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整潔平坦的鄉村公路延伸到大山深處農家門口,白牆紅瓦的新民居星羅棋布點綴在山間;道路兩邊的數千畝果樹整齊排列,有的已經萌發出嫩綠新芽;村民們冒著初冬的寒風正在勞作,田坎邊停放著五顏六色的摩託車、電瓶車。
「小坡村變了,變得我都快認不出了。」這是近年來多次前去採訪的記者郭然的感受。
「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小坡村繼續發展?小坡村人應該做些什麼?這是許多小坡村人在思考的問題。
依託引進的龍頭企業求發展,盤活資源提升造血功能,村民積極發展養殖業……如今的小坡村村民,正在經歷著從「要我富」到「我要富」轉變。
▲煥然一新的小坡村
面貌之變
荒涼山村舊貌變新顏
國家一類貧困村,貴陽市特別困難村,這是過去小坡村的標籤。
「雨天出門兩腳泥,晴天出門一身灰」,「餵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莊稼收成好不好,全靠望天水來不來」……這曾經是小坡村人生存環境的寫照。
近年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浪潮讓小坡村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這個偏遠小山村舊貌變新顏。
通鄉通村通組主幹道提級改造,機耕道覆蓋全村,汙水處理、排洪溝、提灌站和噴灌等基礎設施配套項目不斷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民族文化長廊建起來,村寨路燈亮起來,垃圾清運箱、公廁進村組……
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小坡村的產業結構調整走上了「快車道」。「貴苗夫」、「融鑫源」、「新希望」、「清鎮產投」等龍頭企業紛紛入駐,幾年間,3000餘畝果樹基地已經建成,主要種植黃桃、石榴、枇杷、獼猴桃、青脆李等10餘種精品水果;貴州融鑫源農業公司種雞廠投產,建成後預計年孵化優質土雞、綠殼蛋雞雞苗1000餘萬羽,年產有機肥約1500噸;2019年完成元寶楓種植480餘畝。
積極打造「印象苗鄉——快樂農業園」,規劃建設有機果蔬種植、特色養殖、百花百果觀光體驗園、有機肥加工等種、養、加一體的有機循環農業觀光示範園,打好「兩紅」文化牌(紅色文化、紅線苗文化),將小坡打造成為農旅文一體的富美鄉村的藍圖正在從規劃向現實轉變。
產業的興旺,讓小坡村人勤勞致富的步伐明顯加快。據清鎮王莊貴苗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義兵介紹,截至目前,該企業已向村民發放保底分紅金646.8萬元,戶均1.39萬元;勞務收入按實際出工計算,目前已累計發放勞務工資近600多萬元,戶均6000餘元。作為目前村裡引進的骨幹企業,企業每年在當地的用工量在500人左右。
據統計,小坡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從2015年底的79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7000元,全村37戶14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實現脫貧。
▲入駐小坡村的貴州融鑫源農業公司養殖場內,雞苗健康成長
發展之變
盤活資源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小坡村發展起來了,但是我們還要發展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這是小坡村人的一個發展願望。
在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小坡村村支兩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駐村工作隊通過調查研究,按照「三變」改革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路,開始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嘗試,提出了盤活村裡的優質水資源、建礦泉水廠的計劃,項目得到了貴陽市、清鎮市、王莊鄉三級黨委政府和相關單位的支持。
然而,建廠之初,資金存在一定缺口。「我們不能『等、靠、要』,一定想辦法克服困難加快發展。」村支兩委反覆討論後統一了思想,通過召開動員會、挨家挨戶做工作等形式,終於籌集到195萬元的村民入股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這些錢在我們手裡,今年可以買豬殺來吃,明年就沒得了。要是拿來發展集體經濟,以後可能每年都可以買豬殺來吃,我們支持。」村民們的理解,讓村支兩委提振了信心。
然而,項目資金有了,卻沒有多餘的預算請工人建水廠。「建廠,這不是我的強項嗎?」村民古平貴在外做工程,走南闖北的他聽說家鄉發展有需要,毅然放棄了在外每月6000多元的工資回村支援,一同回來的還有10多個外出務工的鄉親。
「首先講好哈,現在沒有工錢發哦。」項目負責人、時任小坡村村主任的楊傳軍告訴古平貴等人。「只管幹,我們不怕,日子要往後看。」古平貴等人回復得也很爽快。
從2017年8月18日開工,1700多平方米的廠房拔地而起,貴州鄉愁水業有限公司於2018年12月1日開始投產。
「在那段創業的日子裡,在整整一年多都沒發工錢的情況下,大家中午飯都是帶到工地上吃,那年春節初四大家就上工了。看到大家這麼拼命,我感到小坡村有希望了。」楊傳軍深有感觸地說。
經過2019年一年的運營,礦泉水銷量達50多萬桶,產值140萬元。全村共分紅11.9萬元,按照「人人參與、戶戶分紅」的原則,全村每戶可分紅1000多元,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多元。
