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在沒有任何預估難度的情況下,設計了一條 萬仙山-王莽嶺-錫崖溝-天界山 的一條穿越路線,參加活動的人還都是退休後的(後面有照片),還好來自高原的我們在中原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體力槓槓的!這條路線連接了河南萬仙山景區、山西王莽嶺景區、河南天界山景區,橫穿了太行山的四大掛壁公路,那就是:郭亮掛壁、崑山掛壁、錫崖溝掛壁、回龍掛壁,回來後雖然很自豪,但是立即更改了路線,這樣走,作為領隊的我,膝蓋還能撐幾年?
這四條掛壁公路其實是太行山主打的自駕路線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裡。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錫崖溝村,它由十七個自然村組成,200多戶人家,800多口人。他們的祖先是古代戰亂和災荒年代逃進山裡來的。這裡,四山阻隔,上山、下山全是懸崖絕壁。千百年來,他們過著自生自滅的原始人一樣的生活,在溝裡開荒、種地、植樹、放牧、砍柴,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解放後,他們也嚮往新生活,但閉塞的生存環境,讓他們無法擺脫困境,大批的水果爛掉了,大量的藥材漚了糞,燒了火。成群的豬羊趕不出山,人們生了急病,抬到半路就咽了氣,山外的姑娘不往裡嫁,除了換親,只有打光棍。1962年,一位縣委副書記來這裡下鄉,騎著馬走到崖頭找不到下山的路,把馬也嚇死了。回去以後,給錫崖溝撥了三千元錢,讓他們修路。從此,他們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修路裡程。
第一次在懸崖上摳出一條小道,只能膽大的人走,他們試圖趕豬出山,結果趕了27條豬走了一裡多就摔死了13頭。
第二次,他們又換了一個方向修路,修到半途,無法前進,反而引得山上的狼進了村,被稱為「狼道」。
第三次修路,他們想鑿一個洞鑽出去,結果打了一百米,碴也不好出,煙也無法排,交通局技術員說「以你錫崖溝的條件,80年打不通,5代人不受益」,結果這個洞變成了「羊窯」。
三起三落,錫崖溝人二十年的奮鬥與探索、是希望與失望的心靈煎熬,是汗水和著心血的揮灑與搏殺.三次築路的失敗,錫崖溝人並沒有甘心,更沒有死心。改革開放的春風又一次點燃了錫崖溝人走出大山的希望。1982年1月1日,黨支部又一次舉起了築路的旗幟。他們請來工程師,制定了「依山就勢,順崖鑿洞,天窗排渣,螺施上升」的大膽創新的築路方案。為了籌集資金,他們捧出了準備娶媳婦的積蓄,獻出了當年過門的嫁妝,捐上了備下的棺材,變賣了菲薄的財產。村委會賣掉了集體的樹木、牛羊、飼養室、連幾間辦公室也作了貸款的抵押。他們決心作一次破釜沉舟、決死一戰。他們組成了黨員攻堅隊,青年突擊隊,光棍決死隊,婦女支前隊,全村男女老少都撲在了修路上。
(拍攝的地點為第二層,頂上懸崖有洞,為第三層;第一層這張照片看不見)
800裡巍巍太行中,共鑿有七條掛壁公路,其中工程量最大,歷時時間最長,也最為壯觀的,當屬錫崖溝掛壁公路。
全長7.5公裡的錫崖溝掛壁公路,呈「之」字型,在險峻的太行山腹地,依山盤旋,一邊是絕壁懸崖,一邊是山谷深幽,開車穿行其間,感覺走了一趟「鬼門關」,處處險要。
掛壁公路,是指開鑿在山腰間的隧道公路,通常因為山勢陡峭,無法沿山坡修建盤山公路,只能在懸崖絕壁上鑽鑿隧洞來修路。因為整個隧道公路建成後,從山谷看隧道公路,就如同懸掛於石壁上,所以外界就稱呼這樣的公路為掛壁公路。
在山西海拔不到2000米的太行山腹地,群峰連綿,山體盤根錯節。貫穿於腹地的太行山大峽谷,動輒深達數百米,峽谷間布滿直如刀削的峭壁。這些峭壁,如同一堵堵巨大的石牆,把整個太行山腹地圍困起來。當年,太行山的先民們,就是看中這樣一處險峻的山區,為躲避戰亂、盜賊,從平原地區,陸續遷移到這塊深山峽谷間。
若不是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增加,這些躲進山裡的人們,依舊會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世外桃源生活。只是想要從大山深處走出來,卻比登天還難。錫崖溝村,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錫崖溝村,是山西晉城陵川縣古郊鄉的一個行政村,它地處山西的最東端,與河南省相交。錫崖溝,相傳有仙人在此冶錫煉丹,這裡山高溝深,周邊地勢險峻複雜,並沒有路與外界相通,自古以來,錫崖溝的人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先來說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有一位縣領導,騎著馬匹,翻山越嶺來到錫崖溝,探望這裡的村民。返回時,老馬竟然找不到下山的路,並且當場被險要的山勢給嚇死了。縣領導萬分痛心,回到縣城後,這位領導想法湊齊了3000元錢,派專人送給錫崖溝的村民,讓村民們想辦法修一條路出來。送錢的人,來到錫崖溝下,竟然也無法找到上山的路。沒有辦法,只能在山下大聲呼喊山上的村民,讓村民從山頂上放下個籃子,把3000元錢包紮好,放在籃子裡,再吊上山去。
