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文無關。圖/新京報網
利用「網際網路+農業」概念,花式坑騙農民……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在鄉村振興戰略、「網際網路+農業」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有些「新型農業」陷阱藉助政策紅利渾水摸魚,矇騙農民。
這其中,有自稱搞「共享農業」的「人人樹」公司,推出了APP 「人人樹」在四川等地的農村地區推廣,引誘農民下載參與。APP上有果樹、菜地、畜禽等產品,供會員認購。按照其宣傳,認購這些產品,一年收益可達投資額的3倍之多。可吸引不少農民認購後,該公司沒多久就「跑路」了。
「網際網路+」與農業的結合,原本是以網際網路紅利撬動農業現代化的槓桿。可就目前看,有些騙子憑著靈敏嗅覺也從中嗅到了商機。不管是炒作概念吸引農民籌錢、認領股份,還是採用傳銷或秘密串聯的形式集資,乃至通過電商、手機APP等形式欺騙農民,無一例外都是藉助政策紅利渾水摸魚,矇騙農民之舉。
這裡面不只有「人人樹」,還有借「線上購買一棵865元的桑樹,經12天養護,就能以984.37元的價格出售」非法集資的「蜀桑源」,以新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項目和「股權投資」等名義承諾高額回報集資的「彭州頤好合作社」……其路子幾乎如出一轍:設置各種陷阱,卻美其名曰掉餡餅。
不得不說,假借鄉村振興政策,藉口種植、養殖、項目開發等名義向農民籌錢等,這些詐騙手段具有較強的迷惑性,算是對廣大農民的「精準詐騙」:畢竟,很多農民文化程度不高,防範意識較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漁獵」的對象;而披著振興鄉村的「時髦外衣」,也具有迷惑性。更別說,農村的執法力量不比城市,公共治理網絡的縝密性遠不如城市,這也讓騙子們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
在此情境下,要真正發展「新型農業」,避免成了騙子藉以炒作行騙的「概念股」,首先就要加強基層治理,構築「法治堤壩」,保護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具體而言,必須加強監管力度,提升違法成本,警惕「新型農業」成了騙子們行騙的道具與「煙幕彈」。農村地區廣袤,要實現全覆蓋式的前置性防範確實很難,但這些騙子網際網路公司的企業問題會在線上暴露。鑑於此,顯然有必要線上線下並舉,實現從線上到線下一體的監管網絡。
另一方面,要實現針對性的防騙宣傳下沉,利用部分網際網路平臺精準分發的優勢,將那些行之有效的防騙招數歸納概括後加以精確推送,讓更多處於信息窪地的農民群體防範意識得以提升,對那些打著「新型農業」名義行騙者多些警惕。
□戴先任(職員)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