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東方快車靜靜地停在站臺上,陽光打在它的車廂上。圖/華蓋
2009年12月12日,斯特拉斯堡車站人流如織。晚上8點37分,最後一列東方快車在冬夜寒風中緩緩開出,隱入法德邊境線上的漫漫黑暗。這場所謂的「閉幕式」顯得十分暗淡,連潦草的掌聲都省掉了。■徐嫻
有關東方快車的書籍
2009年12月12日,法國斯特拉斯堡火車站二號道掛上了「維也納,20時37分」的牌子,由5節紅底灰色寢卡車廂組成的老式列車即將出發,旅客們的車票上顯示著班車的名字——臥車469號,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便是傳奇中的東方快車。
而今晚這趟是其史上的最後一班,20:37過後,百年東方快車將正式畫上句號。然而,這場所謂的「閉幕禮」顯得十分暗淡,連潦草的掌聲都省掉了,車頭只有一名阿爾薩斯地區報的文字記者在採訪奧地利籍的列車長。
「這就叫命中注定」,車長顯得有些尷尬,他發現人群中似乎只有自己在感慨。12月12日和13日法國各大報刊,大都被國家鐵路總公司的罷工和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所佔據,沒有任何有關東方快車停運的報導。
東方快車默默退場之時,人們似乎已淡忘了100多年前它首發時的喧囂回憶,1882年10月10日18:25,世界上第一列東方快車在漫天花瓣和人們「Bravo!」的歡呼聲中從巴黎首發,當時以東方快車為頭條的各大報張都賣斷了市,新聞界以近乎虔誠的熱情、連篇累牘地報導快車先進的製造工藝、奢侈的內部裝修、浪漫的陸上旅程和令人乍舌的票價,甚至連車上每一枚螺絲釘的來源都不放過。
土耳其伊斯坦堡火車站,這是著名的往歐洲方向的東方快車起點站。資料圖片
誕生:收集「上流社會的人心」
1869年,商人喬吉斯·納吉麥克(Georges Nagelmackers)乘船橫渡大西洋到訪美國,新大陸的蓬勃向上給他帶來巨大震撼。當時,工業家喬治·普曼(George Pullman)剛剛設計出火車發展史上第一架寢卡車廂,富有的夜行旅客只要支付一筆高於頭等車廂的票價,便得以免除座位狹窄和長時間坐姿帶來的僵硬不適,納吉麥克便是搭乘這樣的列車來往於美國各州,並從中大受啟發。
1874年,新技術引入歐洲,巴黎和維也納之間籤訂臥車行駛許可協議,商人納吉麥克認為機不可失,馬上在巴黎設立公司,從美國進口首批高級寢卡車廂,在奧地利至捷克的鐵路線上進行局部試運。
納吉麥克發現,富商們從來不缺乏追求享樂的熱情,除了購買珠寶首飾等奢侈品來討好他們的女人,或者模仿皇室貴族購買美術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品味,他們最樂意把金錢砸在非主流的新科技上。同時,他對上流客戶的需要也了如指掌:獨立的私人空間、豪華的裝修陳設、專業的服務人員……
納吉麥吉打破了常規:改變普通車廂中座位密密麻麻的情況,將有限的空間改裝成小巧精緻的會客室、洗手間、化妝間甚至圖書室;儘可能將寢卡車廂的床位加長加寬,設立雙人床以及家庭套間。
19世紀初東方快車的宣傳單。
另外,納吉麥克還培訓了一大群以上流社會為對象的乘務人員,將平民車廂裡邋遢俗氣的火車乘務員形象進行180度扭轉,這使得當時的歐洲人瞠目結舌。這不失為最得「上流社會人心」的舉動。這是因為,納吉麥克看準了19世紀末歐洲新富階級希望得到貴族身份認同的「攀爬心理」,其次,他又相當理解沒落貴族用形象和素養拼命維護舊有榮耀的「掙扎心理」。
1882年10月10日,第一班東方快車從巴黎東站開往維也納,全程1350公裡,歷時27小時53分鐘,此次旅程轟動西歐社會,甚至有記者不惜混上列車沿途追訪。納吉麥克乘勝追擊,推出班次更多、裡程更長的鐵路快線,自西向東連接巴黎與君士坦丁堡(後更名為伊斯坦堡),中途停靠斯特拉斯堡、慕尼黑、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加勒斯特。
因為當年有限的交通條件,這條線路並不直達,火車會在羅馬尼亞境內的多瑙河邊停下,旅客搭乘渡輪進入保加利亞,在岸上守候的第二架列車會將旅客送至黑海港口,最後由蒸汽船經過14小時的航行送達終點站——君士坦丁堡。1889年,歐洲鐵路網整體完工,金碧輝煌的東方快車從此來往於西歐與東歐兩座中心城市之間,不分晝夜,四季通行。
兩年後,這架列車被命名為「東方快車」。納吉麥克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甚至在君士坦丁堡投資興建了幾間以東方快車為主題的豪華酒店,專門接待搭乘快車的貴客,發展從交通到食宿的一系列旅遊設施。
一戰:東方快車的黃金年代
1913年巴爾幹戰爭爆發,東歐陷入混亂,東方快車抵達布達佩斯後便無法繼續東行,旅程從此腰斬。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臥車行駛協議灰飛煙滅。德國人對東方快車相當眼紅,除了完完整整地將豪華車廂保存下來作為政府高層旅行之用,還模仿納吉麥克將它作為生財之道:1916年,德軍把控制下的部分車廂和製造技術收歸國有,並在柏林成立米託帕(Mitropa)鐵路公司,趁巴黎戰亂之機推出了以柏林為起點的德式「東方快車」——巴爾幹火車,這一狗尾續貂之舉招致了倫敦與巴黎上流社會的一片謾罵之聲。
1918年德國戰敗,法德經協商後決定在「結合兩國技術特色」的東方快車上簽署停戰協議,編號為2419的豪華車廂被臨時改裝成法方代表福煦(Foch)將軍的辦公室,並因此成為歷史的見證。為紀念這一光榮,法國軍方模仿東方快車的樣式設計了軍用豪華列車,專門接待高級將領。
東方快車再次轉危為機,連世界大戰都成為它最好的廣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20多年時間裡,東方快車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隨著義大利和瑞士邊境的阿爾卑斯山鐵路隧道正式竣工,歐洲第二條豪華列車線路——東方快車南線通車。
這一線路的最西端不再把巴黎作為始發站,而是選擇了英吉利海峽法國一側的港口城市加萊,從此,英國倫敦的新貴們便可在橫渡海峽後直接登車,在巴黎北站和巴黎裡昂站會合他們在法國的富豪朋友,接著南下抵達風光旖旎的瑞士湖畔城市洛桑,再穿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米蘭及水城威尼斯,然後列車又回到一戰時期德國人設計的線路,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和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進入希臘境內,至於終點站,旅客們可以選擇歐洲文明的發源地雅典,或者繼續東行,抵達伊斯坦堡。
大戰方畢,百業待興,多數靠工業起家的新興資產階級成了歐洲上流社會的主要消費群體,對工業與技術的尊崇令他們急不可待地要將各式成果應用在物質享受方面。「東方快車」這種派頭十足又具有異國旅行情調的「大玩具」自然成為新貴們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