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中國色是什麼樣的?快來龍美術館(西岸館)感受「走向絕對的...

2020-12-15 澎湃新聞

展覽名稱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

學術主持

夏可君

策 展 人

蕭斌

參展藝術家

邱世華、梁紹基、秦一峰、劉建華、陳彧君

展 期

2020.11.28—2021.02.21

展覽地址

龍美術館(西岸館)第六展廳

上海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2020年11月28日至2021年2月21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將呈現邱世華、梁紹基、秦一峰、劉建華和陳彧君5位藝術家的群展「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由評論家、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擔任學術主持,藝術策劃人、獨立藝術顧問蕭斌策劃。

藝術,一直有待於重新被定義,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一直保持著被開放定義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如果有著中國藝術的絕對貢獻,就在於有一群藝術家,嘗試以他們的作品給予藝術以某種全新理解,而且具有當代的普遍性。

邱世華,《無題》,布面油畫,150×295cm,2015,圖片由藝術家及麥勒畫廊提供

本次參與展覽的5位藝術家,用不同的創作手法、表現形式試圖理解中國式藝術:邱世華的白色繪畫、梁紹基的蠶絲作品、劉建華的白色瓷器、秦一峰的高級灰攝影以及陳彧君的水墨拼貼,他們選擇讓自然成為禮物,接續了中國傳統的精神價值:讓自然來為,讓天道自成,讓時間來為,讓讓予來為。藝術成為一種人性謙卑與讓予的態度,成為肯定自然可再生性與絕對性的倫理。

如此的中國式藝術,其作品的色素,作品的底色,作品的純粹,體現為一種「中國白」,一種中國哲學的「虛白」。此虛白之色,不同於概念化的單色畫(勞森伯格)、抽象的白色畫(瑞曼)、日本及韓國的餘白(李禹煥)等,而是一種「虛白」,在虛無-空白與實存-整體之間的悖論結合。

梁紹基,《龍渠》,裝置,尺寸可變,2020,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秦一峰,《2013_12_07 14:56 霧》,鋁框109.9×136.8cm,8x10英寸明膠銀鹽負片,自然光,曝光53',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本次展覽也是對於中國式材質的重新激活,從亞麻、蠶絲、瓷片、銀鹽膠片或冊頁宣紙上,被賦予全新的自我理解與藝術的形態,體現出中國人對於材質的敏感細膩,但又進入材質與自然的隱秘關聯。

邱世華、梁紹基、秦一峰、劉建華和陳彧君的創作方式截然不同於中國傳統已有的模式,卻又恰好體現了相反相成的邏輯,既是返回自然也是反向重構,發現被傳統所忽視的維度,充分面對自然的廢墟化,面對破碎但並不虛無,面對損害卻激發詩意的雋永,並且讓殘餘的自然成為救贖的契機,在帶入技術與觀念化的操作後,再次激活了自然的隱秘靈性,重建了人性與自然的深度關聯。

劉建華,《白紙》,瓷,200×120×0.7cm,2008-2019,圖片由劉建華工作室提供

陳彧君,《亞洲地圖 NO.150810》,紙本綜合拼貼,244.5×126,2015,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中國式藝術不再是西方現代性的單極化思維,而是有無相生的二元轉化,是自然與技術、自然與習性、自然與概念等對立的重組與調節,體現出自然可再生性的智慧,其中有著中國藝術自生性的原理。

如此自然化的藝術才可以充分體現出中國藝術的絕對貢獻。

展覽期間,本次展覽學術主持夏可君、策展人肖斌將邀請參展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等學者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對談講座,暢談本次展覽及「中國色」。

01

關於學術主持

夏可君,哲學家、評論家與策展人。哲學博士,曾留學於德國弗萊堡、法蘭克福大學以及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為文學院教授。個人著作十多部,以「無用」為核心概念,出版《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無用的神學》與《無用的文學》等專著,讓無用、虛化以及餘讓的中國範疇生成為當代哲學的核心概念。作為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評論家與策展人,夏可君倡引虛薄藝術、餘象與虛託邦等概念,在國內外策劃系列重要展覽及討論會超過二百多場,為當代藝術中國立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2

