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埃及的標誌性建築,金字塔不可多得的建築奇蹟。跨越幾千年的時間到了現代,金字塔仍舊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人。但更多人是從鏡頭中得以一睹金字塔的風採,這就需要仰仗攝影師和他們的攝影機了。可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卻被攝影師們拍得處於「沙漠中間」,這是怎麼回事,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埃及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它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早在7400多年前,憑藉尼羅河的滋養,古埃及的法尤姆地區開始逐漸出現城邦,隨後在大約5000年前,南北埃及統一,正式建立起古埃及王國。歷經三十三個王朝,三千多年的延續,古埃及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珍貴的古文明,以它命名的文字系統、政治體系和制度,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不過要說起古埃及的遺產,大多數人還是會首先想到金字塔和木乃伊,其中更具氣勢和美感的,當然還是金字塔。其實,金字塔不是古埃及的「專屬品」,在今天的美洲也有金字塔的分布,但多數的金字塔還是聚集在尼羅河下遊,這裡大有90多座金字塔,它們都是法老的陵墓,地下埋藏著法老的遺體和陪葬品。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而且也是至今仍存的唯一一個,如此看來它本身就已是無價之寶。
最能代表金字塔的是吉薩金字塔群,它們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吉薩,大概修建於公元前2575至前2465年,先後由三位法老建成,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組成,這三座較著名的金字塔就是三位法老的陵墓,除此之外,吉薩金字塔群還有許多的「馬斯塔巴」,它十分簡陋,以卵石為牆基,用土壞砌牆,密排圓木成屋頂,就是一座長方形土臺,但它就是金字塔的雛形。
吉薩金字塔群之所以如此出名,除了這三座巨大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本身是一塊巨石,優秀的雕刻師將它雕成了獅身人面的形象,而他的頭像正式哈夫拉法老。當然,這四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也是攝像師的「寵兒」,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像師,帶著他們的「裝備」來到吉薩,希望能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最美麗的吉薩金字塔群。
今天的吉薩金字塔群就在開羅城的旁邊,眾所周知,如果想拍出動人的圖片,就要尋找一個獨特的角度,因為景物不會動,動的只能是手中的器械,攝影師們發現,因為開羅城迅速地發展速度,城中已經遍布高大的建築,而且城市的邊緣,已經很接近了金字塔。所以如果從開羅城的方向,拍攝金字塔,就會照到開羅城,就凸顯不出金字塔的雄偉壯觀,反而看上去會令金字塔顯得十分渺小。
渺小的金字塔顯然是無法被世人接受的,所以這就需要他們更換一個角度。經過不斷變化位置,攝影師們發現,如果站在金字塔前的沙漠中,面對著金字塔拍攝,不僅大片沙漠帶入畫面中,還能給人一種吉薩金字塔群就好像處在沙漠中央的感覺,給人們展現出一種空曠、威嚴和莊重的感覺。看到這樣的圖片,一種歷史厚重的荒涼感油然而生。
如今開羅城還在不斷擴建,空曠的吉薩金字塔群只能在鏡頭中看到了,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攝影師「欺騙著」,可是我們又都是心甘情願地上當。文物保護和人類活動,究竟是相互對立的,還是相互促進的?人類活動究竟對文物保護產生了哪種影響?這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每個人類需要反思的問題,如果不珍惜文物,不重視古蹟的保護,那麼人類的歷史究竟如何傳承下去呢?有時候,我們需要思考一些比「生活」更深刻的問題。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