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浮屠大約於公元750年至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很可能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頂的佛寺」。
後來因為火山爆發,使這佛塔群下沉、並隱蓋於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在印度尼西亞語中,廟宇又被稱為坎蒂(candi)。這個詞也被隨意地用於描述任何古代建築,比如:門框和浴池。婆羅浮屠的命名來源並不清楚,儘管印度尼西亞多數古代廟宇的原名都已經失傳。
「婆羅浮屠」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的書《爪哇歷史》中。萊佛士記載了一座稱為「婆羅浮屠」的佛塔,但沒有更早的資料記錄相同的名字。唯一記載這座佛塔線索的爪哇古老手稿是 Mpu Prapanca 於公元1365年所著的 Nagarakertagama,其中稱一座佛教廟宇為「浮屠」(Burdur)。
這座浮屠很可能就是婆羅浮屠,但此手稿沒有更多的信息讓人確認它。 人們認為萊佛士記載的名字 Bore-Budur 以及衍生的 BoroBudur,在英語語法中表示婆羅(Bore)村附近的廟宇;書中多數佛塔都用附近的村莊命名。
如果按照爪哇語的 習慣,佛塔的名字應該是 BudurBoro。萊佛士同時認為 Budur 可能對應於現代爪哇語中的 Buda(古代的),即是:古代的婆羅。另外一種假設認為 Boro 源於古爪哇語的 bhara(尊敬的),佛塔的名字就是「尊敬的佛陀」。也有人認為佛塔的名字來自於爪哇語的 biara(廟宇),意為「婆羅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