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非洲人對中國的印象也在逐漸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領域的不斷拓寬,援建項目的不斷增多,當地人對中國了解逐漸增多,一些舊時的誤解也開始自然消除。中國企業在非洲當地創造就業的同時,成為非洲人了解中國的直觀窗口,展示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半月談內部版》2012年第6期)
2011年7月18日,在肯亞奈洛比—錫卡高速路一座立交橋的施工現場,中國武夷肯亞錫卡項目組的中方技術工人在教肯亞工人捆綁鋼筋。新華社記者趙穎全 攝
「打破對中國的誤解」
如同生活在中國偏遠落後地區的人對非洲不甚了解一樣,許多肯亞人接觸的信息有限,中國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個遙遠的傳說。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裡,許多關於中國的誤解仍在傳播,其中最多的諸如「中國人都會武術」「中國人都住在古堡裡」等等。
當然,也有不少肯亞人認為中國已像歐美國家一樣發達,人人都過著富足的生活。尤其關於中國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原因,是許多肯亞人非常關心的話題。
由於肯亞人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當地媒體涉華報導也不斷增多。一家肯亞報紙就曾刊登題為《打破對中國的誤解》的文章。文章配發中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名勝古蹟、北京烤鴨和小商品交易市場等鮮活的圖片,並通過詳細的解說和翔實的數據,逐一破解了「人們不去中國遊玩」「中國人都是功夫大師」「『中國製造』都是便宜貨」「北京是自行車王國」「中國全是城堡式建築」「中國人和日本人是一回事」「中國人喜食狗、貓、蛙、蛇」以及「中國人痛恨美國人」等錯誤看法。作者在引言中寫道,一旦你去過中國,這些迷思和誤解都將不攻自破。
美國國際大學(該大學位於肯亞,是東非地區最古老的私立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學教授馬卡利亞•莫那那認為,中國應採取措施,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通過文化交流改善國家形象。「電影等藝術形式是很好的方式。美國正是通過電影文化輸出,塑造了一個正面的國家形象。」他說。
肯亞的「中國路」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肯亞承建和援建了大批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項目。包括分流、緩解奈洛比城內交通的奈洛比—錫卡高速路在內,中國公司所承建或援建的許多國道項目以高質高效贏得了肯亞人的認可。
中國企業員工專業的工程技術、細緻的工作態度也獲得了當地人稱讚。奈洛比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學者南得加舉例說,中國公司在鋪設道砟前先填以土壤,這種做法糾正了以前肯亞建設道路前用大量巖石填充的方法,值得在全肯亞所有道路建設中推廣。他說,許多被譽為「中國路」的道路工程質量一流,是鮮活的中國品牌,給現任肯亞政府帶來好的名聲,讓其他周邊國家羨慕不已。
中國工人的奉獻和敬業精神也得到了肯亞人的認可。南得加認為中國工人和其他外資企業工人不同的是,「他們加班加點並與當地工人一起勞作,而不是站在一邊呼喝指揮」。
此外,中國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尊重當地的習俗,給當地提供便利。比如中國企業在奈洛比—錫卡高速路的建設中主要在周末或夜晚施工,以避免加重奈洛比本已嚴重的交通堵塞,這一點得到了當地的高度讚賞。
有了連接各縣鎮的公路,肯亞物資流通更加方便,人員流動也更加自由,經濟發展更有活力。如今,「要想富、先修路」這一中國俗語也在肯亞人中流傳開來。
是工作,更是文化
提起中國工程,肯亞人紛紛給予好評,同樣,中國工地的工作氛圍也得到了當地不少工人的認可。在中國武夷公司一處建築工地工作的塞繆爾說,許多肯亞人認為為中國公司工作薪酬低、工作時間長,這是被誤導、不真實的。「中國公司給的報酬還是不錯的,而且我非常讚賞中國辛勤勞作的文化。他們工作起來一絲不苟,非常專注。我們肯亞人需要學習這一點。」他說。
中國在肯亞的建設工程也成為一些學生認識中國的窗口。美國國際大學學生阿列克斯告訴記者,中國工程給他的直觀印象是機械化程度很高。同時,他很欣賞中國的文化,因此建議中國和肯亞通過更多的方式增加交流、分享經驗。
另一名為中國武夷公司工作的肯亞工人羅斯也告訴記者,如果公司願意與他續約,他很高興繼續在這裡工作下去。在他看來,中國企業比歐美公司更加優秀,而且中國人非常謙遜,與中國人一起工作非常有勁頭。
中水電的一名技術員摩西說他和中國的工友「像一個幸福的家庭」,在中國工地上,本地人不會被瞧不起。摩西每天早上8點開始工作,一般工作時間為8小時。如果加班,也會得到合適的補貼。此外,中國公司按時發放工資,很注重傾聽當地人關於工程質量的意見,工人有事請假一般也會得到批准。這些做法得到了很多肯亞工人的認可。(半月談駐奈洛比記者 郭倩 宋晨)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