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已對東南各省失去控制,為什麼慈禧不追究?

2021-01-09 騰訊網

「東南互保」的叫法跟「清君側」一樣,其實是一塊遮羞布,扯下它的面紗,本質上是東南各省的大佬們,把慈禧的聖旨當馬糞紙,公開宣布不跟清廷玩了!

在中央集權和君主獨裁達到頂峰的清王朝,怎麼會出現「藩鎮割據」?事態平息後,老佛爺又怎麼會對籤訂《東南保護約款》的南方督撫們沒有任何處罰呢?

東南互保事件始末

戊戌變法後,慈禧立溥儁為大阿哥,準備廢掉光緒帝。讓慈禧頗感意外的是,列強對此提出異議,表示只認同光緒。在列強槍炮的壓力下,慈禧被迫終止廢帝計劃。

這件事讓慈禧很惱火,我們大清國家裡的事,誰當老大本是我老太婆做主,你們一群強盜偏要橫插一槓子,愣誰都憋不住窩火。

碰巧那幾年義和團鬧得熱火朝天,以載漪、剛毅、毓賢為首的激進派,給慈禧提了個建議:義和團是民間組織,這群人刀槍不入,何不利用他們跟洋人幹?

帝國最高決策者慈禧,頭腦早已不清醒,居然接受了建議,縱容和支持義和團,大肆截殺包括外交官、商人、傳教士在內的眾多洋人,鐵路、教堂、使館被大量破壞和焚毀。

列強哪受過這個氣,他們組成八國聯軍,以保護僑民安全為由,炮轟大沽口,從天津一直打到北京。慈禧這個低能兒,做出了她後悔終生的決定:對英、法、德等十一國宣戰,號令全國人民殺洋人。

當慈禧的聖旨到達東南諸省時,令人瞠目結舌的事發生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回電:「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更是大罵,這老寡婦要駭她一下,回電:「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除了李張二人,還有兩江總督劉坤一、郵政大臣盛宣懷、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都發表聲明:亂民不可用、 邪術不可信, 兵釁不可開!

意思很清晰,朝廷勾連義和團對抗洋人,是「亂命」,是奸臣「矯詔」,是「亂國」的行徑,我們東南諸省不承認,拒不執行!

不光如此,這些大佬們還與列強籤訂了《東南保護約款》等多項協議,核心內容有三條:

一是拒絕承認朝廷決議的合法性;

二是東南各省實行督撫保護,各省形成聯盟;

三是在東南各省嚴厲打擊義和團,洋人兵艦不得進入東南諸省,阻止武裝衝突向南蔓延;

張之洞甚至還發出一項倡議:假如北京不保,由李鴻章出任「總統」,重整國政。據某些史料曝光,李鴻章還曾經派幕僚,悄悄地與孫中山聯絡,為兩廣正式獨立做準備。

東南互保形成後,大清帝國事實上南北分治了,南方離宣布獨立僅一步之遙。不久北京淪陷,慈禧裹挾著光緒帝「西狩」,逃往西安避難,留下一個破碎的山河。

慈禧為何不追究「首惡」

對東南互保事件,歷史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一種聲音認為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賣國行為,東南各省的大佬,為了地方利益拋棄了國家利益。另一種觀點認為,東南互保拯救了危局,保護了南方不受列強武裝侵略,是一種政治大格局。

其實這兩種觀點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是立場不同而已。第一種觀點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上,以維護滿清統治為出發點。第二種觀點是站在歷史發展的趨勢,力圖與世界接軌,以犧牲局部利益,換取國家新生的思路。

問題是,代表滿清統治立場的慈禧,在「庚子事變」和平解決後,居然一字不提東南互保,仿佛就沒發生過一樣。她為什麼沒有對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追責呢?

一,權力從中央向地方的轉移,讓慈禧力不從心

以慈禧霸道的作風,在心裡早就把張之洞、李鴻章們活剮了好幾遍,之所以沒有付諸行動,實在是大清帝國早已經是強枝弱幹,慈禧玩不動實力強勁的東南各省大佬們了!

