照耀下非常耀眼。我問他:『你們辛苦了,怎麼樣呢?來得及嗎?』老人停下手裡的活,走到我面前,拍著自已的胸口說:『沒問題,有一些困難,但無論如何我要完成,包在我身上吧!』我想這位老人在他的一生中有沒有趕上過這麼大任務的工作呢!
  • 老兵憶閱兵②丨楊澤明:開國大典那場閱兵,讓我立志去當兵
    開國大典那場閱兵為他定下了理想「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閱兵結束,電視機傳來陣陣歌聲,楊澤明忍不住跟著哼唱起來。每次閱兵前,楊澤明都會穿戴整齊,坐到電視機前翹首以盼。63歲楊澤明的微信頭像是一張三十多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他穿著軍裝,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