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一生花重金供養無數羅漢僧尼建塔供佛骨舍利都不得善終,何況末世只供養僧尼佛骨舍利建寺造塔而不持咒兼行法施之人,何能消業除障呢

2021-02-12 明天就好啦

[1,因宿世之因,末劫多障。

2,諸障道法能障佛道。

3,在煩惱障、報障、業障三障之中,業障最大,於百千萬劫中尚難消除。

4,為了滅除累世業障,請加修尸棄佛的胡蘇多陀羅尼。請日先念南謨尸棄佛 108 遍,接念胡蘇多陀羅尼 108 遍。

5,此陀羅尼神力。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山河石壁頗峨湧沒。

👉👉👉其中眾生悉發無上菩提之心。

👉👉👉能除七千億劫生死重罪。

👉眾生一切病苦消滅無餘。

👉其中眾生書寫誦讀此陀羅尼一句名者。百千萬億恆河沙世。重罪業障摧滅無餘。

6,若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得頭目等痛,橫羅死殃,鞭打飢餓之報,可免未來地獄重報。

7,然有些人定業難轉,

👉如身材頎長、方臉大耳、容貌端正、樂觀自在、勇敢正義、性情堅毅、神通第一的目鍵連何等厲害?

👉然通過多部佛經綜合得知,目鍵連因宿世凌妻、不孝、殺業等業障未消,故雖證羅漢,仍被外道所殺。

8,再如,往昔有五百獵師殺諸群鹿,導致墮入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仗宿世微福又得生人間,雖出家為道然宿殃未盡。不久被殺害,諸佛所不能救。

9,再如,阿育王一生供養羅漢、僧尼無數,而且世尊滅度後,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萬四千佛塔(存有佛骨舍利),最後阿育王卻因重病而亡。

10,阿輪伽王(阿育王)雖殺害八千人,但曾施佛土,起八萬四千塔,聽大阿羅漢講法。因多行福德,志意廣大,集請功德,故未墮惡道(但是未出輪迴)。

11,

👉👉👉試想,阿育王一生花重金供養無數羅漢、僧尼,並建立佛塔供佛骨舍利都不得善終,

👉👉👉何況末世只執著供養僧尼、佛骨舍利、建寺造塔,而不持咒兼行法施,何能消業除障呢?

12,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

👉然唯除其宿命業報。……

👉唯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

👉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第二式佛(尸棄佛)所說陀羅尼名胡穌多(晉言除一切鬱蒸熱惱)。此陀羅尼句。七十二億諸佛所說神咒。

陀摩帝那 

遮波兜帝那 

奢副奢副帝那 

烏穌多烏穌多帝那 

浮浮奢浮浮奢帝那 

阿輸帝阿逾帝帝那 

尼梨遮尼梨遮帝那 

支波晝支波晝帝那 

穌呵兜穌呵兜帝那 

耶無奢耶無奢帝那 

奢波不帝那 

漚奢不帝那 

穌奢不帝那 

奢破不帝那 

莎呵

  誦咒三遍。縷黃色結作三結系項。

👉此陀羅尼神力。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山河石壁頗峨湧沒。

👉👉👉其中眾生悉發無上菩提之心。

👉👉👉能除七千億劫生死重罪。

👉眾生一切病苦消滅無餘。

👉其中眾生書寫誦讀此陀羅尼一句名者。百千萬億恆河沙世。重罪業障摧滅無餘。

——節選於《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四分律刪繁補開行事鈔》提及,「因宿世之因,末劫多障」。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等經、律、論提及,「諸障道法能障佛道」。

       《大智度論》提及,「在煩惱障、報障、業障三障之中,業障最大,於百千萬劫中尚難消除」。

👉👉👉為了滅除累世業障,請加修尸棄佛的胡蘇多陀羅尼。請日先念南謨尸棄佛 108 遍,接念胡蘇多陀羅尼 108 遍。 

        儘管《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提及:「若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得頭目等痛,橫羅死殃,鞭打飢餓之報,可免未來地獄重報。」

👉👉👉然有些人定業難轉,如身材頎長、方臉大耳、容貌端正、樂觀自在、勇敢正義、性情堅毅、神通第一的目鍵連何等厲害?

        然通過《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毘婆沙論》)、《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增一阿含經》、《魔嬈亂經》等經綜合得知:「目鍵連因宿世凌妻、不孝、殺業等業障未消,故雖證羅漢,仍被外道所殺」。

        《善見律毗婆沙》提及,「如往昔有五百獵師殺諸群鹿,導致墮入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仗宿世微福又得生人間,雖出家為道然宿殃未盡。不久被殺害,諸佛所不能救」。

        看完《雜阿含經》得知,「阿育王一生供養羅漢、僧尼無數,而且世尊滅度後,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萬四千佛塔(存有佛骨舍利),最後阿育王卻因重病而亡」。

        《十住毘婆沙論》卷六明確提及,「阿輪伽王(阿育王)雖殺害八千人,但曾施佛土,起八萬四千塔,聽大阿羅漢講法。因多行福德,志意廣大,集請功德,故未墮惡道(但是未出輪迴)」。

👉👉👉試想,阿育王一生花重金供養無數羅漢、僧尼,並建立佛塔供佛骨舍利都不得善終,

👉👉👉何況末世只執著供養僧尼、佛骨舍利、建寺造塔,而不持咒兼行法施,何能消業除障呢?

