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星球研究所
本文由
雲南建投 · 玉溪高鐵新城
特約製作
玉溪
是一個略顯低調的城市
它位於雲南的正中央
眾多明星城市環繞周圍
北有省會昆明
西有大理、麗江
南有西雙版納
個個都比玉溪聲名遠播
(玉溪市的位置,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但這樣的低調
並非它的本意
而是玉溪本身就是
一個「深藏」的世界
玉溪的撫仙湖
以「一湖之力」儲存了
全國湖泊淡水資源總量的1/12
關鍵在於它的平均深度近90米
是中國最深的湖泊之一
但是
任其煙波浩渺、琉璃萬頃
每年的到訪遊客
與昆明滇池相比
也不過後者的1/4
(本文湖泊數據引自《中國湖泊調查報告》,遊客數據引自《2019雲南統計年鑑》,下圖為碧波無垠的撫仙湖,請橫屏觀看,攝影師@王進)
▼
玉溪的帽天山
以「一山之力」封存了
5.2億年前各色古生物200多種
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關鍵證據
放眼全球
能與之媲美的化石聚藏點屈指可數
2012年
以帽天山為核心的澄江化石地
便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但是比起同為世界遺產的
麗江古城、雲南石林
帽天山的關注者
差不多可以用「門可羅雀」形容
(畫面下方為帽天山,此處發現的澄江動物化石群,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提供了有力證據,攝影師@崔永江)
▼
可以說
玉溪的湖山
不同於大理的蒼山和洱海
不同於昆明的西山與滇池
不同於麗江的雪山與瀘沽湖
它的氣質「深藏」著、「封存」著
等待被更多人發現
01 滿城青山
整個雲南
都處於板塊碰撞的前線
位於正中央的玉溪
當然也不例外
數千萬年以來
地質運動持續塑造地表
隆起、凹陷、滑動、斷裂
賦予了玉溪
複雜多樣的地貌形態
(玉溪市地形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
西部的一條巨大溝谷
斜貫而過
將玉溪一分為二
溝谷以西
屬於橫斷山區
雖然處於橫斷山的邊緣地帶
但氣勢依舊不減
十多座2500米以上的山峰
連綿起伏、巍峨雄偉
延伸超過上百千米
是為哀牢山
(請橫屏觀看,哀牢山,攝影師@饒穎)
▼
其中最高峰磨巖山
海拔3165.9米
也是玉溪最高點
(磨巖山,攝影師@潘泉)
▼
溝谷以東
則是雲貴高原的邊緣
相比壯美的連綿高山
這裡的地形起伏相對和緩
(玉溪峨山縣的丘陵,攝影師@郭建林)
▼
放眼整個玉溪
山地面積廣大
佔到總面積的90%以上
可謂是「山的海洋」
綿延展布的山體
將豐富的水汽擁入懷中
進而形成降雨
(梁王山上雲海翻騰,攝影師@金雲龍)
▼
含有石膏的巖層
在雨水的侵蝕下
形成灰綠、黃褐色等多種色調的石柱
柱體高達40多米
(石膏林,攝影師@杜建明)
▼
雨水匯成溪流
從峭壁上跌落
形成白練
(南恩瀑布,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溪流匯入大河
在地勢引導下
切穿山體,形成峽谷
(綠汁江峽谷,攝影師@潘泉)
▼
玉溪境內
大大小小的河流數以千計
其中最大的河流
當屬紅河
它從西北方向而來
在哀牢山的東麓
輾轉騰挪、蜿蜒向前
(請橫屏觀看,蜿蜒伸展的紅河,攝影師@郭建林)
▼
最震撼的是
紅河流經紅土區
被泥沙浸染成紅色
與山體的綠色組合出
極具衝擊力的視覺碰撞
(紅河第一灣,攝影師@楊會)
▼
紅河離開玉溪之處
正是全境的最低點
海拔僅有328米
與最高點相差2800多米
如此懸殊的高差
造就了典型的垂直氣候
(俯瞰綠汁江河谷,攝影師@郭建林)
▼
峰谷交錯的地形
阻隔了外界的打擾
再加上多樣的氣候
竟然搭建起一個孕育生靈的溫床
哀牢山上
2000多種植物遍布山野
鬱鬱蔥蔥
(植被茂密,攝影師@郭建林)
▼
密林中
超過500多種野生動物
在此棲息繁衍
蟲鳥野獸自由自在
其中不乏黑冠長臂猿、綠孔雀等
各種珍稀動物