歷經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清廷迫於八旗和綠營的不堪一擊,鼓勵地方辦團練,包括湘軍、淮軍在內的地方勢力迅速崛起。天津、北京保衛戰中,中央軍最後一點家底,也基本上被列強消滅乾淨了,軍事上慈禧幾乎就是個乞丐。

洋務運動開展之後,為了彌補中央財政的不足,地方督撫被授予更大的財政大權,他們可以根據當地情況,獨立徵收賦稅,對外借貸,發行地方貨幣和債券,獨立經營官辦實業。這些權力的下放,讓督撫們掌握了相當的財政大權。

軍權和財政大權兩大權柄的旁落,會導致什麼?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無一不是從它開始。更可怕的是,這兩大權柄一旦旁落,再想收回幾乎不可能。

晚清,東南諸省既是國家的稅賦中心,更因為洋務派與列強的合作關係,清廷對這些督撫根本就沒有強制執行力。慈禧假如想清算東南督撫,我估計東南各省分分鐘獨立,愛新覺羅家族只有坐在紫禁城乾嚎的份。

二,東南互保政策,在中央也得到了支持力量

清廷孱弱到這個地步嗎?至少在東南互保問題上,站在東南諸省督撫一邊的,還包括了四川、陝西等地的督撫,甚至包括中央政權的大佬們,如榮祿、辜鴻銘等人。

榮祿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明確反對對列強宣戰,對慈禧聽信載漪等人不負責任的言論,也表達了強烈不滿。榮祿一邊無奈地高呼老佛爺萬歲,一邊給李鴻章去了一封信,明確告知:以後朝廷的懿旨,你就拿它當屁放吧!

辜鴻銘更激進,他主張江南獨立,大清直接分裂算了!他認為,支持義和團與列強開戰,大清必亡,北方肯定守不住了。與其如此,江南獨立可保南方不落入洋人手中,保存下了火種,將來可以從南邊發動北伐,再力圖拯救河山。

由此可見,勾結義和團對列強開戰,只是載漪、剛毅和毓賢等少數派的立場,其背後還摻雜著大量的個人私利。比如載漪「一心殺洋」,其實就是為了讓他的兒子溥儁上位。慈禧站在激進派一邊,是個人「雌威」被洋人壓制之下,拿國家利益滿足個人慾望而已。

所以,東南互保其實有相當廣泛的政治認同,慈禧想否認東南互保,就意味著與主要政治力量為敵。

三,東南互保聯盟,充當了慈禧的「救命稻草」

東南互保聯盟其實並未完全拋棄慈禧,事實上,他們還充當了替她擦屁股,收拾爛攤子的作用。

慈禧西逃後,東南諸省雖然軍事上沒有施以援手,可是在政治和經濟上,依然承認大清帝國,依舊為善後事宜積極奔走。比如各省稅賦「西輸」,保證老太婆擺譜揮霍。

讓慈禧最心驚肉跳的是,列強堅持拿她當戰犯,要求必須拿她開刀!虧得張之洞等人出面協調斡旋,列強才同意僅處罰載漪等人,保住了慈禧一條命,甚至還爭取到了慈禧依然可以執帝國牛耳的政治地位。

經此一劫,慈禧恐怕也認識到,自己再頑固下去,大清帝國不會給她第二次機會了,東南諸省的大佬們,或許是拯救帝國最可靠的力量吧。

四,東南互保聯盟巧妙的運作,給慈禧留住了面子

客觀講,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等人並不想背叛清廷,為了東南互保聯盟的「合法性」,他們煞費苦心,大玩文字遊戲。

比如,他們始終宣稱所謂的諭旨是載漪「矯詔」,不是慈禧太后的本意,硬把他們與慈禧劃歸「統一戰線」。

再比如,他們抓住懿旨中,「各督撫互相勸勉,聯絡一氣,共挽危局」這句話,強調東南互保就是「聯絡一氣」,就是「共挽危局」,他們是遵照懿旨行事,不存在抗旨行為。

慈禧一輩子要面子,打個比方,假如你扶著她走路,她一不小心踩你腳上,很可能她就「雌威」大發,說你要謀害她。可是如果你故意伸腳絆她一跟頭,然後趕緊辯解說:奴才發現前面有個雷,想替您趟雷不小心冒犯您了,她肯定會不顧一臉血,反倒誇你忠心。

東南互保聯盟這種強詞奪理,掩耳盜鈴的說辭,給足了老太婆面子,雖然被摔得鼻青臉腫,她自我感覺光輝形象得到保全了,別人即使想嘲笑,不也得憋在心裡偷偷笑嘛?

後續——「鐵良」牌吸塵器

其實東南互保聯盟,已經具備了革清王朝命的條件,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或許等不到辛亥革命,腐朽的清王朝提前十年就完蛋了。那麼,東南互保聯盟的結局如何呢?