故事有點悲情,然而在錫崖溝沒有修路前,確實是個無法逾越的現實問題。因為沒有路,錫崖溝的村民過著相當貧困的生活,種植的水果自己吃不完,只能丟地頭爛掉;山上珍貴的中藥材,村民只能用來當材燒;養殖的山羊,無法趕到山下去交易;村民得了疾病,無法送下山去醫治;男青年找不到對象,因為山下的姑娘不願嫁上山來。據說曾有一位山下的新娘,在上山辦婚禮時,不慎在爬山時摔入山溝,喜事瞬間變成喪事。
錫崖溝地處太行山腹地,位於陵川縣境最東端,晉豫兩省交界處,錫崖溝人為走出大山,靠自己的一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30年,用錘子、釺子,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長達7.5公裡長的「掛壁公路」,造就了聞明華夏的「錫崖溝精神」。錫崖溝掛壁公路於2009年7月榮登《中國路譜》典型農村公路榜首,2011年9月入選新中國60大地標,今年6月入選山西三晉十大新發現。錫崖溝掛壁公路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精神內涵,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不可複製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遺產和人類創造遺蹟,是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真實寫照
四大掛壁公路之:崑山掛壁(山西)(空間狹窄,只能通過一輛麵包車)
崑山掛壁公路
(空間狹窄,僅僅只能通過一輛麵包車)
巍巍南太行山峽谷深邃,在頭上壁立千仞、腳下萬丈深淵的懸崖峭壁上,太行山人眾志成城,硬是用鋼釺、鐵錘開鑿出了七條「掛壁」公路,創造了人間奇蹟,成為罕見的人文景觀,每一條「掛壁」公路都無不令人驚嘆。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這種路若隱若現,如掛壁上,於是便有了掛壁公路這形象的名字,堪稱世界上最奇險的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在南太行七條掛壁公路中,位於王莽嶺景區的崑山掛壁公路是最為年輕的。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1992年,山西省實施「村村通」工程,為解決陵川縣古郊鄉崑山村民的出行難,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崑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
崑山掛壁公路
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
新開的掛壁公路未加整飾,路面凸凸凹凹,洞頂垂石嶙峋,側窗齜牙咧嘴,寬度又有限,只有農用三輪車蹦蹦跳跳從洞中鑽過,配合著犬牙交錯的危石險崖,給隧道畫足了荒涼悲壯的色彩。
崑山掛壁公路
2009年,當地政府投資對把崑山掛壁公路升級改造為一條旅遊公路,不僅解決了沿線群眾出行難問題,更重要的是將王莽嶺、崑山景區與河南萬仙山等景區連接起來,對當地旅遊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施工條件十分惡劣,全線六分之一工程需要在懸崖峭壁上施工。為儘量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施工單位重點對原有的長達2500米的崑山公路掛壁洞進行了改造利用。
崑山掛壁公路
採取人工排險、砌築防護牆、加固邊牆、洞頂噴漿等安全措施。使崑山掛壁公路成為一道既驚險又相對安全的旅遊風景線。
崑山掛壁公路
掛壁公路因地處絕壁險境,自然構成一種美景,遠看如大氣磅礴的國畫山水長卷;從隧道洞內側窗向外看,又像是在畫廊裡欣賞一幅幅風景畫,美不勝收。它解決了山區交通難題,串起了一處處深山美景,吸引著遊客的眼球,成了當地村民的脫貧路、致富路。而修路人的頑強拼搏精神、永遠進取意識,更激勵陶冶著遊客的心靈。掛壁公路無疑已成為太行山人獻給世界的寶貴財富。
崑山掛壁公路
四大掛壁公路之:回龍掛壁(河南)(山體腹部內帶S的掛壁)
回龍掛壁公路
回龍壁掛公路地處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回龍村。回龍村民以前走的是掛在絕壁上的「沿猴梯」,稍有疏忽就會摔下深淵。1997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回龍村黨支部書記張榮鎖率村民在峭壁上開出一條8公裡長的掛壁公路。讓人驚嘆的是,隧洞在山腹裡轉了個「S」形,千多米長,剛好爬到山另一面的嶺脊上。
回龍掛壁公路