「我經常跑到貴陽市區、黔南那邊去拓展業務,早出晚歸,看著企業一點一點好起來,我覺得當初的付出是值得的。」古平貴說。
今年11月,村合作社又引進企業發展特色養殖業項目,修建了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有9棟養殖大棚,建設面積約7980平方米,並配套庫房,建設面積277.31平方米,採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方式與新希望公司合作養殖生豬,解決周圍困難群眾11人的就業問題,人均月工資3000元。養殖場現有2900頭豬全部投產,每年投產兩批次預計年產值可達200萬元,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2萬元。
觀念之變
從「要我富」到「我要富」
有一件事,讓清鎮王莊貴苗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義兵記憶深刻。企業在村裡建基地需要流轉3000畝土地,村裡只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土地協調任務。「這樣的高效率,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這讓我們看到了小坡人求發展的決心,也堅定了我們在這裡投資的信心。」葉義兵說。
「陳支書,最近我家想擴大養殖規模,請問能擴大豬圈不?」一天下午,村民侯向飛來到小坡村居委會,找到了貴陽市稅務局派駐小坡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俊雷,準備擴大規模,養100多頭豬。
「這個問題要看具體情況,現在的政策是不能隨意侵佔耕地,只要合乎規定,我們一定大力支持。」陳俊雷回答說。
原來,侯向飛家人多地少,全靠父親一人打零工補貼家用,曾經是建檔立卡戶。村裡產業發展起來後,她與丈夫就在家門口務工。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幹部的幫助下,貸款幾萬塊錢修起了豬圈,養起了10頭豬和牛,獲得了補貼,一年下來收入可達到近6萬元。
現在,侯向飛經常參加鄉裡組織的各類培訓,眼界拓寬了,技能增長了,準備在2021年將養殖規模擴大。談起今後的發展,侯向飛眼裡透露出一種渴望。
向村幹部反映要求擴大養殖規模的,侯向飛不是第一個。
今年37歲的村民樊興菊在小坡村是頗有名氣的養殖大戶,最近也在忙著修整養殖場,在現有基地上合理規劃增加圈舍,依然不滿足現在800頭豬的養殖規模。
「哪裡擔心銷路哦,我跟一公司合作,我只負責養,他們負責豬苗、技術和銷路等,只要養出來都是進到兜裡的錢。」樊興菊表示,現在家鄉路變寬了,水電不愁,環境這麼好,搞種養殖還是很有奔頭的,「現在一年家裡毛收入40多萬元呢。」
據陳俊雷介紹,如今,小坡村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小坡村的懶漢、閒人逐漸少了,找項目求發展的人逐漸多了;麻將聲、吵架聲逐漸少了,歌舞聲、讀書聲逐漸多了。為此,小坡村先後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省級民族特色村寨」、「全省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示範點」等榮譽稱號。
「一個充滿希望的小坡村正在奮力前行。」陳俊雷說。
■ 短評
農村發展產業是「根」
祝衛
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幾千畝土地上打造出的脫貧產業帶,不僅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改變了貧窮的狀況,更鼓舞著村民們努力實現從「要我富」到「我要富」。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始終繞不開一個關鍵詞:產業。沒有實實在在的產業,村民難以增收致富;沒有實實在在的產業,農村很可能淪為「空殼」,鄉村振興很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大力發展產業,既是脫貧攻堅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從這一角度思考,小坡村給我們諸多啟示。
產業選擇要準。實施產業扶貧,既要根據供需關係,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導向作用,也要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因勢利導,量體裁衣,找準突破口。小坡村利用地下暗河優質水資源發展礦泉水產業,籌集資金入股建水廠,就是「造血式」扶貧的好例子。
產業發展要實。路子選對了,還要看怎麼走;產業選準了,還要看怎麼幹。從創下了最快動員百姓流轉土地的紀錄,到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村辦企業+農戶+產業」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使產業發展的「機器」有效地運轉起來。發展產業,就當如此:既要有一股豪情,更需要踏踏實實地幹,需要用正確方法去幹,需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興旺,發展才有動力,增收才有保障,鄉村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我們仍然要抓好產業發展這個根本、鑄牢這個基點。
文字: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周治友 陳文新 庭靜
圖片: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郭然
【來源:貴陽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