隨著庚子事變的和平解決,東南互保聯盟自然解體。慈禧雖然沒有追究大佬們的責任,可是她清醒地認識到,地方勢力的強大,對中央集權的危害。

從那以後,慈禧一心想削弱地方勢力,重振皇權和中央集權,繼續沿著沒落的體制一條路走到黑。三個因素,讓東南互保聯盟沒有成為晚清革命的領路人。

一是李鴻章、劉坤一等大佬的離世,讓聯盟的核心領導力塌方。東南互保聯盟只是各省督撫之間的協議聯盟,起決定作用的是幾位核心人物的個人威信,精神領袖的離世,往往是聯盟倒塌的客觀因素。

二是東南互保聯盟的政治目標,註定它不會長久。東南互保由朝廷勾結義和團,對列強宣戰引起,從一開始它就不是以推翻清廷為目標,而是希望以另一種方式維護滿清統治。所以當目標達成後,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三是鐵良推行的針對東南督撫的削權改革,讓地方大佬們折了雙翼。1904年,鐵良以總理練兵處襄辦大臣的身份,南下處理「江南製造局移廠」事宜。以這件事為開端,鐵良行程東南八省,解散或收編了大量地方武裝,收回了「土膏捐稅」等地方最重要的財政大權。

從那以後,東南諸省督撫的大權,受到嚴重削弱,唯剩下一個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失去眾多掣肘勢力後,得到蓬勃發展,「意外」地成長為滿清的掘墓人!

