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則天的神都洛陽如今淪落成3線城市?這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2020-12-11 騰訊網

現在你問一個人,死後想去哪?象徵最高榮譽的回答,應該是八寶山。

若是在唐代,答案卻一定是洛陽邙山。

邙山又稱北邙山、芒山、太平山等,位於洛陽境內北面、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雖然海拔只有300米左右,但山勢雄偉,東西橫亙數百裡。古人認為,立墓於此,可「枕山蹬河」,風水絕佳,因此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墓葬地。

邙山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

據統計,邙山的陵墓群涵蓋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共6個朝代的24座帝王陵墓,還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大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史上的名人,也歸葬於此。其他王侯將相、富商巨賈,那就數不勝數了。

古人的夢想不是死後上天堂,而是死後葬邙山,以至於「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成為一句流行語。他們覺得,葬在邙山,這才叫「死得其所」。

毫不誇張地說,邙山堪稱世界上最密集的墓葬地,被形象地形容為「邙山無臥牛之地」。

唐朝詩人王建有一首詩,描述當時人想葬在邙山有多麼困難: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王建《北邙行》(節錄)

這山頭風水實在太好了,墓滿為患,哪怕你家有黃金萬貫,也買不到山上一小塊墓地啊。

邙山密集的古代權貴墓葬群,大大激發了盜墓者的創造力。聞名於世的盜墓工具「洛陽鏟」,於是在洛陽被發明,並以洛陽命名。

而邙山崛起為古代最受歡迎墓葬地,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面朝的是洛陽城——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古都。正如唐朝詩人沈佺期所說: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沈佺期《邙山》

01. 隋唐以前的洛陽興衰

邙山的好風水,是洛陽賦予的。

別看如今的洛陽市平平無奇,放在全國就是一個經濟總量排在40多名的普通三線城市;但是,若在宋代以前,洛陽的地位幾乎無可匹敵,哪怕在中國歷史第一城西安面前,也毫無愧色。

洛陽是獨一無二的。

就連「中國」這個名稱,最早所指的地方,也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這裡不僅是漢民族形成和興盛的地方,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定型和發展的中心地區。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就認定洛邑是「天下之中」。周公認為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央,有利於打造一個「四方輻湊」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便於四方諸侯貢賦,又利於鎮撫全國。

這一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來,很多皇帝想把首都定在洛陽,一個關鍵的形而上考慮,正是想依託「天下之中」的區位來確立政權的合法性。

關於洛陽,有「九朝古都」之說,也有「十二朝古都」之說,看具體怎麼算吧。但即便按照最嚴格的標準來算,洛陽作為正式都城的歷史也有900年左右(不含陪都),這個時間跨度僅次於西安。

在中華帝國的前半期,洛陽是與西安雙星並峙的大都會。但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洛陽的發跡更早。

《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洛陽所處的河洛地區,因此被稱為「九州腹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是位於黃河中下遊南岸的一塊河谷盆地,三面環山,西有崤山、中條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東有淇山、嵩山;北面就是黃河,黃河南岸的邙山則成為一座天然的屏障,使洛陽免於黃河水患的侵擾。

有山還有水。洛陽水系發達,北面黃河,而洛河、伊河、澗河、瀍河等匯流於此,滋養著這片風水寶地,史稱「五水繞洛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河洛地區代表著農耕文明的最高經濟水平。

秦朝定都鹹陽,沒有選擇東周故城洛邑,這可以理解,畢竟人家就是在關中一帶發家的。而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獲勝後,建立漢朝,都城毫無意外地選擇了洛陽。但是,僅僅幾個月後,一個叫婁敬的小人物勸說劉邦遷都關中。

勸說的理由是,東周時期的天子雖處天下之中,但天下諸侯都把他當成了擺設,「非其(周天子)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就是說,從地勢的險要程度來看,洛陽作為都城,並不如長安好。

劉邦覺得有道理,就遷都到長安去了,反正他在關中也很有群眾基礎。雖然他當年是在東南起兵反秦,但成就大業卻是在關中。

到了劉秀建立東漢,他起家的政治支柱是以南陽、潁川等地為主的山東(崤山以東)豪族地主,這些人在山東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係,他們並不想離開自己的根基到關中去。於是,劉秀定都洛陽,便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

而這一決定,讓洛陽在帝制時代首次正式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拉開了後續多個朝代定都於此的序幕。

為了彌補洛陽與長安的形勢差距,東漢時期,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八大關口,合稱「八關都邑」。這樣,洛陽四塞環衛,雄關林立,成為名副其實的形勢險固之地。

