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蘇軾行書真跡《黃州寒食帖》,品東坡天人合一的心境

2020-12-11 漢府古文化

「老夫聊發少年狂」這句詩攬括了人生的少年、青年、老年三個階段。三十多歲的蘇東坡何以如此之「狂」,在王安石變法新派的排擠和「烏臺詩案」等政治案件的洗禮下,他似乎覺得自己進入了垂暮之年,然而政治壓力不可能使他的心境變得蒼老,不可能泯滅一個藝術家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羅丹曾說,「藝術是叫人去做真誠的事」。我深深理解一個有個性、有思想抱負的人在那種社會環境中生存的艱難。那些趨炎附勢者總是比誠實者得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

蘇東坡的悲劇,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尼採說:「只有大痛苦才是心靈的解放者。」為什麼處在生死之間抗爭的蘇東坡能夠在詩、文、書、畫、詞等領域創作出不朽之作呢?那是因為他把這種痛苦移情於對自己生命的強烈熱愛,把這種悲痛升華於作品創作之中,我們不難從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中去領略一下這種「移情」的蘊含。

《黃州寒食詩帖》是東坡被貶到黃州三年後的作品,訴說自己來黃州已有三年,月來苦雨有如秋之蕭瑟。「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焦急、悲憤之情躍然紙上;「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如此悽苦的生活尚可忍受,不能忍受的是「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即報國無門,又有家難歸。在流放地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地方官的監視,動態情況按時上報朝廷,萬裡之外的眉州老家祖基所在,想歸也歸不了。這裡進取與退隱的矛盾已上升到生與死之間的大搏鬥,正是這種大搏鬥,使蘇東坡人生的自我價值升華到一個哲學層次。

《黃州寒食詩帖》所表現的形式美,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作者不是用筆在寫,而是用心以音樂般的節奏向人們展示出那種小屋……漁舟……空庖……寒菜……破灶……溼葦……烏銜紙墳墓……死灰,天人合一的心境。

《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理性的法度美和非理性的表現美的分水嶺,是蘇氏書法理論在書法創作之中得以完美結合的代表作,是蘇東坡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的產物,是他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要求和留戀,深藏在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喟漢之中「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李澤厚《美的歷程·魏晉風度》)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東坡偉大人格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是東方藝術精神屹立於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相關焦點