關於策展人

肖斌,藝術策劃人、獨立藝術顧問。作為熟知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深度參與者,堅持從整體藝術生態的角度參與學術展覽、藝術家全鏈建構、藝術收藏規劃等專業細分事務的推動。策展項目有「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上海龍美術館 (西岸館),2020;「雲間風度:王劼音個展」,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16年;「佚名:當代藝術展」,北京今格藝術中心,2015年;「可惜無聲」,北京Tabula Rasa畫廊,2018年;「之間:青年藝術展」,北京水墨當代藝術館,2014年;「新視界」青年藝術家聯展,北京798藝術中心,2013年。

03

關於藝術家

邱世華,1940年生於四川資中,現工作、生活於北京、深圳。近年個展包括:「空/不空」,麥勒畫廊,盧森堡、北京(2020);「境」,Galeric Karsten Greve,瑞士(2019);「scheinbar: nichts - Bildwelten von QIU SHIHUA im Dialog,Situation Kunst (für Max Imdahl)」,Museum unter Tage,德國(2018);「邱世華」,麥勒畫廊,北京(2017)。近年群展包括:「Longing for Nature - Reading Landscapes in Chinese Art」,裡特貝格博物館,瑞士(2020);「Shifting,瑞士Ardez的夏季藝術之旅」,麥勒畫廊,瑞士(2020);「白中白」,白盒子藝術館,北京(2020);「Lolo’s Entaglements」,De Warande,比利時(2018)。

梁紹基,1945 年生於上海,現工作、生活於浙江天台。梁紹基在中國美術學院師從萬曼研究軟雕塑。三十餘年來,潛心在藝術與生物學,裝置與雕塑、新媒體、行為的臨界點上進行探索,創造了以蠶的生命歷程為媒介、以與自然互動為特徵、以時間、生命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滿冥想、哲思和詩性,並成為虛透絲跡的內美。重要展覽包括:「物質的魅力: 來自中國的材料藝術」(巡迴展),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Smart 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美國(2019-2020);「梁紹基:恍」,木木美術館,北京(2018);「庫裡巴蒂當代藝術雙年展」,奧斯克·尼邁耶博物館,巴西(2017);「梁紹基:雲上雲」,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2016);「藝術怎麼樣?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阿爾裡瓦科展覽館,卡達(2016);「藝術之變」,海沃德美術館,英國(2012);第二屆潘塞夫雙年展(2002);第三屆上海雙年展(2000);第五屆裡昂雙年展(2000);第六屆伊斯坦堡雙年展(1999);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等。梁紹基於2002 年獲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2009年獲克勞斯親王獎。

秦一峰,1961年生於青海,1962年定居上海,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工作、生活於上海。近年個展包括:「負讀。讀負」,白立方畫廊,香港(2019);「秦一峰展」,餘德耀美術館,上海(2017);「線*場」,安卓藝術,臺北(2016)。近年群展包括:「利物浦LOOK影像雙年展」,英國(2019);「復相。疊影——廣州影像三年展」,廣東美術館(2017);「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白立方畫廊,倫敦(2016)。作品被張江當代藝術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美術館、荷蘭Canvas基金會等收藏。

劉建華,1962年生於江西安吉,現工作、生活於上海。八十年代末他嘗試在當代背景下進行實驗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無意義、無內容」的理念進行創作,開始了一個全新方向的探索,並形成了當代藝術的個人語言體系。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實驗性、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劉建華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並受邀參加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第十七屆雪梨雙年展等展覽。作品被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MOMA等公共機構收藏。

陳彧君,1976年生於福建莆田,199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並留校任教,現工作、生活於上海。陳彧君的創作致力於展現內在自我與外部影響之間的複雜關係,作品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獨特的國際視野,是中國70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美術館、畫廊廣泛展出,重要展覽有: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以色列佩塔提科瓦美術館「木蘭溪-厝」,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的「第三世界的世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ON/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展」,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不合作方式2」等。其作品被美國布魯克林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香港M+美術館、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昊美術館、法國DSL基金會等等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收藏。

