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記者手記:我的烏魯木齊印象

2020-12-11 國際在線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殷亮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胡安·卡洛斯、翻譯 羅歡):我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只短暫停留幾日,也許經過我的文字並無法全面展現這裡,希望讀者能帶著一顆包容的心閱讀我旅行中的點滴。

飛往烏魯木齊的航班於早上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發。抵達機場後,我與將和我一起出差的同事們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同行的同事來自西班牙、德國、法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希臘等國家,當然還有中國。

我們在烏魯木齊的第一天參觀了一個汽車廠。這是一個由機器人和工人共同操作的組裝廠,在中國西部生產一種名叫「傳祺」的汽車品牌。我們在參觀過程中坐上了一個剛組裝好的傳祺轎車並進行了試駕。我注意到大多數生產的車輛都是白色的。他們說,當地居民更喜歡這種顏色。

工人們正在組裝傳祺汽車

當天的下一站是烏魯木齊饢文化產業園,入口處有一個巨大的饢,雖然不是拿來吃的,但很顯然非常適合拍照。

在這裡重要的事情:品嘗饢。我喝了鹹奶茶,還同給我饢和奶茶的兩名維吾爾族婦女聊了天。

饢文化產業園

到了傍晚,我們乘車去了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在裡面,我遇到了三位維吾爾族音樂家。他們通過唱歌和傳統弦樂器演奏的音樂給人帶來滿滿的活力和能量。其中一名有鬍子的音樂家有一張肉嘟嘟又善良的臉龐,加上他非凡的演繹,即使我們語言上無法溝通,但是仍喚醒了我一種友情精神,這種精神只能通過緊緊的握手和一個擁抱來表達。

