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到過黃山的人,都知直「看過黃山不看山」的名言,意思是:看了黃山後再也看不到比黃山更美的山了。黃山美在哪裡?即美在奇松、怪石、雲海,還有黃山泉。要畫黃山景,必須要畫出這區域的美景特色。我曾多次去黃山採風、寫生、攝影,也創作過一些黃山風景的焦墨山水畫。下面就以這些作品畫面與大家共同來欣賞黃山美景,探討黃山松特別是名松「迎客松」的畫法。
這幅「雲海松濤」的畫面,實際上是黃山美 景的綜合縮影,黃山奇松、黃山怪石、黃山泉水及雲海特色描寫得淋漓盡致,黃山松由近及遠縱向深入,黃山石從茫茫雲悔中競向露頭,遠處的黃山泉水從半空中下落於雲海之中,通過山底虛白的方式把各座 山頭層層推遠,給觀者以極大的場面和無很廣寬的雲海情景,使想個畫面給人以比較完美的一幅黃山美景圖。由於黃山當地的氣候特點,變化無常,雲層多變,我們上黃山的沿途中,看到雲層漫集在半山腰,形成波浪滾滾的雲的海洋,很多山頭半露在雲海之中,有的露出大塊的山石與較大的山體.
有的在雲海中露出奇形怪石,如黃山名景「飛來石」
有的在雲海中有一塊猴形的巨形怪石蹲在山頂上仰望大海,這就是黃山名景「石猴觀海」
為此,黃山的雲海之景稱為「東海」、「北海」、「南海」等。
黃山中還有很多美麗的山泉,如名景「黃山桃花園」.
這幅畫是用「平遠法」沒計構圖的畫面,泉水穿過橋同形成了彎曲的溪流,溪流兩邊有茂密的樹林,重疊陰森,層次分明地縱深發展,樹林中的小路夾在林中,由寬而窄地向縱深引伸,橋後有隱隱的村宅建築在樹林中,使觀者有微花縹緲之感,並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黃山遍山是松,黃山松奇形怪狀很有特色,松根猶如巨爪緊抱山石深扎於石縫中,為生存、求發展頑強抗爭,松杆猶如盤龍,每一彎曲都是力量的凝聚,每一衝刺都伴隨著壓力和載重,古幹粗枝張開巨大的手臂橫貫山谷、伸向天空,以顯示它的魂力和能力,形成了各種奇形怪狀,它描寫了大自然的性格,有頑強的生命力。黃山有很多的古松、名松,如迎客松、臥龍松、黑虎松等。
畫松,近處和遠處的表現手法不同,畫近松,幹技顯明,樹頭分叉多變又穿插不齊,錯落有序。要畫好黃山松,首先要取勢立勢,要畫出樹的氣勢、質感和優美感,畫出松之神。
畫名松,更不容易,一定要畫出它的特色,因為世人都熟悉它。比如畫著世聞名的「迎客松」
它生長在山的側位,路旁,有五枝長臂伸向山的外側,宏貫山谷,伸向天空。最上面的枝杆盤頂,從頂部的松葉中穿過,不十分清所晰,第二枝幹也較貼上部,與頂部的松葉連成一片,形成盤項扇形,第三枝幹微向外延伸微向下彎曲較短,第五與第四枝幹交叉向上,微微向下彎曲,向外延伸,成為五枝幹中最長的枝幹,這樣兩枝幹向外伸臂展枝,凝似展開雙臂歡迎遠方的來客,「迎客松」大概因此而得名。「迎客松」成了中國黃山象徵,美妙的詩句形容得多麼動人得體:「奇松傲立玉屏前,閱盡滄桑色更鮮,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畫樹要注意枝幹整體的平衡,如「迎客松」的五條枝幹都伸向同一側,肯定想樹站不穩,因此如觀者親臨現場觀察,就會發現盤頂的技葉在另一側比較厚重,並由較粗的短枝,彎曲的伸向另一側才保持樹的穩立,因此,我們畫「迎客松」時必須注意這一點。
至於「迎客松」的背景,由於觀察的角度和方向不同,可以畫有各異,但不能失去黃山的山石、山型和雲海之特點。
這幅「迎客松」的背景就是顯露小山頭的雲海,遠處有隱約的小山泉。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背景不能畫得太複雜、太顯目,否則會宜賓奪主,會影響「迎客松」的形象。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幅「迎客松」的畫面.
這幅畫中突出了「迎客松」的主體,整個畫面除了迎客松之外,幾平全部留白,不畫其他背景,只是在空白處寫上一首詩句,這種留白,使觀賞者無需再聯想空白處表示什麼物象,而全付精神去賞識這棵「迎客松」的形象與精神。達到了較理想的觀賞效果。
黃山松隨著它的生長位置的各異,會有各種形態之別,但黃山上多生長為古松,主杆粗壯挺拔,但由於松樹的生長期較長,眾樹的疏密不同,眾樹技葉或本身的枝葉遮蓄等原因,會使它形成蒼勁有力的彎曲或向各種不同方向延伸,枝幹、枝葉分層向上展示.
前面畫面中大部分樹幹多為雙勾畫些樹鱗,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樹鱗都畫成光滑的圓圈,要自然、蒼勁、不規則,但有時畫古松也可不畫明顯的樹鱗,如
畫較密集的松樹林,樹幹不一定用雙勾,也可以用中鋒直接畫成全黑,但樹杆不能畫得太光滑,要有力度和滯感,如
有時還可以用潚灑隨意的筆法來畫,如
但不管你用什麼筆法來來畫黃山松,必須有它特有的奇形,能表現出它的神與韻,還特別要注意表現黃山松的畫面,它的背景必須能表現出黃山怪石和雲海的特色。
最後再請欣賞一幅重點表現黃山松的畫面,與大家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