  • 觀蘇軾行書真跡《黃州寒食帖》,品東坡天人合一的心境
    三十多歲的蘇東坡何以如此之「狂」,在王安石變法新派的排擠和「烏臺詩案」等政治案件的洗禮下,他似乎覺得自己進入了垂暮之年,然而政治壓力不可能使他的心境變得蒼老,不可能泯滅一個藝術家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羅丹曾說,「藝術是叫人去做真誠的事」。我深深理解一個有個性、有思想抱負的人在那種社會環境中生存的艱難。那些趨炎附勢者總是比誠實者得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又稱《寒食帖》、《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紙本墨跡,蘇軾書,後有黃庭堅跋,全卷縱34.2釐米,橫199.5釐米(含黃跋),蘇書17行129字,黃跋9行59字,東坡此帖約書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黃跋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蘇軾《黃州寒食帖》,高清大圖!
    》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原屬圓明園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 蘇軾於《黃州寒食詩帖》流露的寂寞
    《黃州寒食詩帖》又叫《黃州寒食帖》,亦或為《寒食帖》。由兩首五言詩組成,共計127字。其主要內容如下:其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寒食帖棠花,泥汙燕脂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 看了蘇軾真跡《黃州寒食帖》,其餘的行書不足一觀
    《寒食詩帖》是蘇東坡最傑出的傳世代表作。黃山谷跋語云「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實為確評。黃山谷又評「東坡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寒食詩帖》就是把東坡當時的滿腔悲悽鬱勃之情,寄之於詩,流於筆下,卻是無意於筆,無意求佳,實則心手雙化,筆墨所至即心血所溢,故而產生了不期然而然的極佳的藝術效果。
  • 重溫經典 蘇軾《黃州寒食帖》
    大文豪鬱郁不得志寫下《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後題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並列入《三希堂帖》。
  • 關於蘇軾,還有《黃州寒食帖》,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提起蘇軾,你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什麼?東坡肉?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或者是豪放派詞人以及由他創作的、流傳至今的無數首古詩詞?那你可知,其實蘇軾不僅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亦善書,被稱為「宋四家」之一。
  • 蘇軾的《寒食帖》,寫出滿紙的蒼涼,卻驚豔近1000年!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有感而發寫出了行書《黃州寒食詩帖》,將自己的惆悵、孤獨作成詩、寫成書。《黃州寒食詩帖》這幅字帖,筆勢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氣勢奔放,毫無荒率之筆。這幅書法作品在歷史上影響力極大,是繼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後的「天下第三大行書」。
  • 說說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作為眉山人,自然是對蘇東坡情有獨鐘的,作為一個愛舞文弄墨的眉山人,更是對東坡先生的《寒食帖》愛之愈深,天下第三行書可絕非浪得虛名。《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帶你解讀北宋蘇軾的書法名作——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蘇軾好寫行書,除了因為行書寫起來不受拘束,大概也最適宜他得心應手地意造書法形象。所以,蘇軾的書法才能和藝術成就,也集中地表現在他的行書作品中。蘇軾最為世人稱道的書作,是他在黃州寫下的享有「天下第三行書」美譽的《黃州寒食詩帖》。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官到黃州(今湖北鄂州市),這一年他四十五歲。
  • 《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作者想不到是他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這部行書作品的作者就是大家十分熟知的北宋大文豪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所作。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通篇筆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無荒率之筆,在書法史上影響極大。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題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是說此為蘇軾最佳的作品,再寫就很難超越它。
  • 蘇軾《寒食帖》,寫出了滿紙的蒼涼,卻足足驚豔了近1000年
    上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一說起書法史的鼎鼎有名的三大行書上圖為蘇軾《寒食帖》局部三蘇軾書寫《寒食帖》時四十六歲,可以說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卻被貶到了黃州,心中有萬丈雄心才氣十足卻無用武之地,蘇軾心中難免低落消沉,這時候唯有筆墨才能盡情的抒發自己心中的苦痛,也就是這樣,才揮筆寫就驚豔書壇近1000年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在 黃州時期的生活蘇軾是最為艱苦的日子,環境極為惡劣、心情自然苦悶,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蘇軾卻迎來了他的藝術創作高峰期《赤壁懷古·大江東去》與《赤壁賦》以後影響最大也最著名 的傑作。《黃州寒食詩帖》(被後人天下第三行書)也誕生在此段時間,屬於蘇軾的憤懣之作,內容為兩 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而蒼勁,感染力極強。
  • 眉州問蘇軾 黃州尋東坡
    他,就是蘇軾。自眉州赴京,行舟宦海,浮沉數載,他拄竹杖,穿林山,在黃州把自己從蘇軾升華成蘇東坡。千秋已過,滄海桑田。3月30號,由眉山市委宣傳部、東坡區委宣傳部、眉山日報社、東坡區融媒體中心組成的採訪團從蘇軾的出生地眉山出發,尋訪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開展城市形象主題聯動宣傳活動。
  •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長卷及分頁高清學習帖
    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中的東坡《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 黃庭堅在《黃州寒食帖》上寫的跋語是誇東坡還是誇自己?
    其中,《黃州寒食帖》被稱為是繼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大行書」。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寒食帖》是在黃州寫的嗎?《寒食帖》的黃庭堅題跋說:「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這是在誇蘇軾,還是在自誇呢?本文摘編自《書藝東坡》第二章《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州寒食帖〉》,由澎湃新聞經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發布。
  • 《天下十大行書》第三:蘇軾《黃州寒食帖》
    天下十大行書這個排名找不到出處,但是有一個非常統一的排行榜。排行從高到低依次是:《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伯遠帖》 、《韭花帖》 、《蒙詔帖》 、《張翰思鱸帖》、《蜀素帖》 、《松風閣》 、《土母帖》 。《天下十大行書》流傳度非常的廣,其中第一行書《蘭亭序》、第二行書《祭侄稿》、第三行書《寒食帖》這是公認的,但之後的排行我個人持保留意見。
  •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附釋文)
    蘇軾下放黃州的第三年,那天正是寒食節,他在雪堂裡閒來練字,看到午後吃剩的冷菜,想起了寒食的典故,那個為忠孝而死的介之推又憶起往事,他緩緩嘆了口氣,揮筆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蘇東坡《寒食帖》全卷 臺北故宮藏世人的書法皆追求俊挺華美,蘇軾已看儘自己的狼狽、邋遢與恐懼,就像當年他與黃庭堅彼此嘲弄,他笑稱自己的書法叫做「石壓蛤蟆體」。《行書·黃州寒食詩帖·墨》{宋}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