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外虎丘山顛有佛塔一座,依山起名,俗稱虎丘塔,是虎丘景區內保存歷史最長的一座大型構築物。在《虎丘山志》中,蘇州修塔專家錢玉成首次披露了虎丘塔從古至今至少有4座的史實。他向我們述說起長達20餘年的發現過程——
「在虎丘塔的位置,歷史上至少先後出現過4座塔。 」錢玉成說,第一座塔最遲應出現在南朝時期。有史書記載,東晉時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虎丘山中營建別墅,鹹和二年(327年),雙雙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但錢玉成通過查閱歷料發現,王珣的生卒年限為公元350年到401年,因此,只能說明東晉時虎丘山上已有寺院,但當時規模小,名氣不夠響,直到王氏兄弟舍宅為寺後,虎丘山從山上擴展到山下,才出了名。他推斷第一座塔最早可能就在那時修建起來。到了南朝梁代、陳代,有詩人在關於詠虎丘的詩中寫到過「貝塔流光動」,「洞塔耀山莊」的詩句,這是虎丘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塔。錢玉成說,按照中國建塔史來判斷,第一座虎丘塔應該是木結構建築。
第二座虎丘塔建於隋朝。錢玉成說,在隋朝仁壽年間(公元601年—604年),篤信佛教的隋文帝楊堅為母親做壽,下詔在全國30個州郡建造舍利塔,蘇州是其中之一,塔的式樣由隋朝中央政府統一繪製,並將圖紙派發各地,以此為依據進行施工。蘇州的塔就建在虎丘山寺,在名為「大隋舍利塔」的30座塔中,編號為23。這座塔不過花了幾個月就建成了,根據當代有關專家描繪的圖樣,此塔是3層的方形木塔,有16米高,式樣精巧古樸。
已可明確的第三座虎丘塔是唐代時建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錢玉成在參與虎丘塔維修時,曾經在塔基,即地下五六十米深處發現了一塊唐代殘碑,只能讀出70多個字,但《朱明寺大德塔》的標題很清晰,當時他就懷疑虎丘山寺在唐代曾經被稱作「朱明寺」,而當時寺院中的塔名為「大德塔」。「朱明寺」之名首先在唐伯虎為泛舟虎丘所作的詩句「朱明麗景屬炎州」中得到印證。而在考古中的發現也表明,在現在的雲巖寺塔前,原址的確有過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唐塔,不同於隋代的木結構塔。
錢玉成說,修塔時,曾經請來上海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虎丘塔底層塔磚進行過年代鑑定,發現年代最早的磚是唐高宗時期的,可以證明為唐代以後建的。而且,關於唐代的虎丘塔,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也都寫詩吟詠過。
現在人們見到的虎丘山雲巖寺塔已是第四座塔。關於此塔,錢玉成在研究中也有新的發現,即關於塔的修建年份。此前的觀點認為,雲巖寺塔建於五代最後一年即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到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造好,但錢玉成說,虎丘塔高達47.7米,從工程量來說,在當時這麼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造出來的。
修塔時的發現加深了他的懷疑。那是1984年12月23日,在施工中於東南塔基處發現一塊奠基磚,上面刻有「庚申歲七月羊日僧皓謙督造此寺塔」的字樣,如果按此前判斷的年代推算,庚申年為公元960年,建塔時間縮短為一年半,更不可能。
就此事,錢玉成曾專門致信向國內古建泰鬥羅哲文先生求教。羅先生在回信中寫道「關於您所發現的虎丘塔的始建年代問題,我很感興趣,的確兩三年的時間是很難完成如此巨大而又精細的工程的」,羅哲文還寫道,國內不少古塔實際修建完成都要長達數十年,有的要55年之久。
得到了羅哲文的支持,錢玉成對自己的發現信心倍增。鑑於公元959年的推斷是從塔磚上「己末製造」的字樣而來的,錢玉成認為,己末年可以是公元959年,也可以是前一個甲子年即公元899年燒制的塔磚,而寺僧皓謙督造寺塔是在公元900年(同樣是庚申年)。考古中還發現,虎丘塔內最後一個標誌年代的文物是「宋元通寶」銅錢,這是宋太祖登基後發行的錢幣,其在位年限至公元976年止,因此錢玉成推斷,第四座虎丘塔的建設時間是在公元900年到976年之間。
而塔的竣工日期,是按照塔內發現的另一件文物,即一個擺放佛經的經箱上所寫「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入寶塔」來確定的。錢玉成則認為,這些原本密封在塔內的文物應該在塔建好之前放入的,所以雲巖寺塔應該是在公元961年之後才建好的。也就是說,修建這座塔至少花了6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