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程真 通訊員 李圓圓 郭奕智
這是一個美麗的約定,也是一次莊嚴的行動。
9月7日—10日,「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守護第三極引領者行動」在西藏舉行。活動由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等機構聯合主辦,中國首位靠雙義肢登頂珠峰的殘疾人登山家夏伯渝、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闞麗君、央視主播納森等體育和文化名人,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環保志願者參加活動。
美麗公約公益大使、殘疾人登山家夏伯渝。 本文圖片均由美麗公約提供
「美麗公約」是「美麗行者公約」的簡稱,是由旅行者發起的文明旅遊保護環境公益主題行動,倡議以自發的力量,宣揚文明、環保、健康、快樂的旅行理念,守護綠水青山。該項目由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美麗公約文明旅遊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運作。
和夏伯渝同行的是100多位志願者。在西藏旅發廳的號召下,他們和夏伯渝一樣,從全國各地趕往西藏參加「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公益活動,徒步撿垃圾、開研討會、鼓勵當地誌願者,共同想辦法解決西藏旅遊垃圾問題。
為什麼要去西藏?青藏高原是南極和北極以外的「第三極」,但龐大的遊客數量讓這裡的環境保護變得棘手。
「當地居民苦旅遊垃圾久矣。」一名美麗公約志願者這樣感慨。以林芝市魯朗鎮東巴才村為例,這個村子規定,村民按照排班輪流清理旅遊垃圾,無故退出者罰款300元。如果拒絕繳罰款,年底旅遊門票分紅將適當減少。
魯朗村民清理的旅遊垃圾。
東巴才村這條特別的村規是西藏「旅遊垃圾危機」的一個縮影。今年夏天,川藏公路318國道自駕遊在疫情後逐漸升溫,遊客也日益增多。同樣多起來的,還有遊客隨手亂扔的垃圾。
據統計,僅2019年,西藏自治區就接待了約4000萬遊客。也是這一年,當地產生的垃圾達到13.4萬噸,其中可回收垃圾佔比超過2/3。如果按一個空礦泉水瓶子重18g計算,2019年西藏就產生了20.8億個塑料瓶垃圾。有不少垃圾還會進入雅魯藏布江流域。雅魯藏布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本就脆弱,這些垃圾無疑是它「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作為這次行動的領隊,夏伯渝的身後是由百名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組成的「引領者」隊伍。在西藏旅發廳的牽頭下,這場持續4天的引領者行動形成了一股「環保風暴」,以撿垃圾、研討會、公益徒步等形式展開活動。
美麗公約志願者在雅魯藏布江米林大峽谷清理垃圾。
「我戴著義肢,彎腰有些不方便,不然我能更快。」9月7日,在米林大峽谷中,夏伯渝身穿藍色志願服,和100多位志願者一起溯河而上,撿拾沿途的旅遊垃圾。半天時間裡,「藍馬甲」們共清理出塑料瓶等旅遊垃圾400餘袋。
美麗公約創始人史寧介紹,從2015年開始,美麗公約發起了一項接力清理進藏公路沿線垃圾的公益行動——「擦亮天路」。參與者對藏區的垃圾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完成了「宣傳動員—撿拾清理—分類集中—轉運回收—粉碎包裝—運回內地—加工原材料—監管公示」8個環節的閉環,整個過程所需要的成本平均到每個飲料瓶上是0.5元。
於是,史寧帶隊發起了「守護第三極——0.5元計劃」:無論身在何處,只要通過公眾網絡募捐平臺為美麗公約捐贈0.5元,就可以幫助一個飲料瓶從西藏的雪山、湖泊、河流、牧場等地撿拾回收,循環使用。
此外,美麗公約還成立了西藏志願者服務隊,自發承擔起旅遊垃圾分類回收的任務。目前志願者服務隊已有50支,近5000名志願者,2019年回收飲料瓶20多萬個,幾乎每天都有清理行動在開展。
清理完垃圾後,美麗公約志願者在雅魯藏布江邊合影。
米林大峽谷清理行動結束後,在西藏自治區旅發廳、林芝市魯朗景區管委會、西藏青年國際旅行社等單位的支持下,組織方還舉辦了魯朗主題研討會、公益徒步、文明旅遊宣傳實踐交流會等活動。9月10日在拉薩舉行的交流會上,協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威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康芬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單位獲得了美麗公約合作企業獎。
公眾捐款連結
責任編輯:鍾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