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慧玲 曲芮佳】當手機APP一鍵下單成為一種習慣,其背後的隱患往往容易被忽略。近日,有消費者向環球網記者反映,在去哪兒旅行APP通過一鍵下單預定了酒店,訂單卻「不翼而飛」,最終以消費者的「計劃被打亂又耗掉了時間」而告終。記者調查發現,去哪網「訂單丟失」並非個例,由來已久的問題至今也並未得到「根治」。
11月19日上午,消費者王宇(化名)通過去哪兒網手機客戶端「去哪兒旅行」預訂了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豪華房一間,並在線支付房費1098元。隨後收到了來自去哪兒網的簡訊,通知預訂成功。但在酒店辦理入住時,酒店卻並未查到入住人姓名為「王宇」的訂單信息。最終王宇只能先繳納1300元作為押金入住了酒店。直到第二天王宇退房,「丟失」的訂單仍不見「蹤影」。
訂單截圖由消費者王宇提供。
簡訊截圖由消費者王宇提供。
王宇告訴環球網記者,自己在入住酒店前後曾多次撥打去哪兒網客服熱線以及代理商聯繫電話,雙方均未告知訂單的去向。最終酒店按照門市價在王宇繳納的押金中扣除了房費1283元。
預訂房費已經通過手機支付,如今又另外支付了一千多元的現金。王宇憑藉酒店發票向去哪兒網索賠,並要求去哪兒網解釋問題出現的原因。去哪兒網表示,只能「退款1098元並補差價48元」並口頭道歉。王宇透露,經過自己與去哪兒網多次交涉,去哪兒網同意按照王宇實際支付的1283元進行賠付,但拒絕了出示書面解釋和道歉聲明的要求。
訂單去向未知 代理商身份成「謎」
全額付款並提示下單成功,酒店為何查不到訂單?環球網記者發現,儘管消費者在「去哪兒旅行」APP下單,但訂單的實際「執行者」為去哪兒網的代理商「趣訂網」。
記者隨即撥通了趣訂網的客服電話,客服表示」酒店查無訂單「是因為消費者出示了去哪兒網的訂單信息,導致無法查到該訂單。趣訂網客服稱,消費者應保密預定渠道直接出示身份證辦理入住。
環球網記者隨後致電去哪兒網官方客服熱線,去哪兒網客服表示,此次事件已經按照「到店無房」進行了處理,並已按照公司流程對客戶進行賠付。對於酒店系統為何查不到訂單,客服表示:「責任方正在核實,但結果不會告知消費者。」
而酒店方面回應稱,王宇不能正常入住並非因為無房間,如酒店系統查不到相關訂單信息,僅使用身份證無法為消費者辦理入住。當記者問及酒店是否與趣訂網有合作關係時,酒店大堂經理表示:「沒聽說過趣訂網」。
記者隨後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搜索「趣訂網」,檢索到4條包含「趣訂」的公司工商註冊信息。記者致電趣訂網客服,按照檢索到的信息核實公司名稱,趣訂網客服表示,趣訂網是去哪兒網的代理商,不方便告知公司全稱。
訂單丟失並非個例 消費者「信任不再」
記者調查發現,對於「訂單丟失」去哪兒網的處理方法均為「口頭道歉+賠付」,然而「訂單丟失」的現象並沒有因此得到「根治」。
閱讀量過百萬微博「#去哪兒網投訴曝光#」話題下,一位網友2月20日發博稱,自己預定了11月19日曼谷的五星級酒店,19日晚23:30分到達酒店時被告知「無房入住」,撥打去哪兒網客服熱線及投訴電話均無法處理,最終去哪兒網作了賠付處理並口頭道歉。耽誤了兩天的旅行時間,處理時間整整18小時,對於客服給出的「處理結果」該網友表示不能接受。
微博截圖。
據千龍新聞網報導,今年3月份,消費者一行人在去哪兒網預訂了泰國某酒店,酒店因從未收到訂單確認信息,導致消費者最終高價支付酒店費用才得以入住。
在社交媒體「知乎」上標題為「去哪兒網!你這樣好麼?」的帖子下,有位網友10月11日留言稱,自己在「去哪兒網」APP預定了七間婚房,APP顯示預定成功並收到簡訊,卻在到達酒店後被告知查不到訂單信息,「去哪兒網」客服口頭表示「抱歉」後沒有給出任何處理方案。
知乎截圖。
消費者訂單丟失事件並非個例,卻至今未得到有效解決。就此,環球網記者多次致電去哪兒網母公司北京趣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電話均無人接聽。隨後環球網記者多次撥通去哪兒網官方客服熱線,客服介紹,以前「訂單丟失」事件都是去哪兒網作賠付處理後就結束了,沒有消費者問「哪個環節出問題」這麼「專業」的問題。
一位五星級酒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酒店收到的關於訂單的投訴,基本上都來自去哪兒網。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上)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去哪兒、飛豬、攜程為代表的在線旅遊平臺成為投訴「重災區」。去哪兒網投訴量20.65%,居生活服務電商投訴「榜首」。
消費者王宇向環球網記者透露,至今沒有得到去哪兒網關於」訂單去哪兒了」的解釋和說明,作為去哪兒網的VIP會員,王宇以後不再「信任去哪兒網」。
律師建議:消費者應依法維權
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琮瑋指出,當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預定酒店信息成功並收到簡訊確認後,表明雙方已構成了服務購買的合同關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去哪兒網通過網絡平臺方式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在消費者無法有效完成入住並與平臺溝通無效的情況下,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要求賠償。
王律師建議消費者遇到類似情況時,可根據相關法律依法維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此外,王律師建議消費者,在實際處理過程中應及時網絡平臺訂購服務過程中簡訊通知、與客服溝通過程中的通信、郵件、電話信息等相關信息,消費者應當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利用法律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