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我們並沒有遠行,而是選擇避開假期客流高峰,錯峰出遊去了一趟壩上草原。玩法是自駕遊走一條壩上草原大環線:一路從北京出發,經過張家口到達張北縣,之後一路向東,最終到達承德圍場壩上草原。出京之後的前半程一切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堵車,沿途的景區景點也沒有看到太多遊客。
中午,我們在張家口吃過飯後,繼續沿著207國道向北,計劃從張北縣轉向東行,穿越整個壩上草原地區的四個關鍵節點——張家口張北壩上、沽源壩上、內蒙古多倫壩上和承德圍場壩上(四壩連穿走S244、S304公路,單程大約320公裡的路程),最終抵達塞罕壩所在的圍場壩上地區。
路上我們敞開了車窗,一邊緩緩行進,一邊享受著習習的涼風,困意頓失。車外山崗上漂亮的風力發電機越來越多,村莊、林場和塞上農田點綴在丘陵草原之間,非常的漂亮,這可是在城市裡絕無可能看到的景象。這個季節的草原地區早就沒有了青綠色的環境,滿眼都是金黃色的蒼茫大地。在山地草原的交界處有大大小小許多森林地帶,那是一片片的白樺林、紅松和雲杉林,天氣轉涼之後也是他們最絢爛的時刻,紅、黃、綠、棕,深深淺淺地交織在一起,層層疊疊。大自然這位偉大的插畫師正在廣闊的大地畫板描摹它頭腦中的美。一場隆重而熱烈的色彩盛宴,正在深秋的壩上草原上演。
從沽源壩上繼續向東北方向行駛,地勢逐漸抬高,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到了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與多倫的交界處。這一區域的海拔高度在1150米到1800米之間,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半溼潤的大陸氣候環境,多風寒冷,夏季短暫是地區的最明顯特徵,這裡也是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所以當地的秋天比南部豐寧地區來得更早、秋色更濃一些。
在壩上草原自駕遊的過程中,伴隨我們最多的景觀除了濃濃的秋色之外,還有那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白色「風車陣」或者稱之為「大風車」的風力發電機。隨著省道的曲折起伏,延綿幾十公裡的風車迎風旋轉,當你走到它跟前的時候,就能聽到有節奏的「呼~呼,呼~呼」聲響,那是風車扇葉在風的推動下發出的聲音。
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新能源汽車,清潔燃料,可再生概念……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風能發電」的概念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幾十年前的新疆、青海和內蒙古地區就已出現,甚至在東海和海南島地區的海面上也能看到大風車的身影。按照一般人的印象,這種立在大草原上的風力發電機本應該是一道美麗的人造風景,同時也是一種清潔的環保新能源。但事實上,在當地人的心裡它們並不是完美的。
當你置身在風力發電機柱下面時,會感覺到它們確實屬於龐然大物,每一架風電機可能都有七八十米高,加上三根三十多米長的風葉,肯定有幾十噸的重量。查了下資料,一臺1.5Mw的風力發電機每一分鐘可以旋轉1800圈左右,一小時的發電量在1500度左右。這在科技環保領域來說,風能也絕對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方式。而且還好看,遊客來到大草原自駕遊,幾乎都會以風車陣為背景拍攝、打打卡。
我好奇地對著風車的影子用腳步測量,發現最粗的約有15米左右的周長,高度大約是80米。別看這些風力發電機遠看近觀都好看,但據當地牧民說,這種風電機也是這些年破壞草原環境的一種新的禍源。
當一座大風車(風力發電機)旋轉的時候,可能顯不出來什麼。但是當數十座風電機同時轉動巨大葉片時,就會明顯對當地的氣流形成巨大的擾動,改變原有的風向和風速,從而對牧草和植被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另外,在風電機建設的過程中,車輛運輸需要在草原上鋪路,行車會有草原碾壓,立杆需要打地樁、挖基礎,再加上巨大的風電機葉片轉動時產生的噪聲等等方面都會對草原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
聽了當地人的分析,我們有點懵圈——不知道這種被風力發電機到底是清潔環保的新能源方式,還是破壞草原環境的罪魁禍首?如今現實的情況是,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北部的草原地區已經停止大規模投資建設風力發電機,即使必須建造,也要經過各種嚴格的環評審批手續才行。你覺得這種能源生產方式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歡迎在下面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