但是,作為都城,沾染一個王朝興盛的榮光,也必然要承受一個王朝衰敗的重壓。除非是以禪讓之名實現權力的轉移和交接,否則,訴諸戰爭的朝代更替,肯定會伴隨都城的破壞與毀滅。東漢末的董卓之亂、西晉末的永嘉之亂,都是刻寫在洛陽歷史上的重大傷痕。

直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從平城遷都洛陽,才在西晉洛陽城故址上重建了這座城市。很快,這座舊址新城就匯集了30萬人口,佛寺達到1000多所,繁盛一時。

僅僅40餘年後,北魏兩大權臣家族,一個立足長安,一個東遷鄴城,後來演化成西魏和東魏。東西相爭,洛陽地處兩者中間,成為爭戰之地,難逃被毀的命運。正所謂,洛陽「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

公元547年,在北魏分裂為東、西魏13年後,一個名叫楊衒之的人奉命回到故都——前北魏洛陽城。眼前的一切,讓他十分悲痛。他看到這座當時規模最宏偉的都城,「城郭崩壞,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繁華的背面是荒涼,這是任何一座都城都難以逃脫的興衰宿命,洛陽更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為了對抗佔據山東富庶地區的高歡家族,立足長安的宇文泰家族發展出一套「關中本位政策」,這套政策及其影響下形成的關隴軍功集團,此後影響了中國歷史300多年,並深度介入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座超級都城的命運。

02. 關隴集團及其叛逆者

作為對抗關中本位政策的基地,洛陽在隋唐時期一度達到繁盛的頂點。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沿著兩條路徑發展,最終以西魏—北周—隋朝作為歷史的出口,重新統一併主導了中國的走向。楊堅建立的隋朝,實際上繼承的是宇文泰家族的衣缽,包括接下來李淵建立的唐朝,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影響多麼深遠。

關中本位政策是史學大家陳寅恪最早提出來的一個說法,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關隴集團」。具體指的是西魏權臣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他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匪獨物質上應處同一利害之環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淵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薰習,始能內安反側,外御強鄰」。

也就是說,鮮卑貴族把關中的漢族豪強納入府兵系統形成統一的軍功貴族,這樣,關中勳貴便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和信仰,能夠團結起來共同戰鬥。歷史表明,關中本位政策使西魏變弱為強,到北周后,消滅了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隋朝代北周后,又南下消滅了陳,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三個朝代的權力更替,實際上是在關隴集團內部進行的,說得更具體一點,是在同一個婚姻圈內,一堆親戚之間進行的。最終的勝出者,都僅僅是因為得到了關隴集團的集體擁護。哪怕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淵,也要處心積慮回到長安,爭取關隴集團的支持,才能順利建立李唐王朝。

正因如此,長安是隋唐兩朝的基本盤,兩朝的開國皇帝都毫不猶豫地以長安為都城,絕無其他打算。同時,無論楊堅還是李淵,都對代表山東士族勢力的洛陽進行無情的打壓。目的也是為了維護關隴集團的純粹性和基本利益,防止洛陽崛起成為對抗長安的根據地。

然而,到了這兩個王朝的第二代接班人,想法就有些不同於他們的父輩了。他們的父輩既然是依靠關隴集團的背景立國,實際上落實到皇帝本人的權力是相對有限的,身為第二代接班人,楊廣和李世民都是經過兄弟奪權上位的,他們顯然不滿足於父輩受到的權力制衡,希望進一步強化皇權。

在野心的支配下,隋煬帝楊廣開始了重新營建洛陽城的宏大工程。

登基的第二年,公元605年,楊廣親自登上北邙山,南望伊闕,選擇了西對龍門的一塊地兒,重建東都洛陽。他任命天才建築師宇文愷負責洛陽城的規劃營建,工程十分浩大,每月役使的工人達200萬人。這次洛陽城的重建堪稱鬼斧神工:

一方面適應地形,打破南北軸線完全對稱的城市營建法則,將皇城和宮城建在城市的西北角,但整個城市的規劃仍然是棋盤形格局,力求方正整齊;

另一方面整個城市跨河流兩岸建設,洛河穿城而過,由西向東將市區分成南北兩半,城中用四座橋梁連接,此外還引伊水、瀍水入城,開鑿漕渠,使得洛陽城的水運系統極其發達。

楊廣的另一項宏大工程,是以百萬民力鑿通長達2000多公裡的南北大運河,形成一個龐大的內河航運系統。而這個系統的中心,正是洛陽。江南、山東、河北的糧食物資,通過水運,經黃河直接進入洛陽。到洛陽後,經廣通渠等繼續西運,再轉入長安。成為水運樞紐後,洛陽的商業急劇發展,城市人口迅速飆升到百萬以上。

