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問一個人,死後想去哪?象徵最高榮譽的回答,應該是八寶山。
若是在唐代,答案卻一定是洛陽邙山。
邙山又稱北邙山、芒山、太平山等,位於洛陽境內北面、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雖然海拔只有300米左右,但山勢雄偉,東西橫亙數百裡。古人認為,立墓於此,可「枕山蹬河」,風水絕佳,因此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墓葬地。
邙山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
據統計,邙山的陵墓群涵蓋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共6個朝代的24座帝王陵墓,還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大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史上的名人,也歸葬於此。其他王侯將相、富商巨賈,那就數不勝數了。
古人的夢想不是死後上天堂,而是死後葬邙山,以至於「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成為一句流行語。他們覺得,葬在邙山,這才叫「死得其所」。
毫不誇張地說,邙山堪稱世界上最密集的墓葬地,被形象地形容為「邙山無臥牛之地」。
唐朝詩人王建有一首詩,描述當時人想葬在邙山有多麼困難: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王建《北邙行》(節錄)
這山頭風水實在太好了,墓滿為患,哪怕你家有黃金萬貫,也買不到山上一小塊墓地啊。
邙山密集的古代權貴墓葬群,大大激發了盜墓者的創造力。聞名於世的盜墓工具「洛陽鏟」,於是在洛陽被發明,並以洛陽命名。
而邙山崛起為古代最受歡迎墓葬地,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面朝的是洛陽城——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古都。正如唐朝詩人沈佺期所說: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沈佺期《邙山》
01. 隋唐以前的洛陽興衰
邙山的好風水,是洛陽賦予的。
別看如今的洛陽市平平無奇,放在全國就是一個經濟總量排在40多名的普通三線城市;但是,若在宋代以前,洛陽的地位幾乎無可匹敵,哪怕在中國歷史第一城西安面前,也毫無愧色。
洛陽是獨一無二的。
就連「中國」這個名稱,最早所指的地方,也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這裡不僅是漢民族形成和興盛的地方,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定型和發展的中心地區。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就認定洛邑是「天下之中」。周公認為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央,有利於打造一個「四方輻湊」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便於四方諸侯貢賦,又利於鎮撫全國。
這一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來,很多皇帝想把首都定在洛陽,一個關鍵的形而上考慮,正是想依託「天下之中」的區位來確立政權的合法性。
關於洛陽,有「九朝古都」之說,也有「十二朝古都」之說,看具體怎麼算吧。但即便按照最嚴格的標準來算,洛陽作為正式都城的歷史也有900年左右(不含陪都),這個時間跨度僅次於西安。
在中華帝國的前半期,洛陽是與西安雙星並峙的大都會。但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洛陽的發跡更早。
《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洛陽所處的河洛地區,因此被稱為「九州腹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是位於黃河中下遊南岸的一塊河谷盆地,三面環山,西有崤山、中條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東有淇山、嵩山;北面就是黃河,黃河南岸的邙山則成為一座天然的屏障,使洛陽免於黃河水患的侵擾。
有山還有水。洛陽水系發達,北面黃河,而洛河、伊河、澗河、瀍河等匯流於此,滋養著這片風水寶地,史稱「五水繞洛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河洛地區代表著農耕文明的最高經濟水平。
秦朝定都鹹陽,沒有選擇東周故城洛邑,這可以理解,畢竟人家就是在關中一帶發家的。而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獲勝後,建立漢朝,都城毫無意外地選擇了洛陽。但是,僅僅幾個月後,一個叫婁敬的小人物勸說劉邦遷都關中。
勸說的理由是,東周時期的天子雖處天下之中,但天下諸侯都把他當成了擺設,「非其(周天子)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就是說,從地勢的險要程度來看,洛陽作為都城,並不如長安好。
劉邦覺得有道理,就遷都到長安去了,反正他在關中也很有群眾基礎。雖然他當年是在東南起兵反秦,但成就大業卻是在關中。
到了劉秀建立東漢,他起家的政治支柱是以南陽、潁川等地為主的山東(崤山以東)豪族地主,這些人在山東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係,他們並不想離開自己的根基到關中去。於是,劉秀定都洛陽,便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