(不同於常見的藍孔雀,綠孔雀是真正的中國本土種群,目前不足500隻,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玉溪境內的哀牢山石羊江流域是國內現存綠孔雀最大的野生種群所在地,攝影師@崔多英)
▼
可以說
高山河流封存了
一個靜謐多彩的生命樂園
而在地表之下
封存的世界還會更加精彩
玉溪的東部
分布著巨厚的碳酸鹽巖
長年累月,滴水穿石
地下世界的大門
竟然被打開了
大大小小的溶洞
構成了異彩紛呈的地下世界
其中位於紅塔區的龍馬溶洞
全長310.5米,高23.5米
是玉溪最大的喀斯特洞穴
(龍馬溶洞,攝影師@杜建明)
▼
生命樂園、地下溶洞
這些都還不夠
若將時間尺度拉大
一個5億多年前的神秘世界
早已被封印其中
1984年
中國古生物學者侯先光
在玉溪的帽天山上
如往常一般敲敲打打
突然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
黃色的石塊上
紅色的動物化石清晰可見
而且形態完好,栩栩如生
經鑑定
這種生物的名字叫納羅蟲
生活於約5.2億年前
(納羅蟲化石及結構,攝影師@曾晗,標註@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之後的數十年間
科學家們陸續到此
收集了成千上萬塊化石
發現了20多個門類285種動物
幾乎找到了所有現生動物門類的祖先
一個壯觀的遠古生命世界
澄江動物群
逐漸浮出水面
(請橫屏觀看,澄江動物化石群典型物種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它記錄了
一個地質歷史上的奇蹟
奇蹟的締造者屬於5億多年前誕生的
那些形形色色的動物
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然而記錄這一奇蹟的
全球範圍內僅有三處
帽天山便是其一
(帽天山,如一頂草帽,為遠古世界提供了庇護,攝影師@金雲龍)
▼
一時間
中國 ·雲南·玉溪·澄江·帽天山
轟動了整個地球科學界
後來還被國際地質學界
稱之為「古生物學聖地」
而且以帽天山為核心的澄江化石地
於2012年正式入選
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帽天山上的澄江古生物研究站,整體造型奇特,由多種古生物的身體元素組成,攝影師@趙方臣)
▼
至此
一個山川封存的玉溪
不論地上現存的
還是地下遠古的
已經悉數展現
而這片土地
還將得到湖水的厚愛
02 一城湖水
滿城青山之間
則是大小不一的盆地
它們多由地層斷陷而成
形狀狹窄細長
作為天然的聚水容器
匯集四周高山的流水
盆地逐漸充盈
在峰巒疊嶂的雲貴高原之上
誕生了恢宏壯觀的滇中湖泊群
僅玉溪境內較大的湖泊
就有三處
(滇中斷陷湖區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中
位於玉溪南部的杞麓湖
湖面面積約37平方千米
是杭州西湖的近6倍
最大水深6.8米
山水相依、風光旖旎
(請橫屏觀看,杞麓湖,攝影師@潘泉)
▼
由此向北
與杞麓湖僅一山之隔的是
星雲湖
因皎潔的月光映照湖面
波光粼粼,如繁星閃爍
故而得名
它的面積比杞麓湖略小
僅有34.7平方千米
但最大水深有11米
由於水質營養含量較高
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茂
20多種魚類棲息於此
成為天然養魚場
(請橫屏觀看,星雲湖,攝影師@楊文橋)
▼
繼續向北
與星雲湖僅一河之隔的是
它的姊妹湖
撫仙湖
撫仙湖
是玉溪境內最大的湖泊
水域面積211平方千米
是星雲湖的6倍之多
碧波蕩漾、水天一色
古人稱之為琉璃萬頃
(請橫屏觀看,撫仙湖,攝影師@盧文)
▼
從高空俯瞰
北寬南窄、中部細長
整體形似葫蘆
四周群山的
上百條河流匯入其中
(撫仙湖流域地形與水系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湖岸線曲折延伸
湖灣、岬角參差交錯
(曲折的撫仙湖岸,左下角為波息灣,攝影師@郭建林)
▼
超過90千米長的湖岸線上
