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源客人給我來電話。
「喂!你好。我是***的***(念作:某某某的某某某)。」普通話開頭。
「哦,你好。久仰久仰。」我也是普通話。
「聽說你也是客家人?」還是普通話。
「是的。」哥們好歹也是職場老手了,一下子就聽出來,這是在套近乎呢。
「【亻厓】(念作ai,客家話。第一人稱『我』的意思)爺系客家人。佬鄉哦。&¥…………¥*&%&((&&&&%…………」他開始講起客家話來了。
「呃。呃……嗯嗯呃呃…………唔好意思,唔曾聽懂哦!」道歉。他一下子殺出客家話來了。剛開始我還能聽懂,慢慢地就聽不懂了,那情形可以用「雞同鴨講」來比喻。當時我要是能看到自己的臉,估計可以用當下的網絡流行成語「一臉懵逼」來貼切形容。
枉我也算是盲目自大,號稱「通曉三國語言(中文、日文、英語)+N種方言(普通話、白話<粵語>、客家話以及半桶水的潮汕話<與閩南語同類>」,自詡語言天賦不錯,竟然一下子也沒有聽懂。
毫無疑問,河源客人的客家話是正宗客家話。我的客家話雖然有些偏門,但是也算是比較正宗的客家話。然而,我們之間同語種的交流竟然產生了語言障礙。
不過,話說回來,同樣是客家話,各地之間的客家話差距很大,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比如江西贛南客家人地區——大餘縣,說的客家話,梅州客家人基本上聽不懂。同樣的還有河源客家話、韶關客家話等,更不用說相距更遠的客家地區,如粵西客家、廣西客家,甚至是四川客家話了(開國元帥朱德,四川儀隴人。在其著名文章《回憶我的母親》中自稱祖籍韶關的客家人)。
更有甚者,同是在梅州市內,興寧市的客家話、五華縣的客家話、豐順縣的客家話,發音和語調幾乎都不同。如果是一個興寧阿哥和一個豐順大爺,互相之間從沒有交流過,從沒有聽過對方的話,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法交流。對!你沒有看錯,是用客家話交流不了。
還存在有更極端的例子,就算是豐順縣內,不同鎮區的客家話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之間交流也會存在許多困難。一般上,三湯片(指豐順縣城及附近的三個鎮:湯坑鎮、湯西鎮及湯南鎮)的豐順妹,和潘田鎮的潘田仔初初見面,他們之間肯定會因點菜而發生誤會:一斤菜和半兩鹽,「斤」和「鹽」的念法各不著邊,完全不同。真真正正是應了那句話,即「十裡不同天,百裡不同風,數公裡不同言」——最後一句為鄙人所補上,豐順縣政府(湯坑鎮)到潘田鎮政府駕車距離30公裡。
這種情況的產生,估計有很多歷史原因(別途行文分析)。一般可以想像,客家語言形成過程,必然受遷徙原地原語言、遷徙地語言影響,同時深受各種歷史傳承、文化傳播、風俗傳遞的影響。
其中有一點重要原因,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區。閉塞、缺乏交流才是造成各地語言不同的根本原因。
個人認為,聽來自梅縣的客家阿妹說話,簡直是像在聽音樂一般,聽來如聽天籟,沁人心脾,心曠神怡。
如果說梅縣客家話是最正宗、最好聽的客家話,我表示完全沒有異議!你呢?
你是哪裡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