而這一決定,讓洛陽在帝制時代首次正式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拉開了後續多個朝代定都於此的序幕。
為了彌補洛陽與長安的形勢差距,東漢時期,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八大關口,合稱「八關都邑」。這樣,洛陽四塞環衛,雄關林立,成為名副其實的形勢險固之地。
但是,作為都城,沾染一個王朝興盛的榮光,也必然要承受一個王朝衰敗的重壓。除非是以禪讓之名實現權力的轉移和交接,否則,訴諸戰爭的朝代更替,肯定會伴隨都城的破壞與毀滅。東漢末的董卓之亂、西晉末的永嘉之亂,都是刻寫在洛陽歷史上的重大傷痕。
直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從平城遷都洛陽,才在西晉洛陽城故址上重建了這座城市。很快,這座舊址新城就匯集了30萬人口,佛寺達到1000多所,繁盛一時。
僅僅40餘年後,北魏兩大權臣家族,一個立足長安,一個東遷鄴城,後來演化成西魏和東魏。東西相爭,洛陽地處兩者中間,成為爭戰之地,難逃被毀的命運。正所謂,洛陽「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
公元547年,在北魏分裂為東、西魏13年後,一個名叫楊衒之的人奉命回到故都——前北魏洛陽城。眼前的一切,讓他十分悲痛。他看到這座當時規模最宏偉的都城,「城郭崩壞,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繁華的背面是荒涼,這是任何一座都城都難以逃脫的興衰宿命,洛陽更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為了對抗佔據山東富庶地區的高歡家族,立足長安的宇文泰家族發展出一套「關中本位政策」,這套政策及其影響下形成的關隴軍功集團,此後影響了中國歷史300多年,並深度介入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座超級都城的命運。
02. 關隴集團及其叛逆者
作為對抗關中本位政策的基地,洛陽在隋唐時期一度達到繁盛的頂點。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沿著兩條路徑發展,最終以西魏—北周—隋朝作為歷史的出口,重新統一併主導了中國的走向。楊堅建立的隋朝,實際上繼承的是宇文泰家族的衣缽,包括接下來李淵建立的唐朝,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影響多麼深遠。
關中本位政策是史學大家陳寅恪最早提出來的一個說法,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關隴集團」。具體指的是西魏權臣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匪獨物質上應處同一利害之環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淵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薰習,始能內安反側,外御強鄰」。
也就是說,鮮卑貴族把關中的漢族豪強納入府兵系統形成統一的軍功貴族,這樣,關中勳貴便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和信仰,能夠團結起來共同戰鬥。歷史表明,關中本位政策使西魏變弱為強,到北周后,消滅了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隋朝代北周后,又南下消滅了陳,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三個朝代的權力更替,實際上是在關隴集團內部進行的,說得更具體一點,是在同一個婚姻圈內,一堆親戚之間進行的。最終的勝出者,都僅僅是因為得到了關隴集團的集體擁護。哪怕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淵,也要處心積慮回到長安,爭取關隴集團的支持,才能順利建立李唐王朝。
正因如此,長安是隋唐兩朝的基本盤,兩朝的開國皇帝都毫不猶豫地以長安為都城,絕無其他打算。同時,無論楊堅還是李淵,都對代表山東士族勢力的洛陽進行無情的打壓。目的也是為了維護關隴集團的純粹性和基本利益,防止洛陽崛起成為對抗長安的根據地。
然而,到了這兩個王朝的第二代接班人,想法就有些不同於他們的父輩了。他們的父輩既然是依靠關隴集團的背景立國,實際上落實到皇帝本人的權力是相對有限的,身為第二代接班人,楊廣和李世民都是經過兄弟奪權上位的,他們顯然不滿足於父輩受到的權力制衡,希望進一步強化皇權。
在野心的支配下,隋煬帝楊廣開始了重新營建洛陽城的宏大工程。
登基的第二年,公元605年,楊廣親自登上北邙山,南望伊闕,選擇了西對龍門的一塊地兒,重建東都洛陽。他任命天才建築師宇文愷負責洛陽城的規劃營建,工程十分浩大,每月役使的工人達200萬人。這次洛陽城的重建堪稱鬼斧神工:
一方面適應地形,打破南北軸線完全對稱的城市營建法則,將皇城和宮城建在城市的西北角,但整個城市的規劃仍然是棋盤形格局,力求方正整齊;
另一方面整個城市跨河流兩岸建設,洛河穿城而過,由西向東將市區分成南北兩半,城中用四座橋梁連接,此外還引伊水、瀍水入城,開鑿漕渠,使得洛陽城的水運系統極其發達。
楊廣的另一項宏大工程,是以百萬民力鑿通長達2000多公裡的南北大運河,形成一個龐大的內河航運系統。而這個系統的中心,正是洛陽。江南、山東、河北的糧食物資,通過水運,經黃河直接進入洛陽。到洛陽後,經廣通渠等繼續西運,再轉入長安。成為水運樞紐後,洛陽的商業急劇發展,城市人口迅速飆升到百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