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留住鄉情、記住鄉愁,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和基本保障。今年全省鄉風文明建設現場會提出,要突出重點、紮實推進,推動全省鄉風文明建設。市委七屆五次全會也提出,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弘揚主旋律、正能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本報今日起開設「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欄目,通過一系列報導,展示我市鄉風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和豐碩成果。
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四和鄉裡,五勤本業,六莫非為,七周貧乏,八謹祭祀。這是寫在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村委會圍牆之上的「吳氏家訓」。這8條「吳氏家訓」已有600餘年,司前村民代代傳承,把它鐫刻在宗祠四壁,懸掛在村民客廳,融入校園、課堂,潛移默化地浸潤人們心田,孕育了一代代勤勞善良、艱苦樸實的司前人。
因為家訓文化,司前村民風淳樸、風清氣正、環境清潔優美,這裡父慈子孝、兄弟相親、婆媳和睦,這裡尊老愛幼、鄰裡和睦,婆媳不吵架,十年無人上訪,生活在這裡的村民身心舒暢、幸福安康,整個村繪就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幸福圖景。
●家風正:兒女孝兄弟親,婆媳不吵架
每天一大早,村民熊秋英便起床,為雙目失明的婆婆和癱瘓在床的公公洗漱、穿衣褲,然後做飯、洗衣、端茶送水、打掃衛生……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熊秋英已經堅持數年。
作為兒媳婦,熊秋英總是對公婆說:「你們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我會盡最大能力照顧你們。」這些年,她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擔,操持家務,伺候老人,忙裡忙外,從沒叫過一聲苦。
熊秋英說,從嫁到司前村的第一天,她就牢記「厚倫理」的家訓,孝敬公婆,夫妻恩愛,關懷兒女,鄰裡和睦。她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和影響下一代,3個兒女2個讀大學1個讀重點高中,贏得了村民的好評和讚美。
同樣,每天清晨,村民吳俊鋒要早早起床,為癱瘓的父親穿好衣褲,抱著父親坐上輪椅,洗漱,吃飯,量血壓……這樣精心的照料,吳俊鋒和弟弟已堅持數年,直到去年父親去世。「厚倫理,孝敬父母,小時候,媽媽就這樣教我。」現為村幹部的吳俊鋒說,以前在東莞一家港資上市企業工作,為了照顧父親,他毅然辭職回村就業。
「吳氏家訓」已經成為司前村村民的座右銘,這裡的村民父慈子孝、兄弟相親、婆媳和睦。
●民風淳:鄰裡和睦,一家有難大家幫
家風正則民風淳。司前村從家庭做起,遵循好家訓,培養好家風,由此形成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好民風。
村民吳鸞瑞患有智障,一直單身,生活困難。多年來,同齡的村民吳歡庭便組織同齡人一起,數十年如一日地幫助吳鸞瑞,給她送糧油等食品。逢年過節還邀請吳鸞瑞一起相聚,讓她在快樂中度過佳節。司前村民一直踐行「救急難,周貧乏」的家訓文化,一代代同齡人組成了同齡會,守望相助,扶貧濟困。
「和鄉裡,救急難」,司前村還成立了志願服務小組,幫助村民處理「大事」「難事」。凡是遇到村民「生老病死」等「大事」,志願服務小組便及時上門幫忙;碰到矛盾糾紛等「難事」,志願服務小組便及時幫忙解決,用實際行動詮釋「家訓」。
●社風清:社會和諧,十年無人上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司前村320戶家庭組成了一個鄉村社會。良好的家風、淳樸的民風,使司前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村。
但任何一個社會,都難免有矛盾和分歧,司前村也不例外。多年前,兩戶吳姓村民因為土地而產生糾紛。一方要為逝去的親人擴建墳墓,但需越過對方地界;另一方則不願意讓對方佔自己成塊的土地。雙方互不相讓,心生芥蒂。
那年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期間,村裡掛花燈、擺暖燈宴,男女老少都來參加。村幹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利用這個機會,組織雙方講家訓家規,評理釋怨,化解矛盾。在老人們通俗易懂家訓勸解下,雙方碰一杯酒,事情就解決了!
司前村還根據「吳氏家訓」的內涵,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從社會治安、村風民俗、鄰裡相處、婚姻家庭、環境衛生等方面對村民的行為進行規範,在化解鄰裡矛盾、解難濟困、構建美麗鄉村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十年來,通過家訓家規,司前村已自行調解民事糾紛40多宗,未發生一例群眾上訪事件,也沒有一例刑事案件。因此,司前村連續被省、市評為「生態文明示範村」「廣東省創先爭優南粵先鋒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廣東名村」「廣東省文明村」,2017年11月獲「全國文明村」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