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揭開了距今9900萬年前昆蟲顏色的奧秘

2020-12-24 宇宙與科學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揭開9900萬年前昆蟲顏色的秘密。顏色為昆蟲動物的行為和生態提供了許多線索,昆蟲的顏色有很多重要作用,比如在適當的溫度下保持生物免受食肉動物的傷害,或對伴侶造成一定的吸引力。了解長期滅絕的動物的顏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深地質時代的生態系統,新的研究還為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數據。

中國的研究人員從緬甸北部的一個琥珀礦中收集了35件琥珀,裡面保存著精美的昆蟲。「這些琥珀是白堊紀中期的,距今約有9900萬的歷史,可追溯到恐龍時代的黃金時期,這些琥珀是熱帶雨林環境中生長的古老針葉樹產生的樹脂,被困在樹脂中的動植物得到了保存,其中一些非常真實,看著就好像剛剛死亡。」負責這項研究的副教授蔡博士說。另外,蔡博士還表示就顏色而言,它們與當今生活的杜鵑黃蜂幾乎相同。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藍色和紫色的甲蟲標本,以及一隻深綠色的蒼蠅。該研究的合著者黃教授說:「我們看過數千個琥珀化石,但是在這些標本中的顏色是非同尋常的。」琥珀化石中保存的顏色類型稱為結構顏色,它是由動物表面的微觀結構引起的。表面納米結構會將特定波長的光散射並產生非常強烈的顏色。

為了了解在某些琥珀化石中如何保留昆蟲顏色,而有的琥珀化石中卻不保留顏色,以及在化石中看到的顏色是否與當時昆蟲的顏色相同,研究人員使用了金剛石刀刀片將其切開,兩個彩色琥珀色黃蜂的外骨骼和正常鈍角質層的樣本均相同。

使用電子顯微鏡,能夠顯示出色彩琥珀化石具有保存完好的外骨骼納米結構,可以散射光。有色昆蟲的納米結構未改變,表明琥珀保存的顏色與它們在白堊紀所顯示的顏色相同。在不能保留顏色的琥珀化石中,表皮結構受到了嚴重破壞,從而解釋了它們的棕黑色外觀。

相關焦點

  • 南京專家揭秘近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
    然而,在化石中卻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對35枚琥珀化石研究,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南古所專家蔡晨陽介紹,自然界中的顏色來源包括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由於結構色很容易在長期的化石埋藏作用中丟失,所以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科學家通過尋找發現這些古生物化石,就可以揭開地球歷史的一部分神秘面紗,例如,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揭開了6500萬年前的那個輝煌的恐龍時代。也知道了,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地球還出現過恐龍這種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的生物。科學家通過三葉蟲化石,知道了距今5-6億年寒武紀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遠古生物是三葉蟲。
  • 南京古生物所揭秘一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研究員泮燕紅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通過琥珀超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代表一種典型且常見的結構色類型,即多層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通過進一步的光學理論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長與觀察到的昆蟲顏色波長接近,證實白堊紀琥珀昆蟲身體表面顯示的顏色可能是原始顏色。
  • 秘魯發現遠古猴子新品種,距今1800萬年,只有倉鼠大小
    一組秘魯和美國的科學家鑑定認為,在秘魯亞馬遜叢林發現的一個牙齒化石,來自一種只有倉鼠那麼小的猴子。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的一個全新品種,生活在距今1800萬年前,現在已經滅絕。
  • 南京古生物專家:一億年前是湖泊,還曾有火山噴發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發現酒泉地下處處都是「寶貝」。他們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地質調查,採集了近萬件化石標本,為研究該地區地層劃分、古生態與古環境重建提供了重要證據。 △研究團隊工作地照片 一億年前的酒泉,竟是大型湖泊 從2010年開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開始著手酒泉地區的綜合地層學研究。 「氣候非常乾燥,植被少,黃土多,沙塵暴多。
  • 15歲高中生琥珀中發現恐龍時代新物種 距今約9900萬年
    經過一年多研究,今年12月21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恐龍時代的昆蟲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極其原始且稀有的甲蟲,來自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緬甸。據專家介紹,全世界現存的眼甲僅有6種,此次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了解甲蟲的演化過程和進化方向提供了新證據。
  • 史上最大恐龍滅絕案發生在2.5億年前 持續20萬年
    但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表示,比起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一次生物集體滅絕案,恐龍滅絕的規模要小得多。  2.5億年前,95%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陸地生物都在「短期」內忽然神秘消失,大量的生物「蒸發」殆盡,整個海洋、陸地都陷入死寂的狀態。  在古生物專家看來,這次大滅絕非常重要,是地球生命軌跡的基本轉折點之一。它為剩餘生命的進化創造了條件。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南古所 供圖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這棵1.6億歲的銀杏,樹木的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細胞幾乎一致。「這對研究銀杏植物的演化以及恢復侏羅紀時期的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王永棟說。  近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 琥珀將昆蟲定格,一對恩愛蒼蠅被困,保持「合體」姿勢4100萬年
    科學家發現一些長達9900萬年的琥珀 據2020年7月1日發布在《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的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古老的琥珀,在琥珀內的昆蟲被定格了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張珊 記者 阿里亞)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1月1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6.1億年前化石揭開謎底:蛋比雞早生4千多萬年
    6.1億年前化石揭開謎底:蛋比雞早生4千多萬年  Evelyn Zhang • 2019-11-28 18:09:48 來源:前瞻網
  • 沙特發現距今12萬年前人類腳印,科學家們能推斷出什麼
    大約在12萬年前的一天,一些人沿著古老的湖岸漫步,他們可能走累了,坐下來休息了會,也可能躲在草叢之中,觀察著來這喝水的動物,盤算著怎麼樣捕獲它們。因為泥土水分很大,他們留下了一些腳印,這是非常平常的事,然而這些腳印卻變得不平常起來,它們跨越了千年萬年,最終在最近被人類發現,留下了它們主人的唯一痕跡。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兼團隊負責人麥可·彼得拉格裡亞說:「這是阿拉伯的第一個真正的人類足跡。」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昆蟲育幼行為的直接證據
    該行為廣泛存在於動物中,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等。由於動物的行為證據很難保存為化石,對古代育幼行為的了解非常有限。  昆蟲是生物界最豐富的類群,育幼行為在昆蟲中廣泛存在,其起源也可能非常古老。但昆蟲行為學的化石證據本身就非常稀少,而尋找育幼行為的直接證據則如同大海撈針。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起免費開放
    來源: 現代快報、現代快報網、現代畫報、快報官方微博群、快報官方微信群、首次展出大量珍貴化石、可以趴在地上看化石、新增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今年年初閉館改造,計劃自2021年元旦起以嶄新的面貌向公眾免費開放。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現場故事」距今164萬年的茶籽化石,你來看了嗎?
    4月18日,南明河畔,一顆距今164萬年的茶籽化石在甲秀樓開放參觀,成為了「明星」,吸引了眾多市民,瞬間把大家帶回到上世紀80年代。1980年7月13日,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貴州野生茶樹資源調查研究」課題組在晴隆縣與普安縣交界的雲頭大山發現的這一枚疑是茶籽化石,經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雙興鑑定,該茶籽化石是距今164萬年的「新生代晚第三世紀四球茶茶籽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