相關焦點

  • 東南互保形同謀逆,為何慈禧對此不聞不問,還嘉獎了東南督撫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東南互保」直接讓清政府顏面掃地,為何慈禧又不追究?雖說東南互保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南諸省正在脫離清政府,但這並不代表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對東南諸省的控制,或者說東南諸省的督撫們並沒有真的造反的打算,只為「自保」。
  • 揭秘:東南互保背後的博弈!慈禧的瘋狂扯掉了大清最後的遮羞布!
    這下好了,事情大發了,你滿清不是不鎮壓義和團嗎?好,我們西方列強自己動手! 滿清政府此時就像是被當眾甩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惱羞成怒的他們在慈禧「老佛爺」的帶領之下開始了一個更加荒唐的反擊!
  • 清朝東南互保是什麼意思?張之洞推舉李鴻章為領袖?慈禧答應嗎
    導語:所謂東南互保,其實也就是東南各省的巡撫總督們,在清末時期,做出的一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策略。早在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就已經失去了南方的統治權。這就是為什麼清政府不放心漢人掌兵的重要原因。曾國藩是一個接受儒家教育很深的人,他主動解散鄉勇,自己不久也被架空。可是湘軍的那些將領,包括淮軍和楚軍的各路將領,都成為了封疆大吏,在南方各省做官。所以說南方從這個時候開始,基本上全都被漢人控制住了。02慈禧太后向11國宣戰,南方各省表示不奉詔。
  • 「東南互保」的歷史意義在哪裡?
    東南互保是在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鬧翻後,八國聯軍進北京的背景出現的。是南方的一些封疆大吏為了保存實力而和帝國主義籤訂的協議。
  • 高全喜:三論晚清「東南互保」(三)
    據目前史料記載,慈禧指派朝廷給各地督撫下達的宣戰並派兵的詔命是通過傳統的驛站快馬傳遞的(當時官方的電報通信因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已不敷使用),而盛宣懷掌控的郵政則把這個信息通過密電發給盛宣懷並由他告知劉坤一和張之洞,也就是說,這兩位決事的總督在收到朝廷旨令之前就提早知道了慈禧對外開戰的信息,並著手考慮應對方案。
  • 重讀清末的東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
  • 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是怎麼對待那些不進京勤王的東南各督撫的?
    而新建陸軍的統帥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之一,毅軍的宋慶又跟袁穿一條褲子。慈禧拿他倆也是沒辦法。湖廣總督的李鴻章被慈禧提拔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負責與洋人談判,民國近代史時期最為出名,權高位重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同樣也被不斷提拔重用,兩江總督劉坤一在逝世之後,還被特地追封為一等男爵。由此可見,倍受打擊的慈禧識時務得很,明了自己的掌控大不如前,對於「東南互保」的各督撫已是多有放任。
  • 慈禧向所有邦交國宣戰,端王載漪難辭其咎,東南互保確實分攤風險
    ,這一期,我們接著講,為什麼老太太慈禧同意所有的邦交國宣戰呢?慈禧聽到後,勃然大怒,(如果把1894年,慈禧過生日說的這句話:「今日令吾不歡者 吾必令彼終身不歡」,放在此處,是不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決定於1900年6.20日向十一個邦交國開戰,甚至這小章京寫的檄文也挺振奮人心:與其苟且偷生,難休萬口,不如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 張謇:「東南互保」中的「官民之郵」
    從所見資料看,在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發布宣戰上諭時,「東南互保」醞釀其實已經開始。在各國公使準備武力鎮壓義和團、向北京調兵遣將、出兵保衛天津租界、英國等軍隊在東南蠢蠢欲動之時,東南紳商們就在秘密策劃如何避免北方戰亂而實現自保之事了。由此可見,提議、策劃「東南互保」的初衷並非與朝廷對立。同時,朝廷在發布宣戰上諭一周後態度已悄然變化,對列強變戰為和,對義和團變撫為剿。
  • 「東南互保」的背後:列強的博弈,英國渾水摸魚的遊戲
    相對於北方的亂局,東南諸省的局勢卻是穩定如常,各督撫看到清政府「宣戰」和「招團禦侮」的詔令,並沒有遵守,反而推舉出時任督辦蘆漢鐵路大臣盛宣懷與洋人議和,以避免捲入戰爭,最後共同籤訂了《東南互保章程》,這就是「東南互保」的由來。
  • 紐約加州在防疫上與聯邦尖銳對立,川普面臨美國版「東南互保」
    畢竟,在川普眼裡,經濟數據關乎其總統選舉的結果,他等不起!然而,美國聯邦各州卻不這麼想。各州州長需要直面疫情影響,他們大都在抓緊時間籌措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資,積極應對疫情。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東北部的紐約州州長科莫和美國西南部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
  • 八國聯軍,為何東南互保而不是勤王?為了勤王起兵你信麼?
    我們都知道八國聯軍最直接的原因是義和團把事情鬧得一發不可收拾而導致的,除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刀槍不入開始打砸搶燒之外,義和團還在當時圍攻了各國領事館,即便是按現在來講,這種做法也是向列國宣戰,這一點當時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東南督撫。慈禧當時也算比較昏庸,可能也知道這些人並不能成大事,但是不能讓這些人把憤怒的對象瞄向自己吧。當時向八國宣戰的時候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 八國聯軍侵華,各地督撫抗旨不遵拒絕北上勤王,慈禧:該賞!
    洋人就快打到北京了,地方督撫卻搞起了「東南互保」 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政府如此不堪一擊?原因是主力未出。,並在慈禧向各國宣戰之前密謀定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條例。
  • 八國聯軍侵華,各地督撫抗旨不遵拒絕北上勤王,慈禧:該賞!
    洋人就快打到北京了,地方督撫卻搞起了「東南互保」 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政府如此不堪一擊?原因是主力未出。,並在慈禧向各國宣戰之前密謀定下了所謂的「東南互保」條例。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既然如此,大清皇帝和愛新覺羅家族,就不可能被架空嗎?只能說文官不行。大明的文官可以讓大明皇帝出不了紫禁城,但大清的文官沒有這個本事。然而,大清的地方官員卻完全可以,而最後決定帝國存亡與否,就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大清基本就失去了對南方各省的控制權。
  • 細看地圖才明白,當年慈禧的「逃亡路線」,到底有多講究!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眼看打到了東直門,慈禧嚇破了膽,慌忙帶著光緒逃出北京。如今我們出去旅遊,還要查查地圖選路線,那貴為九五之尊的慈禧和光緒就更要好好琢磨一下逃跑路線了,可是這天下都亂成一鍋粥了,往哪去呢?大清朝領土不小,但是能供慈禧逃跑的地方卻不多了,洋人從天津登陸,東南是不能去了,那就只能從東北、南方,西部選一個了。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既然如此,大清皇帝和愛新覺羅家族,就不可能被架空嗎?只能說文官不行。大明的文官可以讓大明皇帝出不了紫禁城,但大清的文官沒有這個本事。然而,大清的地方官員卻完全可以,而最後決定帝國存亡與否,就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大清基本就失去了對南方各省的控制權。
  • 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有機會嗎?
    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慈禧緊急命令袁世凱率軍救援。當袁世凱接到勤王諭旨時,已是6月17日。這讓袁世凱很頭疼:不派兵,一定得罪慈禧;派兵吧,自己苦心經營的軍隊一定會打光。袁世凱根本不相信,清廷依靠義和團能夠取得成功。最終,他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藉口列強會趁虛而入,必須留下來加強山東海防,只派出3000人前往。
  • 八國聯軍侵華,慈禧為何調不動南方封疆大吏們?李鴻章:都不想去送死
    慈禧太后攜光緒等大臣西逃,此前她多次要求南方的封疆大吏們進京勤王,結果無一響應。那麼,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為何不聽慈禧太后的命令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個思路來思考。那些聽從慈禧太后命令大臣們的下場,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直接自殺,事後朝廷還將他罷官;山西巡撫毓賢直接革職發配到新疆;主戰派他塔拉·剛毅,在跟慈禧太后逃跑時腹瀉病死等。
  • 兩廣、兩江、湖廣三個總督集體抗旨,這在大清史上還是頭一遭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各國列強是真的把慈禧給惹毛了,他們以武力試圖讓大清皇太后歸政於光緒帝。既然事情已經被逼到這個份上了,慈禧也就豁出去了,她毅然決然地向十一國列強宣戰。不得不說,慈禧此舉夠霸氣、有膽識,是她一生最有魄力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