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靜說日本
到8月24日(昨天),安倍晉三的首相單獨任期,已經超過了2799天。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安倍晉三已經成為日本憲政史150年來,單獨任期最長的首相。
單憑這一記錄,安倍就已經青史留名。
京都有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地,叫「二條城」,那是德川將軍世代統治日本,在京都設立的一個「將軍府」。
二條城
慶應三年10月13日(1867年11月8日),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在二條城,召集40藩的重臣舉行了一次會議,決定將國家的管理大權交還皇室,史稱「大政奉還」。至此,江戶幕府謝幕,日本結束了長達680多年的將軍專權的歷史。
「大政奉還」決定會議圖
明治天皇獲得國家管理權後,離開了建都千年的古城京都,移居江戶(現東京),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
明治維新運動,實際上是日本的一次改革開放運動,這一次運動的深刻程度,是日本結束了數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向世界打開國門,並全面引進西方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科技、軍事制度,按照現代的概念,就是「全盤西化」,使得日本一個以漁農業為主的封建島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並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工業與軍事強國,這個過程,日本只用了20年不到的時間。正因為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在狂妄的野心驅使下,開始走上了侵華和殖民朝鮮半島的戰爭道路,並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明治維新在政治體制上,引進了英國的憲政制度,開始建立議會和皇權之下的內閣制度,設置「內閣總理大臣」來具體管理國家。「內閣總理大臣」,日本俗稱「首相」。
日本歷史上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名叫「伊藤博文」,他於1885年12月坐上了總理大臣的寶座。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併吞朝鮮半島後,伊藤博文出任過韓國第一任總督。1909年10月26日,被刺殺於中國哈爾濱車站。
伊藤博文是山口縣人,曾被長州藩主派往歐洲留學,留學期間考察了西方政治,並因此在日本引進了君主立憲政體,被尊為日本「憲政之父」。
山口縣在明治維新之前,叫「長州藩」。長州藩出政治家,明治維新的幾大鬥士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山縣有朋等,都是長州藩人。正因為長州藩人的殊死拼搏,才最終實現了「大政奉還」和明治維新的成功,而明治維新的成功,伊藤博文是立了汗馬功勞。
1945年,日本戰敗。收拾戰後殘局,並實施戰後復興,讓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也是山口縣出身的「長州人」,一位是「岸信介」,另一位是「佐藤榮作」,姓雖然不同,但是倆人是一對親兄弟。
左:佐藤榮作;右:岸信介
岸信介因為擔任過偽滿洲國總務廳次長,因此被遠東軍事法庭判為甲級戰犯。1957年2月,岸信介就任日本首相,全力修訂日美安保條約,讓美軍在日本的長期駐留合法化,同時將日本納入美國的軍事保護傘,確立了兩國的同盟關係。雖然遭到了學生與產業工人的強烈反對與抵抗,但是,岸信介認為,只有這樣,日本才能結束被佔領的恥辱,讓日美關係由「佔領與被佔領」,變成「父子關係」。
岸信介當首相的時候,正好是明治維新100周年之際。「長州人」再一次為日本的振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岸信介也成為伊藤博文之後,第二位「拯救日本」的長州人。
佐藤榮作是從1964年11月開始到1972年7月為止,擔任日本首相,任期長達2798天,創下了日本首相任期最長的記錄。
佐藤擔任首相後,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籤署了日韓基本條約,恢復了與韓國的邦交,並清算了與韓國的戰後賠償問題。二是與美國談判,實現了衝繩返還日本。但是他反對日本拋棄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建交。他下臺後,繼任者田中角榮立馬跑到北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邦交正常化。
岸信介與佐藤榮作這一對兄弟,都是日本戰後的名首相,也是山口縣人至今依然引以為驕傲的人物。
我們必須點明的是,岸信介是當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而佐藤榮作是安倍晉三的小外公。
安倍小時候與外公岸信介的合影
歷史翻到2017年,明治維新150周年的時候,日本首相也是長州人,他就是「安倍晉三」。
安倍在2005年時,當過一年的首相。2012年12月,第二次當選為首相,到今天為止,安倍的首相任期已經達到2800天,打破了他的小外公保持了48年的記錄。
對於自己成為日本憲政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有何感想?
昨天,安倍首相面對記者團的這一提問,他說了這麼一段話:「對於政治來說,做了幾天首相,在職多長時間都是小事,關鍵是成就了什麼?7年8個月以來,我認真履行與國民的承諾,為了能夠實現目標,每一天每一天,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就是這樣,一天天疊加起來迎來了今天這樣的一個日子。」
安倍說得有點謙虛,但是說的是老實話。
在過去7年8個月的時間裡,安倍幹了什麼?
概括起來,應該是這些成績:第一,通過實施「安倍經濟學」,復興了日本長期低迷的經濟;第二,分兩次,將消費稅從5%提高到10%,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第三,國家的行政管理權由官僚主導,改變為「首相官邸主導」。第四,通過變更憲法解釋承認行使一部分自衛權,並修訂了一系列法律,成立了安全保障關聯法,提升了日美軍事同盟關係。
安倍首相說過,自己最敬仰的政治家,是外公岸信介。岸信介在明治維新100周年之際,將日美同盟關係整成了「父子兵」。而在明治維新150周年之際,安倍將日美關係整成了「兄弟連」。這是安倍覺得自己最對得起長州先祖列宗的大事。
但是,安倍覺得,作為第三代長州政治家,自己還沒有完成外公和長州人的遺願,必須在自己的任內,砸碎已經戴了70多年的「戰敗國」枷鎖,讓日本恢復成為一個普通的正常國家。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必須修改憲法,因為1947年頒布實施的這一部憲法,是美國佔領軍起草的。日本人認為,這是美國強加給日本的一部憲法,不是日本人自己希望的憲法。
這些年來,安倍一直在圍繞修改憲法進行各種政治布局,但是,日本修改憲法門檻太高,不僅需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員的同意,而且還必須舉行國民投票,獲得國民一半以上的支持,否則無法修改憲法,因為這是憲法規定的。
安倍的首相任期還有一年,能否在未來的一年中,動一下憲法的奶酪?這是安倍的渴望。但是,這一渴望,有可能會成為「遺恨」。
因為安倍的健康出了問題。
昨天上午,安倍首相坐車來到慶應大學附屬醫院,這是自8月17日以來,安倍首相再一次走進這一家醫院。首相官邸的解釋說,安倍首相是為了聽取醫生的上一次檢查結果而來到醫院的。
安倍首相在醫院呆了3個半小時後回到首相官邸,他在接受記者團的採訪時表示:「今天去醫院聽取了上周檢查的結果,同時也做了追加的檢查。我將加強對自己的健康管理,今後將繼續努力工作。」
安倍首相在17日的檢查中,在醫院裡呆了7個半小時,做了一次小手術。由於安倍首相最近一直讓人感覺到身體欠佳,因此,日本政界也傳出安倍可能患了癌症的傳聞,根據他一直患有潰瘍性大腸炎的病史,推測最大可能是得了直腸癌。
日本過去150多年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部長州人的奮鬥史。從伊藤博文到岸信介、佐藤榮作,到安倍晉三,這幾代政治家追求的都是日本的發展、獨立與強大。但是,日本現在根本就沒有獨立,這是安倍承受的最大的歷史責任,他還想作最後的拼搏!
寫完這一篇文章,已經是凌晨3時。想到一句話:「凡事成功,皆需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為安倍首相的健康祈禱!
原標題:《安倍的渴望,有可能成為遺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