相關焦點

  • 神都洛陽,繁華散盡,古韻猶存,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說到洛陽,我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等一個個與歷史文化相關的稱號。於我而言,洛陽更像是存在於歷史書裡的城市,古今盛衰,無數的朝代更迭大戲在此上演。可時過境遷,千年帝都曾經的輝煌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是那廢棄的古城和塵封的歷史。
  • 神都遇女皇 城郭露崢嶸(武則天與洛陽城市建設)
    定鼎門 (攝於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從公元684年被武則天改為神都的那天起,洛陽註定要在一代女皇的手中走向城市建設的又一次輝煌。  4000年城建史,1500年建都史,「十三朝古都」城建上的輝煌,很大一部分來自它身為「隋唐洛陽城」的300年,而武則天執政的20餘年,無疑是「輝煌中的輝煌」。  楊廣看上洛陽地  武則天與洛陽城市建設的故事,咱們先從隋煬帝說起。
  • 洛陽為什麼被稱為神都洛陽?有哪些講究?
    「神都」洛陽也只是在歷史上出現過,現在行政劃分上可沒有這種說法了。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說起神都想起的第一個城市肯定是洛陽。劃重點--表態:我在洛陽我驕傲。1.肯定是因為唐朝武則天的關係。公元690年,武則天建立武周王朝,定都洛陽。
  • 神都洛陽,繁華散盡,古韻猶存,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說到洛陽,我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等一個個與歷史文化相關的稱號。於我而言,洛陽更像是存在於歷史書裡的城市,古今盛衰,無數的朝代更迭大戲在此上演。可時過境遷,千年帝都曾經的輝煌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是那廢棄的古城和塵封的歷史。
  • 中國唯一的「神都」,曾是世界級繁華城市,如今只是座三線城市
    自從帝都和魔都的稱謂眾人皆知後,人們又熱衷於給其它城市起一個帶「都」的別稱,似乎這樣子能夠使城市的特色更鮮明一些。其實早在古代,古人就流行在城市後面加個「都「字。比如,在唐代,洛陽作為唐、武周帝國的首都,被稱為「神州大地之都」,簡稱就是神都。此後的千百年裡,神都洛陽這個叫法世代流傳;直至今天,我國也只有一座神都,那就是洛陽。
  • 走進被武則天稱為「神都」洛陽,一覽「千古帝都」的風採
    中國的古都不少,可有這麼一座古都,自東晉起,得名「神京」,自唐朝起,得名「神都」,你知道這究竟是指哪一座古都嗎?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被統治者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只有洛陽。洛陽「神都」之名的由來在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洛陽這座城市,是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其名。
  • 中國唯一的神都,如今淪為三線城市
    於是,劉秀定都洛陽,便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而這一決定,讓洛陽在帝制時代首次正式成為一個王朝的都城,拉開了後續多個朝代定都於此的序幕。為了彌補洛陽與長安的形勢差距,東漢時期,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八大關口,合稱「八關都邑」。這樣,洛陽四塞環衛,雄關林立,成為名副其實的形勢險固之地。
  • 我國唯一的「神都」!曾是世界級繁華都市,今卻淪為一座三線城市
    想呼吸著每座城市的空氣,想感受著每座城市的人兒,想看著每座城市的風景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古文明國家。經歷過很多的朝代。每個朝代所在的首都都不一樣。但能稱之為「神都」的似乎只有一座城市。這座城市曾是唐,武周帝國的首都,人稱「神州大地之都」簡稱為「神都」。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都已經猜到這座城市是誰了吧。沒錯這座城市就是洛陽。
  • 走進「神都」洛陽,一覽「千古帝都」的風採
    中國的古都不少,可有這麼一座古都,自東晉起,得名「神京」,自唐朝起,得名「神都」,你知道這究竟是指哪一座古都嗎?洛陽「神都」之名的由來在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洛陽這座城市,是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其名。
  • 武則天的神都,洛陽明堂和天堂有多美?
    攝影:月亮石相機 :Canon EOS60D文字:明堂景區一部浩瀚隋唐史,訴盡千年不解緣」,1300年前,一代女皇武則天改洛陽為神都。在這裡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兩個木質建築——天堂和明堂。這裡是神都洛陽最輝煌的見證。
  • 當年的神都洛陽,擁有深厚底蘊,為什麼現在的地位卻不如西安?
