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宿世之因,末劫多障。
2,諸障道法能障佛道。
3,在煩惱障、報障、業障三障之中,業障最大,於百千萬劫中尚難消除。
4,為了滅除累世業障,請加修尸棄佛的胡蘇多陀羅尼。請日先念南謨尸棄佛 108 遍,接念胡蘇多陀羅尼 108 遍。
5,此陀羅尼神力。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山河石壁頗峨湧沒。
👉👉👉其中眾生悉發無上菩提之心。
👉👉👉能除七千億劫生死重罪。
👉眾生一切病苦消滅無餘。
👉其中眾生書寫誦讀此陀羅尼一句名者。百千萬億恆河沙世。重罪業障摧滅無餘。
6,若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得頭目等痛,橫羅死殃,鞭打飢餓之報,可免未來地獄重報。
7,然有些人定業難轉,
👉如身材頎長、方臉大耳、容貌端正、樂觀自在、勇敢正義、性情堅毅、神通第一的目鍵連何等厲害?
👉然通過多部佛經綜合得知,目鍵連因宿世凌妻、不孝、殺業等業障未消,故雖證羅漢,仍被外道所殺。
8,再如,往昔有五百獵師殺諸群鹿,導致墮入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仗宿世微福又得生人間,雖出家為道然宿殃未盡。不久被殺害,諸佛所不能救。
9,再如,阿育王一生供養羅漢、僧尼無數,而且世尊滅度後,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萬四千佛塔(存有佛骨舍利),最後阿育王卻因重病而亡。
10,阿輪伽王(阿育王)雖殺害八千人,但曾施佛土,起八萬四千塔,聽大阿羅漢講法。因多行福德,志意廣大,集請功德,故未墮惡道(但是未出輪迴)。
11,
👉👉👉試想,阿育王一生花重金供養無數羅漢、僧尼,並建立佛塔供佛骨舍利都不得善終,
👉👉👉何況末世只執著供養僧尼、佛骨舍利、建寺造塔,而不持咒兼行法施,何能消業除障呢?
12,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
👉然唯除其宿命業報。……
👉唯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
👉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第二式佛(尸棄佛)所說陀羅尼名胡穌多(晉言除一切鬱蒸熱惱)。此陀羅尼句。七十二億諸佛所說神咒。
陀摩帝那
遮波兜帝那
奢副奢副帝那
烏穌多烏穌多帝那
浮浮奢浮浮奢帝那
阿輸帝阿逾帝帝那
尼梨遮尼梨遮帝那
支波晝支波晝帝那
穌呵兜穌呵兜帝那
耶無奢耶無奢帝那
奢波不帝那
漚奢不帝那
穌奢不帝那
奢破不帝那
莎呵
誦咒三遍。縷黃色結作三結系項。
👉此陀羅尼神力。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山河石壁頗峨湧沒。
👉👉👉其中眾生悉發無上菩提之心。
👉👉👉能除七千億劫生死重罪。
👉眾生一切病苦消滅無餘。
👉其中眾生書寫誦讀此陀羅尼一句名者。百千萬億恆河沙世。重罪業障摧滅無餘。
——節選於《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四分律刪繁補開行事鈔》提及,「因宿世之因,末劫多障」。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等經、律、論提及,「諸障道法能障佛道」。
《大智度論》提及,「在煩惱障、報障、業障三障之中,業障最大,於百千萬劫中尚難消除」。
👉👉👉為了滅除累世業障,請加修尸棄佛的胡蘇多陀羅尼。請日先念南謨尸棄佛 108 遍,接念胡蘇多陀羅尼 108 遍。
儘管《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提及:「若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得頭目等痛,橫羅死殃,鞭打飢餓之報,可免未來地獄重報。」
👉👉👉然有些人定業難轉,如身材頎長、方臉大耳、容貌端正、樂觀自在、勇敢正義、性情堅毅、神通第一的目鍵連何等厲害?
然通過《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毘婆沙論》)、《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增一阿含經》、《魔嬈亂經》等經綜合得知:「目鍵連因宿世凌妻、不孝、殺業等業障未消,故雖證羅漢,仍被外道所殺」。
《善見律毗婆沙》提及,「如往昔有五百獵師殺諸群鹿,導致墮入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仗宿世微福又得生人間,雖出家為道然宿殃未盡。不久被殺害,諸佛所不能救」。
看完《雜阿含經》得知,「阿育王一生供養羅漢、僧尼無數,而且世尊滅度後,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萬四千佛塔(存有佛骨舍利),最後阿育王卻因重病而亡」。
《十住毘婆沙論》卷六明確提及,「阿輪伽王(阿育王)雖殺害八千人,但曾施佛土,起八萬四千塔,聽大阿羅漢講法。因多行福德,志意廣大,集請功德,故未墮惡道(但是未出輪迴)」。
👉👉👉試想,阿育王一生花重金供養無數羅漢、僧尼,並建立佛塔供佛骨舍利都不得善終,
👉👉👉何況末世只執著供養僧尼、佛骨舍利、建寺造塔,而不持咒兼行法施,何能消業除障呢?
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
👉然唯除其宿命業報。……
👉唯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
👉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故《增一阿含經》提及,「
👉一嚴持戒律,二深入經藏,三廣行布施供養才是名副其實的三種勝香。
👉故可在逆風時、順風時、逆順之風時都可清香遠播」。出自《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節選於中國天人師學理論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