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最古地理書,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物種演化、地理變遷的傳奇之作。《山海經》主要記述中國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類似我們說的靈異事件,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論。
就我個人而言,《山海經》也是一本方志史上難得的全國性的總志。
今天我們講的是《南山經》中的鵲山、招搖山,《南山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南山經中的首列山系叫做鵲山,鵲山的首座山叫做招搖山,它瀕臨西海上端。山上生長的樹種多為桂樹,並且蘊含有大量的金礦和玉石。山中生長著一種草,形狀很像韭菜,開著一種青色的小花,這種草名叫祝餘,人吃了這種草就沒有飢餓感了。山上生長著一種樹木,形狀很像構樹一樣,木紋是黑色的,它開出的花葉光芒四照,這種樹名叫做迷糓,人將這種花葉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上還有一種野獸,長相很像獼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它時而爬行,時而像人一樣站立行走,這種野獸名叫狌狌,人若吃了這種野獸就會變得非常健走。山下的一條麗水向西流入大海。麗水盛產一種名叫育沛的東西,若將這種貝殼佩帶在身上可以防止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南山經》,這個時候的經,普遍被認為不是指類似於佛經之類的經典著作,而是被認為一種經歷,也就是說,《南山經》是一種遊記,記錄的是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如果這樣的話,即便是這些文章裡所記載的東西有些怪異、誇張,也總該有些現實中的原型。
在這篇遊記中所記載,這附近是一個很大的山系,有很多的山脈,還有一條河向西流入大海,眾所周知,我國的河流是東流入海,其實在現實中西流入海或者南流入海的河流也是有的,比如海南、廣東、廣西境內,或者非常有名的雅魯藏布江也是向西向南,最後入海,因此如果這篇遊記確有其事的話,大概是在兩廣境內的概率比較高。
文中的鵲山,據考證應該是南嶺山脈或者廣西灕江上的貓兒山,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貓兒山,至於招搖山,難以確定,很多人考證為廣東連縣的方山,但是根據文中所載的動植物,又覺得廣西境內的十萬大山可能性較大,又加上河流方向,十萬大山的確概率很大。至於文中所說的西海,極有可能是是廣西境內的大型湖泊,桂林多山水,古時更甚,因為文中所述這個西海是在山脈南部,也有可能是北部灣,是真正的海洋!
文中的集中動植物,其實在現實中都是存在的,但是有些誇張。兩廣地區是有很多玉石礦的,其南部的緬甸玉石翡翠更多,因此兩廣地區的玉石金礦並不出眾。兩廣地區有很多木犀科植物,桂樹就屬於木犀科木犀屬,所以那座山上有桂樹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種叫做祝餘的花草,祝餘這種花草除了在《山海經》出現過,《鏡花緣》中也曾提到,用以果腹,據考證這種植物應該是天門冬,可是我看過天門冬不少品種,與韭菜並不相似,可能是山韭菜之類的東西吧。
迷糓這種樹大概就是構樹,因為與構樹相似的樹,又在兩廣地區符合這個條件的真心不多,有遇到過的可以說一下。古人遊歷時估計覺得他看到的那一株比較奇特,不敢確認吧,至於光芒四射,讓人不迷路,就有些神奇、誇張了。白耳獼猴現如今叫做猩猩(與狌狌同音),不過很多野人研究者認為應該是一種古猿、類人猿,甚至是野人,至於白耳,無法解釋,說是人吃了它可以變得健走,大概是古人吃什麼補什麼的樸素主義思想吧,誰讓猩猩在山林裡比較敏捷呢。育沛這種東西可能就是在兩廣和海南海中多有發現的玳瑁,海龜科的海洋動物,詩詞中常會提到,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對劉蘭芝外貌的精彩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是講述告別之景,繁欽《定情詩》中也提到「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玳瑁除了用作飾品,也可以入藥,對於一些寄生蟲引發的症狀有些療效。
原文: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