來源:龍美術館

原標題:《你心中的中國色是什麼樣的?快來龍美術館(西岸館)感受「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絕對」的東方美學是什麼?不妨到西岸的龍美術館尋找答案
    11月2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呈現邱世華、梁紹基、秦一峰、劉建華和陳彧君5位藝術家的群展「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展至2021年2月21日。
  • 原始質樸的龍美術館西岸館
    、北票煤炭碼頭等舊時的知名地標,如今正在成為中國美術館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徐匯濱江的西岸文化走廊早已初見端倪,每一座新美術館的誕生與開放,都是一個工業遺產向文化產業轉型的全新示例。過去無人問津的工業遺址,正以一種華麗轉身的姿態,成為上海最吸引人前來的地段。   為了趕上路易絲·布爾喬亞在國內首個大型回顧展的最後幾天,我前幾日去龍美術館西岸館走上一遭。
  • 同期展覽推薦 | 龍美術館(西岸館)
    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在2020年11月11日-15日於西岸藝術中心舉行。本期將介紹合作機構之一龍美術館(西岸館)及其於博覽會期間呈現的展覽。龍美術館(西岸館) 外景圖龍美術館是由中國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私立美術館,目前在上海浦東和徐匯濱江同時擁有兩個大規模的場館——龍美術館(浦東館)和龍美術館(西岸館),構成獨特的「一城兩館」的藝術生態,重慶館也於2016年5月底開幕,構成了「兩城三館」的藝術構架,是目前國內相當具有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
  • 西岸美術館喊你入營啦 | 快來藝術一夏
    西岸美術館喊你入營啦 | 快來藝術一夏 2020-07-30 16: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劉韡最新個展「散場/OVER」就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趕緊了解一下!
    劉韡最新個展「散場/OVER」就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趕緊了解一下!11月10日,劉韡最新個展「散場/OVER」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劉韡是中國最受矚目的中生代代表藝術家之一,作品深受新世紀中國社會特有的變動和起伏影響,尤其是城市和人文景觀的變遷對其創作的影響尤為突出。
  •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 稀世藏品「借古•開今」
    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展現場,左上方為王鬱洋作品《人造月》2014年3月2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在上海徐匯濱江地區開館。在本次西岸館的開館大展中,你可以親自尋找這些藏品得到答案,並且近距離地欣賞它們。宋徽宗《寫生珍禽圖》、蘇軾《功甫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文徵明《蘭亭休鍥圖》、董其昌《行書顏氏家訓二則》、朱耷《墨荷》……這些稀世珍寶正靜靜地躺在地下一層的展櫃中,等待著世人觀摩。
  • 徐匯濱江:這裡有10個愛上西岸的理由 還有4場人氣新展等你來
    上海西岸位於徐匯區黃浦江畔,岸線長度11.4公裡,區域面積9.4平方公裡。這裡曾是20世紀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而今,上海西岸已完成了向生活型岸線的華麗轉變。龍餘西館三處逛, 藝島油罐兩相望。雲錦龍耀飛機場,鐵軌塔吊日暉港。」優美靈動的語言,將上海西岸的各種美好娓娓道來:徐浦大橋賞月,澱浦河橋賞花,龍華港橋「跑馬」,這裡吸引了央視總站等諸多知名企業入駐,從AI(人工智慧)到ART(藝術),雙A齊備的上海西岸,坐擁龍美術館(西岸館)、餘德耀美術館、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公園等20多個文化藝術空間,勾勒出黃浦江畔一道優雅「藝術岸線」。
  • 不肯去觀音,你心中的普陀山是什麼樣的?我心中的是這樣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道場,在中國地藏、普賢、文殊、觀音四大菩薩,老百姓最為熟知的就是觀音菩薩,遇到什麼困難總是會在心中默默的祈禱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保佑,因為觀音菩薩總是在人們危難刻出來救苦救難。所以觀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信仰度最高。