    但是古時候的西安在洛陽的競爭下並沒有這麼高的地位,那麼當年的神都洛陽,擁有深厚底蘊,為什麼現在的地位卻不如西安?現在提起洛陽,可能大家只能想到牡丹和白馬寺了吧,它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影響力和地位都在下降,導致很多人忘記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
  • 都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成了網紅,神都洛陽卻無人問津
    要說今年春節哪個城市最熱鬧,新晉網紅城市西安應該能排名前列,古蹟遍布、文化底蘊深厚的西安今年為遊客奉上的「西安年 · 最中國」活動在這個春節賺足了眼球,千年古都都快被擠爆了。而另一個十三朝古都洛陽好像有點落寞,基本上無人問津了,老張在春節前途經洛陽,還特意尋找洛陽的古蹟,問了一下本地人,找到了市內的洛陽古城遺蹟,不過現存的代表洛陽古城的就只有洛邑古城內的這座文峰塔了,古城牆只有很小的一段遺蹟,這一點和西安是沒法比的,也難怪洛陽人氣不高,洛陽旅遊就只有洛陽牡丹和龍門石窟、白馬寺了。
  • 神都洛陽到底有多「神」?
    洛邑古城(攝影孤城)▼02獨一無二的「神都」公元684年,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向稱帝邁出了關鍵一步。在這方面武則天可謂用心良苦,稱帝前,她先是給自己造了一個專屬的漢字——「曌」(音zhào,意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並以此為名;後又找人在全國各地搞出很多祥瑞,話裡話外都是要有女皇帝降世;最大的動作是在神都洛陽營建天堂和明堂,並向老百姓免費開放。
  • 洛陽:洛京傳奇與神都歸來時
    來源:網絡洛陽,從解放之初一座民生凋敝的小城,成為如今的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從當年的全國政治、經濟中心,成為當今全國新晉網紅城市;從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到「洛陽造」徵服世界之門……以上種種,無一不書寫著洛京傳奇。鉛華蛻盡,驚鴻一瞥!古都不古,神都歸來!
  • 王一博化身大唐「美食博主」:武則天時代的洛陽美食什麼樣?
    @該音頻系AI製作 近日,電視劇《風起洛陽》開播,一個武則天時期的大唐盛世在熒幕中徐徐展開,而萬千繁華盡在古都洛陽。歷史上,那時的洛陽也正輝煌。唐高宗死後,中宗即位,後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同年九月,武則天改東都(今洛陽)為神都。六年後,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作為政治中心的神都,是當時全國水路交通的中心,與長安之盛遙相呼應。
  • 「神都」長安還是「神都」洛陽?有碑文為證,「神都」不是唯一的
    說到神都,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唐睿宗文明元年臨朝稱制的武則天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後又在洛陽加尊號"聖母神皇";直到公元690年改唐為周,以神都洛陽為首都。「神都」之名從這時起開始廣為流傳。
  • 女皇武則天是洛陽人
    公元690年,在武則天舉行登基盛典的前夕六萬人上表請女皇登基,九月九日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在洛陽應天門登基稱帝,布施大赦天下,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圓了兒時的夢想。武則天稱帝後,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截至目前,在全世界所有做過都城的城市中,唯一被稱為「神都」只有洛陽這座古都。
  • 洛陽為何能夠被成為神都?因為它是中國的起源地
    人們說到神都一詞,最先聯想到的肯定就是洛陽。洛陽,可能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常,不過也就是一個三線城市而已,經濟總量在全國也只能排在40開外,似乎也不是多麼的出彩。但若是在古代,洛陽便是當之無愧的神都,歷史地位無可匹敵。我們稱自己為中國人,為什麼叫做中國呢?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的國家,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稱作中國。而中國的這個概念,最早指的就是洛陽以及洛陽周邊地區。
  • 洛陽為何能夠被稱為神都?因為它是中國的起源地
    人們說到神都一詞,最先聯想到的肯定就是洛陽。洛陽,可能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常,不過也就是一個三線城市而已,經濟總量在全國也只能排在40開外,似乎也不是多麼的出彩。但若是在古代,洛陽便是當之無愧的神都,歷史地位無可匹敵。
  • 神都洛陽到底有多「神」?
    洛邑古城(攝影孤城)▼02獨一無二的「神都」公元684年,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向稱帝邁出了關鍵一步。在這方面武則天可謂用心良苦,稱帝前,她先是給自己造了一個專屬的漢字——「曌」(音zhào,意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並以此為名;後又找人在全國各地搞出很多祥瑞,話裡話外都是要有女皇帝降世;最大的動作是在神都洛陽營建天堂和明堂,並向老百姓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