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已揭開9900萬年前昆蟲顏色的秘密。顏色為昆蟲動物的行為和生態提供了許多線索,昆蟲的顏色有很多重要作用,比如在適當的溫度下保持生物免受食肉動物的傷害,或對伴侶造成一定的吸引力。了解長期滅絕的動物的顏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深地質時代的生態系統,新的研究還為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數據。
中國的研究人員從緬甸北部的一個琥珀礦中收集了35件琥珀,裡面保存著精美的昆蟲。「這些琥珀是白堊紀中期的,距今約有9900萬的歷史,可追溯到恐龍時代的黃金時期,這些琥珀是熱帶雨林環境中生長的古老針葉樹產生的樹脂,被困在樹脂中的動植物得到了保存,其中一些非常真實,看著就好像剛剛死亡。」負責這項研究的副教授蔡博士說。另外,蔡博士還表示就顏色而言,它們與當今生活的杜鵑黃蜂幾乎相同。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藍色和紫色的甲蟲標本,以及一隻深綠色的蒼蠅。該研究的合著者黃教授說:「我們看過數千個琥珀化石,但是在這些標本中的顏色是非同尋常的。」琥珀化石中保存的顏色類型稱為結構顏色,它是由動物表面的微觀結構引起的。表面納米結構會將特定波長的光散射並產生非常強烈的顏色。
為了了解在某些琥珀化石中如何保留昆蟲顏色,而有的琥珀化石中卻不保留顏色,以及在化石中看到的顏色是否與當時昆蟲的顏色相同,研究人員使用了金剛石刀刀片將其切開,兩個彩色琥珀色黃蜂的外骨骼和正常鈍角質層的樣本均相同。
使用電子顯微鏡,能夠顯示出色彩琥珀化石具有保存完好的外骨骼納米結構,可以散射光。有色昆蟲的納米結構未改變,表明琥珀保存的顏色與它們在白堊紀所顯示的顏色相同。在不能保留顏色的琥珀化石中,表皮結構受到了嚴重破壞,從而解釋了它們的棕黑色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