  • 龍美術館(西岸館)自7月28日起調整開放時間
    尊敬的觀眾朋友:自2020年7月28日起,龍美術館(西岸館)將調整開放時間,具體運行情況如下公告:1、因活動安排需要,2020年7月24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將提前至16:00閉館,15:00停止入場。
  • 走進魅力水岸——上海西岸-濱水空間 水岸...
    黃浦江,一路奔騰,千帆競過,繁衍著江兩岸千百年來的興盛,積澱出上海走向世界的磅礴氣勢。  曾經,徐匯濱江地區作為上海最重要的物流倉儲、生產加工基地和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如今,它正在以另外一個名字為世人所知:「west band」——上海西岸。
  • 2018簡單生活節走向全國 上海站首度移師西岸營地
    來到上海第五年的Simple Life簡單生活節早已成為華人青年的文化盛事,而今年的簡單生活節不僅從上海出發,邁向了成都、武漢和廈門,上海的簡單生活節更是首度移師徐匯區全新文化地標—西岸營地,將活動時間擴充到整個十一長假。  9月5日,2018簡單生活節上海站暨四城啟動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報業集團舉行。
  • 配合「上馬」,11月29日龍美術館(西岸館)12:00開館
    為配合上海馬拉松賽順利進行,11月29日當天龍美術館(西岸館)將延遲至12:00開放,17:30正常閉館(16:30停止入場),敬請觀眾提前做好參觀安排。The 2020 Shanghai Marathon will be held on November 29, 2020.
  • Numéro art#2|上海西岸的藝術漫步——以西岸博覽會為起點
    西岸始終是上海休閒生活的最佳選擇。你可以沿著濱江步道吹風散步,欣賞美術館大道各家展館的高品質藝術展覽,還可以參觀諸多知名建築師的作品。去年秋天,由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西岸美術館開館,並帶來了與蓬皮杜中心的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 這些傳世名作,記錄了古人心中的「桃花源」
    2020年7月18日至11月22日,「」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以向當代觀眾展示,塵俗之中,古人如何描繪心中的那份「桃花源」。吳偉,《柳蔭炊釣圖》,絹本水墨,296.7×159.6cm,明,龍美術館(西岸館)第五展廳正在展出文嘉,《蘋洲垂釣圖》,紙本水墨,82×32.5cm,明,龍美術館(西岸館)第五展廳正在展出漁夫精神,源於屈原《漁父》及《莊子》中的漁父形象。
  • 回憶川藏線的騎行,走向心中那座山,翻越心中的那座山
    旅行勞累,辛苦,但有的是真切,是觸摸,路在腳下,隨時恭候你的光臨。夢在心裡,隨時出發。「你翻過的,只是心中的一座山。」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旅程那,簡單介紹下川藏騎行,成都到拉薩,沿G318國道,全程大概2300KM,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有10座,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2座,騎行時間不計休整時間大概24天,平均兩天要翻越一座高山,對自身體力和意志力有很大的挑戰。
  • 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聽說西安電影製片廠新建了一個電影藝術體驗中心,為睹芳容,便利用周末閒暇時間,乘地鐵趕到了西影廠老廠區。西影老廠區位於大雁塔景區東側的西影路上,坐南朝北,一些建廠初期的老建築保存完整,錯落有致,遠遠望去,淡粉素裝,樸素莊重。
  • 7月,AI與ART的多元融合體驗,帶你感受科技、藝術與美學的精彩碰撞
    ART在西岸 9館14展 「藝」起過夏天9館14展的組團式看展,打包式藝術體驗想必能帶給你極致的藝術享受,讓藝術吹散沉悶的風,吹開心頭的不愉悅,你想感受的或快與慢的美,都在這未停流轉的西岸一日中嘗遍。讓7月的西岸點綴你的夏日,激發你的靈感,點燃你的想像,「藝」起來西岸過夏天。
  • 中國式材質被賦予全新的理解 藝術家對談:讓中國色成為絕對的東方...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8日電(記者 陳靜)「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