        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

👉然唯除其宿命業報。……

👉唯除其業報者,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有作者。

👉無有作者故,必受業報,佛所不能救,何況般若?」

故《增一阿含經》提及,「

👉一嚴持戒律,二深入經藏,三廣行布施供養才是名副其實的三種勝香。

👉故可在逆風時、順風時、逆順之風時都可清香遠播」。出自《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節選於中國天人師學理論全集

相關焦點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
  • 神話故事:女帝武則天虔誠供養佛舍利
    武則天靠沙門登基,也對佛教一往情深,現在出土的法門寺及慶山寺的供品中, 多數為武則天所供。公元660年,武則天即為法門寺舍利供奉寢衣帳、直絹1000匹並 造金棺銀槨。公元672年至公元675年,贈脂粉錢20000貫助造洛陽龍門大盧會那像龕 和奉先寺。
  • 記阿育王寺、七塔寺遊記
    ,上午禮七塔寺,下午去朝拜的阿育王寺,但是承雲要先說阿育王寺。由於阿育王寺各個殿堂標有禁止拍照,為了遵守常住規定,因此殿內佛像未做拍攝,大家只能聽我胡咧咧了。同時也是一個遺憾,回來的路上有師父詢問承雲,有沒有看到舍利塔啊?有沒有進去塔啊,說實話,啥都沒有,哈哈。不過沒有關係了,的確很喜歡阿育王寺,莊嚴清靜,山中的清幽,遠離俗世,到了那裡仿佛拋開了俗世的一切雜念。
  • 海濤法師:禮塔、繞塔、建塔的功德
    佛典如《四分律》、《五分律》等都曾提及地下有迦葉佛古塔之事;而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也曾經供養佛的發塔、爪塔。在佛陀涅盤後,弟子們因為緬懷、紀念佛陀的緣故,便建塔以供養佛舍利。隨著佛教的流傳和發展,造塔的原因也變得很多,並不一定是為了收納敬奉舍利。
  • 《不空摩尼供養咒》消業滿願、功德無量,圓滿六度波羅蜜
    【不空摩尼供養咒】/海濤法師開示《不空摩尼供養咒》又稱《不空寶珠供雲咒》唵 阿姆嘎 波匝瑪那 班美班匝 達塔嘎答 波羅各帝 三曼達 札薩熱 吽>◎據《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所載功德利益如下:(虛空庫菩薩.種子字 嗡)1.於任何修法之前,持誦此咒,可令法界虛空之中,現出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供養聖物。
  • 佛典故事:功德意供養塔升天緣
    於是在大臣的建議下,國王將佛陀的頭髮、指甲請回宮中,為其建造塔寺,懸掛幡蓋,日日三時皆以香花燈明禮拜供養。當時,太子阿闍世受到提婆達多的煽動,與其謀害父王,篡奪王位,並且下令任何人皆不能再禮拜此塔,若有違犯者一律治罪。
  • 神話故事:女帝武則天虔誠供養佛舍利
    武則天靠沙門登基,也對佛教一往情深,現在出土的法門寺及慶山寺的供品中, 多數為武則天所供。公元660年,武則天即為法門寺舍利供奉寢衣帳、直絹1000匹並 造金棺銀槨。公元672年至公元675年,贈脂粉錢20000貫助造洛陽龍門大盧會那像龕 和奉先寺。
  • 神聖的佛塔--供寶篋印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無論是自造佛塔,或教人造塔,皆能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一切諸佛菩薩護佑你,迎接你到佛國等諸功德無量無邊。供塔,即是以無比的恭敬之心將佛塔供奉起來,或在佛塔前以供燈、水、香、果、花等方式頂禮,或者灑掃、供養等等,即使是夢到佛塔、看到佛塔、或是聽到佛塔上的鈴聲,在心裡發出供養之心,亦能將所有的惡業、煩惱障和所知障(包括五無間罪)等都得以淨除。禮塔就是以虔誠的恭敬之心禮敬叩拜佛塔。
  • 索達吉堪布:繞塔之功德 一切天龍鬼神都會對你親近供養
    不管怎麼樣,自佛滅度之後,佛塔傳遍了南贍部洲的每一個角落,信奉、供養、朝拜的人相當多。尤其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是人與非人的供養福田,對之禮拜供養有相當大的功德。造塔的具體功德,《佛說造塔經》中講得很詳細。《譬喻經》中也說,造佛塔者不會生於偏遠之地、不會極其貧窮、不得具有邪見之身等,講了大概十種功德。
  • 佛頂骨舍利長供江蘇南京牛首山:供奉在地下六層,不對外開放
    不少人會問,為何要舉行三場法會?據介紹,佛經講,佛陀來到人間,是大事因緣。2010年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是大事因緣。如今,為了舍利能夠永久供奉、安放於地宮,更是大事因緣。因此,舉行三場大法會。這三場法會是供奉法會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今天這一神聖時刻,為了這段曠古未有的大事因緣。」為什麼要補天闕、建地宮?
