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訊,「六一」兒童節來臨前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介紹,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據介紹,心理健康是兒童青少年全面素質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步,成人世界的各種關係過早地影響到兒童青少年。兒童青少年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對人際關係的選擇、學習等方面壓力都成百倍的大於過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表示,兒童心理疾病並不是說到十七八歲成人以後就完全好了,如果不治療,不及時幹預,到成人世界裡面還會存在,所以,重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全社會都來呼籲和幹預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與網絡的普及,遊戲已從傳統的電腦轉移至手機等行動裝置,不少青少年存在長期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網癮」是否是一種精神疾病?
劉華清指出,當前全世界心理健康和精神科專家對於是否將「網絡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存在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對待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更應該注意「網癮」背後的成因。
劉華清認為,很多遊戲成癮或者網絡過度使用的青少年,本身家庭關係就存在一些問題,還有一些自身存在身體或精神上的問題,打遊戲只是一種外在的發洩方式。
對於是否「上癮」這個問題,劉華清建議,如果青少年存在打遊戲時間過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以至無法擺脫,一旦不讓玩遊戲,就會出現如身體不舒服、心慌氣短、寢食難安、飲食不好等症狀,就要到醫院由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斷,並輔助藥物治療。「就像酒精成癮、其他物質成癮一樣,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劉華清說。
本報記者 代麗麗
本報訊(記者賈曉宏)2018育學園育兒行為數據白皮書發布,白皮書基於崔玉濤健康管理中心開發的育學園APP家長們記錄的數億條真實的育兒記錄,同時採用了上萬份育兒調查問卷數據。白皮書顯示,與80後家長相比,90及95後家長對于堅持母乳餵養的比例更低;醫生主導的抗生素使用比例下降,家長自行購買給孩子使用抗生素的比例上升。
白皮書同時顯示,現在近6成家長採取「自己培養」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能力,參加早教班、線上課程的比例約佔12%;孩子在不同月齡時,家長在圖書和玩具上的花費有所不同,隨月齡增加,花費也有所增加,但是在3歲之後也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家長每天專心陪伴寶寶的時間也不一樣,數據調查顯示,65%以上的家長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兩小時。相比之下, 家長學歷越高,陪伴孩子時間越長。育兒專家提倡家長應該給孩子高效、高質量的陪伴。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