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 --《九月》
「木頭馬尾」是故事中的毛毛與木頭開的服裝店的名字,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因為毛毛當時喜歡唱海子的《九月》,《九月》裡正好有一句歌詞是: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馬尾在他的概念裡正好也算是一種毛毛。
《乖,摸摸頭》記錄了作者大冰在拉薩、麗江與大理路上遇到的愛與溫暖的故事。這些人的故事,有的是無畏的奮鬥和孤身的尋找,有的是瘋狂的愛情和極致的浪漫,有的是你我不曾嘗試卻躍躍欲試的生活,我選出了我最喜歡的一小段分享給大家,毛毛給大冰賣了個關子,只說了相愛的片段,相識的那一段時間在2007年(後收錄在《阿彌陀佛麼麼噠》),而毛毛卻非要從2009年說起,也是挺氣人的。希望讀者看完這一小段簡介後,可以去看看那段故事,無釐頭,卻很溫暖。
木頭是毛毛生命中不可能碰觸的人,毛毛也是木頭這輩子唯一見到的一個粗獷漢子。一個是年幼離家、久混社會終成夜場舞臺總監的金鍊大漢,一個是自幼乖巧懂事,年紀輕輕已經在東京嶄露頭角的新銳設計師。
毛毛自幼調皮搗蛋,從技校畢業後開始在酒吧當服務生,後來慢慢的在夜場開始走穴,他有一項絕活,就是跳礁石吶喊,喊什麼呢?喊希望,喊目標,喊著喊著就把自己喊成了廈門本地一家娛樂集團裡最年輕的項目總經理。
木頭99年大學畢業,供職於廈門一家貿易公司,02年公司有去日本進修培訓的機會,她這一去就是5年,她在上第一堂課時,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正確的做事與做正確的事,你願意選擇哪個?」她回答時說:「只要正確的做事,做的不就是正確的事嗎?」
兩個人怎麼相遇相知的,我想學毛毛,放到《阿彌陀佛麼麼噠》的書評中去說,因為綜合這兩本書來說,這個故事都是我最喜歡的故事。
下面是我從書中摘錄的金句,話俗理不糙,與君共勉,自己感悟:
職業是職業,事業是事業,沒必要把職業升遷和事業成就混為一談,也沒必要把一份工作當唯一的軸心,別把工作和生活硬搞成對立面,兼顧溫飽沒有錯,可一輩子被一份工作拴死,那也太無趣了。
想想也可憐,幾十歲的人了,抖的哪裡是威風,找存在感而已。
拿最偏僻的文明村來說,當年一萬元一年的院子,現在八萬元都拿不到手,這還只是房租,如果租下院子後,略微裝修打理一下,開門做上幾天生意,倒手一轉就是幾十萬元的轉讓費,賺的就是這個轉讓費。這種錢雖風險大,但來得容易,投入產出比實在是誘人,不少人用此手段短短一兩年謀出了百萬身家。
當面親如手足,背後挖坑拆牆、下刀子、大盆倒髒水的大有人在,各種驍勇善戰,各種計中計,比《甄嬛傳》厲害多了。
職場不交友,這是不用多言的規矩,我傲嬌,格外恪守。
你這麼記錄意義不大,場上講究現砸現掛,語言點往往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很多話用過一次未必能再用。
今天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符合了他的觀念,或者對他有利,他就喜歡你,覺得你好。明天你不符合他的觀念了,或者做了什麼影響他的事情,他就不喜歡你了,覺得你壞-世事大多如此,人們只是愛著自己的幻覺,並四處投射、破滅、又收回。
明明幼苗時是沒毒的,為什麼長大後卻會那麼害人呢?
要麼別練,要練就好好練,吃得苦,霸得蠻,將來你才能靠它吃飯。
你年輕,你有資本,有資本就要亂用嗎?能合理理財幹嗎要亂花亂造?雞蛋非要放到一個籃子裡嗎?非要辭職退學了去流浪才叫旅行嗎?我告訴你,一門心思去旅行,別的不管不顧,到最後除了空虛你什麼也獲得不了。
只要正確地做事,做的不就是正確的事嗎?
誰說必須加班才能做好工作?
上班認真工作,下班認真生活,二者誰都不要侵佔對方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質量。
靠熱情去維持的工作不見得能長久,靠契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責任才是王道。
茶人有茶禮,不管在座嘉客是什麼身份背景,一概順時針繞著圈倒茶,公平公道,不分高低貴賤,這本是基本的禮節。奈何國人有些規矩比禮大。
生命真的就是一下子的事情,我要抓緊時間好好活著。
一個人的本性往往在最細節的地方展露無遺。
支教是種責任和義務,是去付出,而不僅僅是去尋找,是一份服務於他人的工作,而不僅僅是一次服務於自我的旅行。
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和豐富自己的人生軌跡,哪個排序更靠前?
沒有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是天生帶原罪的,你還沒正經體會過那種生活,就匆忙說放棄,這對自己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但很羨慕他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明白自己人生方向的人,多讓人羨慕哦。
只是想去做而已,就這麼簡單。
我都已經二十好幾了,觸碰過的世界卻只有眼前這一個,這個就是最好的嗎?
他跟著僧人喝了兩年的茶,好像年輕了不少的樣子啊,雖然穿的是「美邦」,但整個人精精神神的、土帥土帥的。
管理起客棧來如烹小鮮。他養氣功夫也足,待人接物頗受客人們喜歡,於是一年間被獵頭找過兩次,好幾家大連鎖客棧搶著挖他。
日子過得滿滿當當。
甜茶和酥油茶一樣,不僅能為身體提供熱量,還能給人提供一種獨特的膽氣和能量。
善根功德莫獨享,法界眾生常回向。
持咒念經不論念多少遍,每每念完都還要回向給眾生呢,學佛只是為了功德嗎?
成子卻說:讓人家高興一下又何妨呢?
我的生活是過給我自己的,編劇是我、導演是我、主演是我、觀眾還是我,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遇事較真兒,凡事只要開了頭就從不退縮。
把出家當回家,自此躬身潛心,一心向佛。
眾生皆有佛性,佛法嘛,一條尋求智慧的道路而已,沒有門檻,機緣到了就好。
沒有分別心並不是看一切都沒有分別了,而是清楚地看到一切分別,但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我不著急,有心修佛,慢慢來就是,反正還年輕,不怕摸索。
大和尚說昌寶五戒持得好,自有天龍護持。
有人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最後,我想用大冰在書末的一段話做結尾:
書中他們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或許他們的故事也可以是你的故事。又或許,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應翻刻成你的故事。 知道嗎,有時候你需要親自去撞南牆,別人的經驗與你的人生無關。同理,我筆下的故事,與你腳下的人生也無關。自己去嘗試,自己去選擇吧,先嘗試,再選擇。不要怕,大膽邁出第一步就好,沒必要按著別人的腳印走,也沒必要跑給別人看,走給自己看就好。
因為嘗試和選擇這四個字,這是年輕的你理所應當的權利。 因為疼痛總比蒼白好,總比遺憾好,總比無病呻吟的平淡是真要好得多的多。
願我們都能活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