  • 供養、灑掃佛舍利塔之果報與繞塔念誦滿願、親見觀音之咒語
    傾蓮池:善妙比丘,曾在過去七佛之一的毗婆尸佛(Vipayin)佛塔前,持花懸在塔上,以此功德力,死後往生六欲天界,受大果報,一百千萬歲,即十億年在天界受大快樂,最後一生證得阿羅漢果位,入解脫地。於無熱惱池,說斯先業報】傾蓮池:賢鹽比丘,往昔別人造毗婆尸佛的佛塔時,他作為被僱傭的人,屢說惡語:為什麼造這麼大的塔?
  • 佛典故事: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過去,阿育王暴虐無道,殘害無數,世稱暴惡阿育王,但在經過海比丘的慈悲教化,立即拆除所建之人間地獄,皈依佛法,不僅施行仁政,並且護持正法,令佛法得以傳播。當時的龍王亦請得佛舍利供養,於是阿育王又來到羅摩村,向龍王請求希望能取得佛舍利,廣造舍利塔利益眾生,龍王遂舍舍利予阿育王。
  • 佛頂骨舍利長供南京牛首山 7大數字解密盛世佛光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牛首山項目負責人李威介紹,從1937年到1958年期間,牛首山西峰的山體受到了兩次破壞性的鐵礦開採,形成了一個60多米深的礦坑,牛首山上只留下了東峰。所以此次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廢棄的礦坑建佛頂宮,不過牛首山地質結構複雜,山體遇水則會膨脹。為了保障施工安全,光是前期對山體自然災害的治理就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最終建地宮,補天闕,恢復了牛首雙闕。
  • 四川釋氏梵唄—焰口(五供養、運心供養咒)
    歸敬三寶,行大慈悲,利益有情,求無上道。不受輪迴,諸惡趣果,常生善家,離諸怖畏。身常清淨,證無上道;口常清淨,證無上道;意常清淨,證無上道。   十方一切剎,諸佛菩薩眾,無量諸聖賢,及諸業道官。惟願大慈悲,降臨於法會,攝受花香燈塗果樂,微分少供養。
  • 阿育王的百億千金供養布施
    比丘們回答:『給孤獨長者最能行大布施。』阿育王又問:『那他布施多少財寶呢?』比丘們表示:『他布施了億千金。』阿育王聽到以後,如是思惟:『長者尚能布施億千金,身為一國之尊的我,又怎能只布施億千金,應該要布施更多,以百億千金來供養佛。』  於是,阿育王建造八萬四千佛塔,並於每一佛塔中供養百千金。之後,連續五年舉辦大法會,會中有三十萬比丘。
  • 佛頂骨舍利長供江蘇南京牛首山:供奉在地下六層,不對外開放
    不少人會問,為何要舉行三場法會?據介紹,佛經講,佛陀來到人間,是大事因緣。2010年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是大事因緣。如今,為了舍利能夠永久供奉、安放於地宮,更是大事因緣。因此,舉行三場大法會。這三場法會是供奉法會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今天這一神聖時刻,為了這段曠古未有的大事因緣。」為什麼要補天闕、建地宮?
  • 佛頂骨舍利長供南京牛首山 7大數字解密盛世佛光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牛首山項目負責人李威介紹,從1937年到1958年期間,牛首山西峰的山體受到了兩次破壞性的鐵礦開採,形成了一個60多米深的礦坑,牛首山上只留下了東峰。所以此次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廢棄的礦坑建佛頂宮,不過牛首山地質結構複雜,山體遇水則會膨脹。為了保障施工安全,光是前期對山體自然災害的治理就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最終建地宮,補天闕,恢復了牛首雙闕。
  • 佛壇的供置與供養
    佛壇上不應供奉世間天神。天道之眾生尚未脫生死,也未斷煩惱,所以不堪當我們之依止對象。他們與我們一樣,你供養他們會得到一點好處,得罪他們時他們就會生嗔心而加害我們。供養他們頂多只能得些眼前的小利,並無恆久之利益,所以我們不應依止天道眾生。若必定要供養世間神只也要分開放,不應與佛像放在一起,也不應對他們生起依止之心。如亦供祖先靈位,不應放在佛壇上。
  • 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宮殿震撼世界!
    為什麼要斥巨資建佛頂塔和佛頂宮呢?答案是為了安放釋迦摩尼佛頂舍利!▲在佛頂宮第一層扶梯入口處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標語牌「隨緣下行」。寓意佛頂宮供奉著佛頂骨舍利,每一個來到這裡的遊客,都是佛緣深厚之人。▲置身於整個舍利大殿,讓人不僅能夠深刻感受佛國天宮的殊勝美妙,以及舍利供養的無限莊嚴,還能領略當代中國佛教藝術的豐富絢爛,以及製作工藝的集大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