竟也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
東岸和西岸
山體陡峻崢嶸
有時斷崖直插入水
(基巖湖岸,攝影師@盧文)
▼
而南岸和北岸
則是肥沃的衝積平原
平原上遍布池塘沼澤
(撫仙湖岸邊的千屈草,攝影師@張國澤)
▼
湖泊的西南邊
一座島嶼高出水面約40米
鑲嵌於碧波綠水之中
遺世獨立
名曰孤山島
(撫仙湖中的孤山島,如一葉方舟,攝影師@王進)
▼
可是
如若只有秀美的風光
撫仙湖還算不上特殊
更無法從眾多湖泊中脫穎而出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水體深度
其平均深度89.6米
最深可達155米
是中國第三深淡水湖泊
正因如此
撫仙湖的蓄水量極大
達到189億立方米
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太湖的3.4倍
佔到全國湖泊淡水資源總量的1/12
(雲南主要湖泊與太湖的水體特徵對比,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而且
它的水質清潔
按照水質汙染評價分級為Ⅰ級
水體清瑩透明
可見度最大可達12.5米
是中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早在明代
徐霞客曾稱讚道
(下文引自《徐霞客遊記》,「顛」即「滇」)
▼
顛山……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
(俯瞰撫仙湖水體,攝影師@盧文)
▼
深、大、清
特色標籤加持的撫仙湖
是如此特別、如此重要
因為它的存在
相當於為每個中國人
儲備了近15噸Ⅰ類水資源
除了浩渺煙波的湖泊
汩汩清泉噴薄而出
同樣蓄起了一汪清水
玉溪東南部的華寧縣
潭泉遍布
既有清涼舒爽的冷泉
(盤溪鎮的七犀潭是玉溪著名的潭泉,攝影師@潘泉)
▼
也有溫潤舒適的溫泉
(通紅甸溫泉,攝影師@周華)
▼
至此
哀牢山封存的萬千生靈
帽天山封存的遠古生命
撫仙湖儲存的萬頃湖水
共同促成了玉溪
深藏的湖山氣質
就在這
滿城青山和一城湖水之間
一段段傳奇故事
就此展開
03 玉溪傳奇
第一段
是古國的傳奇
1972年元旦剛過
在星雲湖畔的李家山上
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一個龐大的古墓群
隨之一件前所未見的陪葬品
進入人們的視線
這是一個盛放祭品的案桌
高43釐米,長76釐米,重17千克
也是一件造型獨特的青銅器
由一對大小牛和一隻老虎拼合而成
動物形象惟妙惟肖
人稱牛虎銅案
(大牛豐碩的前身與尾部攀咬的老虎,呈前後平衡狀態;再加上大牛腹中的小牛,整體重心下移,案身更加穩定。圖片來源@匯圖網)
▼
整件青銅器
兼具力學與藝術之美
堪稱曠世傑作
與此同時
數千件青銅器重現天日
一個神秘又輝煌的古滇國
終於衝破歷史迷霧
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段
是文明融合的傳奇
從元朝開始
雲南納入中央王朝版圖
蒙古人和中原人等遠道而來
開始融入這片土地
他們墾荒種田
將稻田鋪滿平壩
高原山地變成魚米水鄉
(杞麓湖畔的農田,攝影師@李貞泰)
▼
將茶園種滿山野
層層疊疊、滿目青翠
(茶園鋪滿山野,圖片來源@VCG)
▼
一道而來的
還有景德鎮的能工巧匠
玉溪的泥土在他們的手中
化成精美絕倫的陶瓷
(玉溪陶瓷廠的工匠正在製作青花瓷器,攝影師@郭建林)
▼
落地生根的
還有中原文化
一座座孔廟拔地而起
成為文化傳播的殿堂
(通海文廟,攝影師@祁凱)
▼
佛寺殿宇
依山而立、錯落有致
(西山公園,攝影師@盧文)
▼
江南小曲與歌舞融合
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
人稱玉溪花燈
時至今日
已經成為雲南花燈的代表
「花燈之鄉」聲名遠播
(玉溪花燈,攝影師@潘泉)
▼
同樣在此安居樂業的
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
哀牢山上
哈尼族人將梯田繡上山頂
