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北歐,有一方神奇的土地,那裡不僅風光迷人,還被譽為水上美都,它的名字叫「斯德哥爾摩」。
當我於夏天的清晨撲向它的懷抱,像是無意中撲進一幅巨大的畫卷,一下子失去了中心和方向,總是感覺被美麗和神秘包裹著、擁抱著。這個沉浸於碧波蕩漾中的的首都,地處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的交匯處,湖海交融,山水相依,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勝地。有趣的是,城裡流淌的水,有海水,有湖水,有鹹有淡,讓人弄不清這個城市究竟是漂浮在海上,還是蕩漾在湖裡。站在山頂鳥瞰,正個城市水碧天藍,潔淨如洗,好似一隻水汪汪的藍眼睛。更妙的是,在這個藍錦鍛似的水面上,點綴著一顆顆綠寶石似的小鳥,島上綠樹掩映,古宅相偎,好一幅中世紀的背影。這一切都浸透了早晨的生氣,令人頓覺眼前的境界清新;長長地吸一口雨後甜潤的空氣,讓你深感生活的美好。
初次看斯德哥爾摩,是一種安寧,一種淡泊。街道上,沒有喧囂擁鬧的現象,商業氣氛也不重。細細咀嚼,卻有一絲絲文明沉澱的底蘊和歲月斑駁的味道。在世界上第一個露天博物館——斯坎森博物館,在以生活實景著名的北歐博物館,在獨樹一幟的瓦薩沉船博物館,在瑞典的博物館群——國家藝術博物館,你會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瑞典和北歐的古老風情,走在其間,仿佛穿越了時空,羅疊出許多悠久而濃鬱的歷史韻味。
然而,當你走出過去,看一看今天瑞典人在全球科技前沿的累累碩果時,又是一番現代時尚的感受。參觀享有世界聲譽的皇家科學院、皇家工程科學院、國際和平研究所和隆德大學,都會察覺出一種高雅的素質,儘管滿腹經綸,卻又不顯山露水的為人處世風格。
到過斯德哥爾摩的人回來都說,它還是一座藝術之都。這種藝術氣息,不只是來自皇家劇院、斯德哥爾摩交響樂團,它的魅力恰恰是在街頭,在巷尾,在每個斯德哥爾摩人的呼吸中,在斯德哥爾摩厚重的歷史裡。這座城市,藝術中心比比皆是,在其中表演的,既有一流的專業歌唱家、演奏家,更多的是學生、教師、職員、工人這些普通人。沿著湖畔散步,能夠欣賞街頭藝人的精湛表演,聽見繚繞的薩克斯樂聲從花叢中傳來。到處有奇思妙想的城市雕塑填補街口的空曠,有古靈精怪的塗鴉覆蓋住空落的牆壁。聽說,這座城市,每年出版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的總數,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藝術潤澤在人們的生活中,象喝咖啡那樣自然,單純的喜歡,不抱有功利心。因為他們懂得,藝術即是生活,藝術也是生活的出口。
斯德哥爾摩的個性也反映在建築上。它的建築風格廻異,飽含著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市中心,湛藍的天空下,一座古銅色的雄偉建築衝擊著視覺,它就是建於十七世紀的瑞典王宮。正門有兩隻巨大的石獅分立兩旁,四壁均為精美的浮雕,中間是一個宏大的廣場。王宮衛隊每天中午按傳統舉行隆重的換崗儀式。它身居鬧市,卻心靜如水,年復一年地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西郊的皇后島,是世界文化遺產,規模宏大,東西建築風格融合。宮前是寬闊的水面,宮後是異常美麗的法國式園林風光,有瑞典的「凡爾賽」之稱。這種「湖、島、宮、園」融為一體的建築群,又滲透出東方建築的特色。
在市內的梅拉倫湖畔,佇立著北歐最美的建築——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它由瑞典著名設計師奧斯伯格設計,建於1913年。市政廳周圍花團錦簇,噴泉雕塑點綴其間。主樓右側是一座高106米,帶有三個鍍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麥、挪威三國人民的合作無間。市政廳內有巨大的宴會廳,譽稱「藍廳」。每年的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王后都在這裡,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行盛大的宴會。最值得瑞典人驕傲和自豪的是,這裡是諾貝爾先生的故鄉。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誕生於斯德哥爾摩。他一生取得355項技術發明專利,蜚聲全世界。他創造的「諾貝爾獎」,已成為瑞典科技文明的象徵。
走出市政廳,午間的陽光,暖暖地;風,輕輕地;湖面一平如鏡,到處瀰漫著濃厚的祥和氣息。在這裡,你會深深地感嘆於400年沒有戰爭給瑞典人帶來的那種安詳、平和、禮貌、天真與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