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板古鎮坐落於四川沐川縣縣城以東42公裡,離岷江河約5公裡。地處宜、沐、犍三縣交界的地方。原文昌碑處(箭板鎮福田村1組)是三縣的交匯點,稱「一腳踏三縣」。
古鎮依山傍水,一字形沿岸而建,臨河的一面全部採用吊腳樓式構築,獨具風格,從空中俯瞰,如一條蛟龍。
如許一個看起來很古樸的古鎮,卻藏著三大未解之謎,給這個古鎮添加了一絲奧秘氣息。
未解之謎三
箭板古鎮興起於何時,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居住在鎮上的人也不清楚自己的祖上來源。
據傳箭板古鎮應始於唐宋期間或更早年代,經過漫長的發展,到明清時形成有兩三百戶人家、上千人口的繁華小鎮。
未解之謎二
奧秘的三宮十一廟,處處是迷。
宮,是封建社會期間,天子或玄門專用構築物,箭板沒有汗青,卻有「禹王宮」、「萬壽宮」、「玉皇宮」三宮(據當地老人講,三宮地下用地道相連),其中「萬壽宮」的每一塊青磚上都「萬壽宮」三字。
三個宮中供的是明朝官服裝飾的「菩薩」,而不是天子或玄門角色。
三宮的規模宏大,以剛解放時箭板鎮的財力估量,箭板鎮100年的總產值,還不敷扶植用度,即使以本日的沐川縣一年的財務總收入,也很難滿意扶植用度。
箭板僅僅是箭板河「盲腸」起點的一個偏遠的貧苦小鎮,又不是名川大山,構築如斯多的宮、廟,究竟是為何?(解放初,箭板約有46戶150多口)。
未解之謎一
奧秘的雙龍火牆。萬壽宮真正的奧秘還不僅僅是每一塊青磚上都有萬壽宮三個字,而是萬壽宮東牆的「包間」。
「包間」房屋門楣上有「璇璣」二字,字體並非「館閣體」,而是「江湖體」,寫字之人力道強硬,力度排山,絕非一般文人可為。
更為奇怪的是這間「包間」的兩道防火牆是做的雙龍形狀,這恐怕是全國僅有。
在封建社會期間,非皇家干係,造龍如許的構築應用,是要殺頭的,箭板鎮並無任何皇家干係的傳說。
以是,這座千年古鎮豈非真的和某位天子有著不可言說的干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