穿雲破霧、蔚為壯觀
(那諾梯田,攝影師@崔永江)
▼
紅河谷畔
花腰傣女子將七彩織錦
層層束腰
(嘎灑花腰傣,鬥笠反戴,彩帶束腰,攝影師@饒穎)
▼
花腰傣雖屬傣族
但是節日清單中卻沒有潑水節
當然最特別之處在於
他們的服飾
集用料講究、色彩豔麗、圖案豐富於一身
有學者曾讚譽道
花腰傣服飾是穿在身上的藝術
寫在身上的歷史
此外還有
彝、回、蒙古、白、苗、拉祜
6個少數民族世居於此
歷經歲月的洗禮
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
共同將玉溪建設成了
一個異彩紛呈的大家園
(彝族火把節,攝影師@李華海)
▼
第三段
則是產業的傳奇
玉溪
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區
雨量適中、光照充足
土壤疏鬆、耕層深厚
相對適於種植菸草
由此發展出了優勢的菸草產業
(峨山縣甸中煙田,攝影師@郭建林)
▼
但是
玉溪的產業
不只有菸草
現如今
山環水繞的玉溪
成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沃土
華寧柑橘、通海蔬菜、元江金芒果等
多種農產品開始走向世界
出口總量佔到全省40%
(新平縣甘蔗林,攝影師@饒穎)
▼
進入新世紀
玉溪人將目光轉向了
西部的莽莽群山
短短八年時間
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下
2000多畝荒山變成飄香的果園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哀牢山褚橙
這裡生產的橙子
甜中帶酸,口感獨特
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短時間便紅遍大江南北
(哀牢山褚橙莊園,攝影師@郭建林)
▼
除了傳統農業
各種工業和新型產業
也在崛起
80多家數控工具機企業
將玉溪打造成為
雲南省著名的數控工具機生產基地
2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
入駐高新技術產業園
未來將成為玉溪的新興支柱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精密車間,攝影師@郭建林)
▼
在玉溪的山水間
誕生了古滇國的傳奇
孕育了花腰傣等多樣的民族文化
發展了菸草、農產品、醫藥等特色產業
而這些傳奇的背後
是一代代玉溪人接力奮鬥的結果
他們可以是藝術家
祖籍玉溪的作曲家聶耳
在民族存亡的時代裡
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
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紅塔區的聶耳音樂廣場,攝影師@範然)
▼
也可以是軍事家
玉溪人將領唐淮源
在中條山與日軍激戰壯烈殉國
成為抗戰期間我國陣亡的最高級將領之一
而且是首批入選的
國家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的一員
這就是玉溪
既有哀牢山的蒼翠
又有撫仙湖的深邃
還有古滇國、多民族的傳奇
更有玉溪人的奮鬥
共同組成了玉溪的獨有氣質
(撫仙湖雪景,對面是玉筍峰,攝影師@範峻川)
▼
今天
玉溪深藏的氣質已經展露
封存的世界也已開啟
生態宜居、氣候怡然
成為玉溪的新標籤
河流穿城而過
清水綠岸相伴
全市森林覆蓋率接近60%
2016年中心城區
環境質量優良比例達到99.7%
而且入選了全國首批健康城市
(玉溪城區綠化景象,攝影師@潘泉)
▼
雲南中部的玉溪
連通四面八方
隨著交通路網的日益完善
展開雙臂擁抱世界
(玉溪交通路網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鋼鐵大橋
跨越峽谷障礙
(元江雙線鐵路特大橋,攝影師@王建福)
▼
盤山公路
連接村莊與城市
(易門縣綠汁鎮七十二道拐盤山公路,攝影師@高坤煜)
▼
向北
昆玉鐵路和昆玉高速
將玉溪與昆明
緊密相連
向南
作為昆曼高速
