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標誌性建築物,每一個標誌性建築都是一段歷史的濃縮與見證。」近日,市政協委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柳春鳴向市政協提交了一份提案,為保護、利用、宣傳好我市標誌性建築遺產,建議有關部門編制《重慶市標誌性建築物地圖》。
現狀:標誌性建築被「埋沒」
「寫此提案,只為讓承載著精彩歷史卻乏人知曉的標誌性建築物讓更多人了解。」柳春鳴說,在山城重慶最能體現重慶人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物當數解放碑。
因為它特有的歷史內涵,牽動著人們景仰的目光,在海內外具有非凡的影響。像這種廣為人知的標誌性建築物重慶有很多:可看到壯觀的「夾馬水」風景的朝天門、金碧輝煌的人民大禮堂、「周公館」曾家巖50號、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大樓紅巖村革命紀念館、始興於宋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磁器口古鎮、薈萃各類文物17萬餘件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渣滓洞、白公館等。
但是,由於許多標誌性建築物因宣傳乏力不為人了解,在人們視野裡漸行漸遠。比如國民政府、蔣介石官邸、法國水師兵營、蘇聯大使館、兩路口跳傘塔等。
調查:主要是經費缺乏
去年,市規劃局舉辦了重慶近現代重要史跡及標誌性建築物展覽會,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和標誌性建築物遭遇尷尬: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藝術觀賞性被掩埋,更甚者面臨生存危機。
記者在市文物局獲悉,我市每年用於文物建築維修的經費是75萬元,需要維修的文物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8處,落實到每個點只有5000多元錢,而且新的需要維護的文物不斷出現。「越爛越沒人看,越沒人看越沒人修。」要改變這種惡性循環,先得要有人了解、有人看。
柳認為,標誌性建築物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應該珍惜它,保護它。除了通過人大立法、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進行宣傳、保護,最快捷的宣傳方法是編制一張《重慶市標誌性建築物地圖》。它攜帶方便,不僅能很好地宣傳重慶歷史,激發大家保護文物的意識,而且也能提升標誌性建築物自身影響力。
建議:圖文並茂製作地圖
標誌性建築物地圖是何模樣?「內容上應該豐富。」柳春鳴說,首先,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二是重慶地處祖國西部,多民族聚居,多種類型建築物眾多。如洪崖洞,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吊腳樓風格建築;三是重慶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陪都,政治機構、名人故居舊居眾多。如紅巖村、國民政府(現市政府)、蘇聯大使館(現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中國西部科學院;四是重慶留下了眾多建築大師的作品,如兩路口跳傘塔,是我國已故國家級建築大師陳廷寶的作品,抗戰時期培訓過很多抗日的飛行員……這些建築物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如果把這些標誌性建築搬到地圖上,地圖背後附上一張圖片或文字說明,肯定能讓更多人了解重慶的人文歷史。
而具體操作方法是按行政區劃編制,把古建築、大師名作、優秀近現代建築、傳統民居、紀念建築等作適當分類,配以簡短文字,說明始建年代、建築師、業主、功能等,配以照片,形成通俗易懂、便於攜帶的地圖。
回應:建議引起各方重視
對於柳春鳴的建議,市規劃局非常重視。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也是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地保護城市遺產和地域特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而編制《重慶市標誌性建築物地圖》,可以進一步把我市的文物建築和優秀近現代建築等進行整合和歸納,為學術研究和旅遊觀光提供一份簡明扼要的指南索引和基本資料,同時又新增了一種對外交往和宣傳重慶的名片。
他們表示,將積極與市新聞出版局、市文物局等單位聯繫、配合,認真研究建議,力爭市政府安排專項經費,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具體工作,使之早日出版發行。
記者 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