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以鼓樓家族中最年長的增衝鼓樓聞名,鼓樓22層寶頂,不用一釘一鉚為全木結構,考古和建築研究價值頗高。
景點信息
地址: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鄉增衝村
景點相關資料
一、增衝鼓樓概況
從江增衝鼓樓位於黔東南州從江縣城西北82公裡的增衝鄉增衝寨,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由於交通不太方便,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增衝鼓樓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鼓樓為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共十三層,八角攢尖頂,高2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上面2層為八簷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鬥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最高頂閣中,放有一個長3米,直徑50釐米的牛皮大鼓,為寨上召集寨中群眾議事和報警之用的指揮鼓。鼓樓內有樓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層。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頂峰為陶瓷寶珠頂尖,直指雲霄。鼓樓內保存有數塊「款約碑文」,最早的一塊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鐫刻的,此外,還有各個時期書寫的木碑楹聯和詩詞歌賦等。
鼓樓底層分立四根金柱,每根直徑0.8米,高15米,八根簷柱,簷柱外繞以木欄杆。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樓內各層均無樓板,空至寶頂。第11層上面,另有兩層八簷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鬥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各層簷角下畫有龍、鳳、魚、蟹、蝦等動物圖案,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闢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書「萬裡和風」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衝霄漢;風雲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傑地靈山青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擊金鼓;萬壽鳳閣集民歌舞慶玉樓」。
鼓樓從底層到二層沒有固定的板梯,但樓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層以上均設有固定的板梯。為了使燒火的柴煙易於擴散,二、三、四層只在金柱外裝有樓板,金柱內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間及各層的外圍都放置有木欄杆。五層的樓頂懸掛一個木鼓,由寨老執掌。四、五層有很長的出簷,簷口下還裝有如意鬥拱,既能承重,又是裝飾品。
鼓樓內的大廳是空的,中有火塘,火塘四周設有寬大的長凳或靠背長椅。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閒的公共場所。每逢節慶,全寨群眾來到鼓樓對大歌、「踩歌堂」(一種集體舞蹈)等,到處是歡歌笑語,熱鬧非常。
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民俗建築物,凡侗族居住地區,村村寨寨都建有鼓樓,較大的侗寨,一個寨中可以見到數座鼓樓。侗寨鼓樓的多少,根據這個寨子的族姓而定,一般是一個家族要建一座鼓樓。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侗族聚居地的明顯特徵。它既是侗家集會議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們拜祭、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它還是寨老處理糾紛、明斷是非的公堂。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它又成了擊鼓聚眾的指揮所。此外,它還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鼓樓,它已經成為侗家村寨的重要標誌。從江增衝鼓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增衝鼓樓特色
增衝村位於有鼓樓群之稱的黔、湘、桂3省交界的九洞地區,增衝鼓樓以它的古老和壯觀而雄踞冠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該地區的 20多個村寨中,幾乎寨寨都有鼓樓,它們巍然聳立在侗寨中央,極似一株大杉樹,下大上小,下部為方形亭式,上部飛閣重簷,層層而上,如樹幹伸逸出層層枝葉。最為古老的增衝鼓樓,層疊高升,八角飛翹,紅楹耀眼,屹立於寨中,氣勢恢宏,與寨旁的3座風雨橋爭相媲美。鼓樓、花橋、村莊、田園連成一個整體,相照輝映,如花似錦,別有洞天。
增衝鼓樓是從江縣境內修建最早的鼓樓,一向被人們稱為侗族建築的藝術明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侗族文化最傑出的代表。增衝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杉木榫接,精密吻合,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歷經300餘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三、鼓樓三大作用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侗鄉鼓樓美,不僅美在它那「秉亭子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的造型,更美在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傳播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團結和興旺的象徵。據增衝村的寨老們介紹,鼓樓有三大作用:
1、聚眾議事
鼓樓頂層懸掛有一牛皮長鼓,遇有大事要事或急事時,寨老或「管腳」(負責管理鼓樓的人)便登樓擊鼓,全寨老少聞聲前來議事。侗寨稱議事制定鄉規』民約為「起款」,所謂「鄉有條,侗有理」,就是指大小款的款規。「款規」制定之後,通常要立石刻碑,保存於鼓樓中。在增衝鼓樓內,至今還保存兩塊"款規碑」,分別是康熙和光緒年間刻立的。據史志記載:「六十年前,增衝村曾一度走向衰敗,出現一批不務正業、抽大煙的懶漢。村裡人對此深感憂慮,在寨老石永珍的主持下,全村人聚集在鼓樓制訂振興村寨的『款規』。在宣布民約誕生的那天,還殺了一頭大肥豬,表示以後要是誰違犯了其中某一條款規,就罰他一頭大肥豬。石永珍老人為了使『款規』得以實施,不惜代價以身試『法』。一天清晨,他偷偷地把自家一頭大肥豬趕到離村不遠的稻田偷吃別人的莊稼,被人發現後把豬捉住,當晚他叫『管腳』上鼓樓擊鼓召集村民處理此事,最後殺了他家這頭大肥豬,每家都分得了串串肉。在這位寨老的模範帶動下,從此以後,全村人自覺遵守鄉規民約,他去世後至今人們還懷念著他。」
2、開展各種文娛活動
平時,寨裡人常圍坐在鼓樓裡唱侗族大歌、吹蘆笙、擺故事;逢年過節,人們身著盛裝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演侗戲。侗家人有句至理名言:「飯養身,歌養心」,心靠歌來養育和調理,侗家人的心靈靠歌來塑造,可見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靈魂,他們把唱歌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當夜幕降臨,侗家姑娘、小夥三三。兩兩相邀到鼓樓,一邊彈琵琶,一邊唱著優美的情歌,以歌為媒,用歌傳情。
3、迎賓送客
侗家人純樸厚道、熱情好客。當客人來到時,主人們先在鼓樓裡集合迎候,並在鼓樓前擺上攔路酒,敬唱攔路歌,之後把客人帶進鼓樓,再由各家各戶領回家裡。客人離寨時,姑娘們在鼓樓把自己編繡的鞋墊和花帶贈送給客人,小夥子吹蘆笙,燃放鐵炮,把客人送出鼓樓,目送客人遠去。
鼓樓在侗家人心目中是至高無尚的,它與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為了保護鼓樓,修建後的第2年,增衝村先輩們就將防火安全寫進村規民約,這種保護鼓樓的意識和作法,一直相傳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增衝村民愛護鼓樓就象珍惜自己的家產一樣。黨和政府對增衝鼓樓的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消防、文管部門還贈送給增衝村一套消防設備,並為村裡義務培訓了消防人員,在該村發展26名義務文物保護員:1978年、1982年、1994年,增衝鼓樓曾3次維修,鼓樓煥然一新,每年吸引大批南來北往的賓客,是該縣的名勝遊覽區之一。
景點圖片
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頂峰為陶瓷寶珠頂尖,直指雲霄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
增衝寨的侗族特色建築
增衝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杉木榫接,精密吻合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歷經300餘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增衝寨的田園風情
增衝鼓樓和郵票版的增衝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