和泛亞鐵路的重要節點
玉溪距離世界
越來越近
(昆曼高速、昆玉鐵路、泛亞鐵路、213國道同框,攝影師@黃凱)
▼
2017年
玉溪高鐵站開通運營
玉溪到昆明從1小時縮短半小時
昆玉同城生活圈
已初現端倪
(新老昆玉鐵路並行,攝影師@饒穎)
▼
而且
沿著昆玉城際鐵路
玉溪將納入中國高鐵網絡
與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
也會越來越近
可以說
玉溪高鐵站的開通
為玉溪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就在高鐵站對面200米
這片與中國、與世界
連接最緊密的區域上
由雲南建投打造的
玉溪高鐵新城即將拔地而起
這裡臨近玉溪中心城區
又有撫仙湖等三湖景觀帶加持
串聯起自然與現代
以便捷高鐵作為昆玉同城化的紐帶
賦予玉溪「一帶一路」藍圖下
全新的生活方式與城市暢想
(高鐵新城位置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高鐵新城
植根於山環水抱的城市環境
又發揮著交通便利的優勢
將居住辦公、醫療養老、文化創意
特色旅遊、休閒運動等融於一體
成就了玉溪的新型城市核心區
當然這裡也將成為
未來的「玉溪城市門戶客廳」
(高鐵新城效果圖)
▼
2020年9月
高鐵新城打造的玉溪新地標
「城市會客廳」將向公眾開放
它以藝術化的方式承載這裡的過去與未來
而且其獨特的「雙魚躍動」造型設計
也詮釋著玉溪嶄新的城市精神:
融合健康宜居城、生態園林城、科教創新城的
三城融合示範區
一個「新玉溪」時代
(高鐵新城中的城市展廳效果圖)
▼
傳奇故事
以及撫仙湖、哀牢山等
已然成為無數旅行者的新選擇
玉溪的旅遊人次連年攀升
2019年的到訪人次
已經超過4700萬
(2003-2019年玉溪市旅遊接待人次變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這就是玉溪
一個古老的玉溪可以古老到
全世界的對手屈指可數
因為5億多年前
這裡就曾是海洋生命的樂土
直到山川巨變
這裡重新成為生命的家園
(星雲湖上百舸爭流,攝影師@黃凱)
▼
這就是玉溪
一個全新的玉溪可以嶄新到
生態宜居、前景無限
雲南之中的獨特區位
讓它的交通優勢凸顯
(請橫屏觀看,玉溪市紅塔區,攝影師@崔永江)
▼
這就是玉溪
一個開放的玉溪
溪流通達四海
道路連通世界
等待著你來發現
這裡深藏的湖山與傳奇
(峨山縣的練江隧道,攝影師@李紅)
▼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海一
圖片:蔣哲睿
設計:王申雯
地圖:陳志浩
審校:風子、擼書貓
封面攝影師:潘泉
【致謝】本文在創作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趙方臣研究員、曾晗博士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 雲南省玉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玉溪地區志[M]. 中華書局, 1994.
[2] 玉溪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玉溪史話[M].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7.
[3]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湖泊調查報告[M]. 科學出版社, 2019.
[4] 葉文. 雲南風景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7.
[5] 楊興榮. 文化玉溪叢書[M].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5.
[6] 雲南統計年鑑, 2019.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