回龍壁掛公路地處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回龍村。昔日的回龍村由於受大山的束縛,交通閉塞,村莊分散,且被一掛200米高、15公裡長的紅巖絕壁分割成崖下和崖上兩大居住區,海拔高度分別為800米至1700多米。而且被一道15公裡長,200米高的餓紅崖分割成崖下和崖上兩大塊。自古以來,這裡的交通不便,惟有小路相互連接。
回龍掛壁公路
尤其是坐落在崖上的五個自然村莊,村民出口,祖祖輩輩靠的是一條羊腸小道和一掛又陡又高的「老爺天梯」。顧名思義,天梯險惡,令人莫測。近50 年來,因天梯的險阻而遺憾終生的崖上村民已達18名。
回龍掛壁公路
共產黨員張榮鎖至1993月10月,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靠運輸業、石材加工業等成為鄉鎮的首富,但他致富不忘眾鄉親,放棄異地紅紅火火的生意,毅然回村擔起了黨支部書記。面對回龍村窮燎倒的現狀,面對眾鄉親望眼欲穿的期盼,張榮鎖不負重望,大膽果斷地提出了「與天鬥、與地鬥」堅決不搞窩裡鬥,和出路在山致富在人的響亮口號。要想富,先修路,1993年10月,村黨支部書記張榮鎖,果斷組織兩委班子共商回龍大計,1994年首先鋪設了連接崖下的3.5公裡長的柏油路。在張榮鎖的感召下,黨支部和兩委班子成員,於1997年冬率領150名築路大軍,浩浩蕩蕩地住進了深山峽谷。這條路,翻山頭,越溝壑,途徑千仞絕壁數公裡,難度可想而知。
回龍掛壁公路
然而,要在垂直 高度近200米高的紅巖絕壁上鑿開一條隧洞更是讓人不寒而慄。但是,回龍村機黨支部沒有畏懼,回龍人民沒有屈服。張榮鎖系大繩放響了開鑿絕壁隧洞的第一槍,隨後,1998年9月9日,幹部、黨員、民兵,爭先恐後地攀上了懸崖。跑聲隆隆,血汗無數。一條被專家預測需要耗資上千萬元的盤山公路,對於一個資金僅有30 萬元、總投入人口不是千人的小山村來說,外界人曾比喻回龍人是以卵擊石。然而,村兩委一班人硬是與村民同呼吸,共命運,克服了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度過了一道道回龍人預料不及的難關。掏這條拐彎隧道時,難以把握彎度、坡度,村裡向有關技術部門求援,技術費需要16萬元。回龍村哪裡又那麼碰費用工,這些窮愚公們自力更生,用繩子將人一次次吊到山腰目測定位,確定施工洞口;用塑料水管測定坡度。改變貧困的決心,煥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
回龍掛壁公路
2000年,修築工程遇到了最嚴重的困難,共產黨員董勉祥同志在硝煙中倒下了;施工材料沒有了;就連民工的生活費也沒有了……。此時此刻,面對築路工程即將下馬的危機,面對村民們一雙雙充滿渴望而帶著疑慮的眼睛,張榮鎖毅然將自己的家產廉價賣掉奉獻了工程,與此同時,為振奮人心,共產黨員張學臣絕壁之上默默寫下決心修路的血書。
回龍掛壁公路
經過三年多的浴血奮戰,回龍人投工15萬個,動用土石方30萬立方,投資650萬元,終於在山峰林立的懸崖上修通了8公裡長的盤山公路,在陡如刀削般的絕壁上鑿開1000米長的「S」型遂洞,通車時間為2001年1月10日。
四大掛壁之:郭亮掛壁(掛壁公路的代名詞)
郭亮掛壁公路
(郭亮村由於拍攝電影等原因,知名度大,所以掛壁公路也屬郭亮的最出名)
郭亮掛壁公路是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郭亮村的一條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
郭亮掛壁公路
郭亮洞掛壁公路,萬仙山絕壁長廊,郭亮隧道,郭良隧道,郭亮村絕壁長廊。
郭亮掛壁公路
始建於1972年,1977年完工,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獨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負責開鑿的十三位村民被稱為郭亮洞「十三壯士」。
郭亮掛壁公路
郭亮掛壁公路是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郭亮村的一條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1] ,郭亮洞掛壁公路,萬仙山絕壁長廊,郭亮隧道,郭良隧道,郭亮村絕壁長廊,始建於1972年,1977年完工,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獨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負責開鑿的十三位村民被稱為郭亮洞「十三壯士」。
郭亮掛壁公路
郭亮洞被稱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郭亮村開發旅遊項目,現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河南省輝縣萬仙山的第一分景區。
郭亮掛壁公路
用一張70歲高齡的阿姨的笑容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