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一個維吾爾族音樂家彈奏了傳統音樂

相關焦點

  • 土耳其記者新疆行手記:活力四射的烏魯木齊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薩迪):烏魯木齊,一座崛起的城市、活力四射的城市、交通繁忙的城市。當然,這裡的交通是指它的深層含義,馬路上車輛的檔次也能看出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比如,過去在土耳其,滿大街看到的都是穆拉特、沙辛這些老牌汽車。
  • 密碼|記者手記⑧
    >>>手記原文《 密碼 》記者 | 李寅峰當銀髮爍爍的孔泉委員,擠出會前難得的一點空隙,微笑地坐在面前,我有些內疚———催得這麼急,實在有點兒不近人情,何況他近日身體欠安。但孔泉的開場白,卻居然也是以感謝和抱歉開始:「感謝你們的採訪,也非常抱歉。之前三年內,幾次接到你們的採訪邀請,都因各種原因沒能落實,今天也算是補交了『作業』。」
  • 記者手記:移動的美食——日本「車站便當」印象
    新華社東京5月1日電記者手記:移動的美食——日本「車站便當」印象新華社記者馬崢
  • 記者手記:赤塔,不怕病毒,怕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記者手記:赤塔,不怕病毒,怕謠言中新社赤塔2月7日電 題:記者手記:赤塔,不怕病毒,怕謠言中新社記者 王修君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赤塔市但與從網上得來的印象不同,中新社記者在這裡走訪後發現,新冠肺炎並未在這座城市引起過多緊張。街面上,行人腳步匆匆,超市裡,人來人往,一切正常,幾乎沒有人戴口罩。而在機場、火車站等人流密集處,有的工作人員戴著口罩,但更多的則是為了預防本地流感。中新社記者被告之,每年這個季節,都是赤塔本地流感的高發期,所以需要戴口罩預防。
  • 大江大河•記者手記 | 河清水晏 生態祥和
    大江大河•記者手記 | 河清水晏 生態祥和 2020-12-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國記者手記:歐利維的「西遊記」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歐利維、翻譯 王陽):第一天(11月30日)從飛機上鳥瞰窗外,一片西域戈壁景象,靜謐深邃第二天(12月1日)我們參觀了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這項工程由國家投資建設,助力新疆及全國的發展。
  • 記者手記:紐約的「非常」瞬間
    (抗擊新冠肺炎)記者手記:紐約的「非常」瞬間中新社紐約4月18日電 題:記者手記:紐約的「非常」瞬間中新社記者 廖攀生而喧囂的紐約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陷入寂靜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而到了復活節當天,紐約州已連續6天死亡人數超過700人。曼哈頓第五大道上依舊鮮有行人。洛克菲勒中心著名的小金人雕塑後方,一位男士對著自己的寵物狗說,「夥計,今天你還好嗎?」不遠處,有一位「全副武裝」的行人剛剛穿越第五大道,他在防護服上貼上了紅色的桃心,頭頂上「兔八哥」的面具,讓空蕩的街道多了一抹節日氛圍。
  • 世界盃記者手記:夕陽下的薩馬拉,金色的伏爾加
    記者 王牧青 攝原來是時差在作祟,相距861公裡,薩馬拉的時間比莫斯科要早一個小時。在廣袤的俄羅斯,旅行的方程式,是時間與空間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  降落前10分鐘,飛機左側舷窗下方的巨大圓形建築,就是承辦世界盃的薩馬拉足球場。從機場開了半小時,司機告訴我,你才剛剛進入薩馬拉的地界。此時,坐落在城市海拔最高點的薩馬拉體育場,恰好出現在前方。
  • 記者手記:我的《鄉裡鄉親》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導演與淄博市博山區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郭平在頒獎現場中國夢——扶貧攻堅影像盛典大會現場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智)記得老前輩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記得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作為紀錄片人,我們就應該成為偉大時代的紀錄者,珍藏好這一份珍貴的相冊,留給我們的後人。《鄉裡鄉親》是為家鄉拍攝的第二部紀錄片,前一部叫《小城記憶》,是講述城裡人在變革中的困惑、迷茫、奮鬥和拼搏。
  • 【記者手記】揮汗「日巡」20公裡
    【記者手記】揮汗「日巡」20公裡 2020-08-06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者手記|那不勒斯,一座應該叫「馬拉度納」的城市
    記者手記|那不勒斯,一座應該叫「馬拉度納」的城市 去年7月,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那不勒斯舉行,我親身感受到了馬拉度納對這座城市的影響,儘管他已經離開那不勒斯近30年。大運會開幕式就在聖保羅體育場舉行,7月3日晚,高舉國旗的阿根廷代表團旗手剛剛亮相,球場內就響起了最熱烈的掌聲,現場5萬多名觀眾突然齊聲高唱起「ole ole ole」這一全世界球迷最熟悉的旋律。
  • 記者手記:漫談瑞士人的可貴特點
    新華社日內瓦1月8日電 記者手記:漫談瑞士人的可貴特點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世人有一種說法:法國人浪漫,義大利人熱情,德國人嚴謹。那麼,夾在這三個國家中間的瑞士人給人的又是什麼印象呢?  記者在瑞士兩年,發現相比於周邊國家,瑞士人不僅勤勞而且節儉。令人稱奇的是,2016年6月5日,78%的瑞士人對一項每人每月無條件獲得2500瑞郎(約合1.7萬元人民幣)工資的動議投了反對票,拒絕不勞而獲的福利。  瑞士以製造高精尖鐘錶聞名於世,但當地人大多佩戴百十塊錢的普通手錶。至於日常使用的手機,三年五載不更換者大有人在。
  • 記者手記:原汁原味泰國園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手記:原汁原味泰國園新華社記者李言 魏建華寬頂多角塔樓、斜頂魚鱗瓦、全木高腳屋、披掛著紫毯的兩頭白象簇擁著合掌踏花的保護神、精巧玲瓏的泰國長尾船滿載熱帶蘭花……29日,北京世園會開門迎客
  • 記者手記:大巴扎初體驗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大巴扎的觀光塔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魯傑、張楊):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它獨特的伊斯蘭建築風格讓我想起了《一千零一夜》。在這裡你能找到所有的東西——從紀念品到傳統服裝、從新疆特色乾果到珠寶首飾、從寶石到地毯……而在售賣樂器的攤位前,你還能欣賞到售賣店老闆演奏的新疆地方樂曲。有的店鋪售賣各式各樣的饢——這是新疆的一種傳統麵食,也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記者手記:夜宿可可西裡卓乃湖
    新華社西寧8月18日電題:記者手記:夜宿可可西裡卓乃湖新華社記者張龍暮色漸濃,可可西裡腹地的卓乃湖,空氣中透著寒意。一群群藏羚羊向湖畔山坳進發,躲避寒風。秋培扎西見記者有點萎靡,關心地說:「我們這幾天還要沿卓乃湖南岸巡山,觀測產仔季藏羚羊的活動。要是頭疼、氣短就告訴我,我讓才文多傑照顧你。」秋培扎西指了指身旁的小夥子。才文多傑笑著說: 「我能照顧好小藏羚羊,照顧人也沒問題。」他今年21歲,但在卓乃湖,卻是眾多藏羚羊幼仔的「奶爸」。
  • 記者手記:夜宿可可西裡卓乃湖
    新華社西寧8月18日電題:記者手記:夜宿可可西裡卓乃湖新華社記者張龍暮色漸濃,可可西裡腹地的卓乃湖,空氣中透著寒意。一群群藏羚羊向湖畔山坳進發,躲避寒風。秋培扎西見記者有點萎靡,關心地說:「我們這幾天還要沿卓乃湖南岸巡山,觀測產仔季藏羚羊的活動。要是頭疼、氣短就告訴我,我讓才文多傑照顧你。」秋培扎西指了指身旁的小夥子。才文多傑笑著說: 「我能照顧好小藏羚羊,照顧人也沒問題。」他今年21歲,但在卓乃湖,卻是眾多藏羚羊幼仔的「奶爸」。
  • 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記者手記:「一隻蝙蝠」,改變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一種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似乎正在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生活形態。
  • 記者手記:草原那達慕:讓人倍感珍惜的相聚時刻
    (記者手記)草原那達慕:讓人倍感珍惜的相聚時刻中新網興安盟8月15日電 題:(記者手記)草原那達慕:讓人倍感珍惜的相聚時刻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那達慕14日落下帷幕,位於他告訴記者:「聽說烏蘭毛都草原要辦那達慕,我們早早就開始計劃時間和路線了,想在場邊給家鄉的搏克選手加加油,看著他們在賽場上競技,我覺得自己也年輕了。」那達慕的召開,也代表著草原旅遊的復甦,不少遊客慕名前來。
  • 記者手記:體驗英國女王花園聚會
    原標題:記者手記:體驗英國女王花園聚會  新華網倫敦5月13日電(記者 吳叢司)自19世紀6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舉辦第一次花園聚會以來,花園聚會逐漸成為英國王室傳統。當時,參加花園聚會的人大多來自上流社會,而如今,這一活動也面向公眾,會邀請一些對英國公共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士參加。
  • 記者手記:從北京到東京,不同尋常的春節之旅
    記者手記:從北京到東京,不同尋常的春節之旅 2020-01-29 22:53:29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從北京到東京,不同尋常的春節之旅  中新社東京1月29日電 題:記者手記:從北京到東京,不同尋常的春節之旅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1月29日,大年初五,中國民間有「迎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