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深閨人未識——從江增衝鼓樓

2020-12-02 大有的幸福時光


從江以鼓樓家族中最年長的增衝鼓樓聞名,鼓樓22層寶頂,不用一釘一鉚為全木結構,考古和建築研究價值頗高。

景點信息

地址: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鄉增衝村

景點相關資料

一、增衝鼓樓概況

從江增衝鼓樓位於黔東南州從江縣城西北82公裡的增衝鄉增衝寨,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由於交通不太方便,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增衝鼓樓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鼓樓為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共十三層,八角攢尖頂,高2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上面2層為八簷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鬥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最高頂閣中,放有一個長3米,直徑50釐米的牛皮大鼓,為寨上召集寨中群眾議事和報警之用的指揮鼓。鼓樓內有樓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層。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頂峰為陶瓷寶珠頂尖,直指雲霄。鼓樓內保存有數塊「款約碑文」,最早的一塊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鐫刻的,此外,還有各個時期書寫的木碑楹聯和詩詞歌賦等。

鼓樓底層分立四根金柱,每根直徑0.8米,高15米,八根簷柱,簷柱外繞以木欄杆。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樓內各層均無樓板,空至寶頂。第11層上面,另有兩層八簷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鬥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各層簷角下畫有龍、鳳、魚、蟹、蝦等動物圖案,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闢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書「萬裡和風」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衝霄漢;風雲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傑地靈山青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擊金鼓;萬壽鳳閣集民歌舞慶玉樓」。


鼓樓從底層到二層沒有固定的板梯,但樓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層以上均設有固定的板梯。為了使燒火的柴煙易於擴散,二、三、四層只在金柱外裝有樓板,金柱內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間及各層的外圍都放置有木欄杆。五層的樓頂懸掛一個木鼓,由寨老執掌。四、五層有很長的出簷,簷口下還裝有如意鬥拱,既能承重,又是裝飾品。

鼓樓內的大廳是空的,中有火塘,火塘四周設有寬大的長凳或靠背長椅。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閒的公共場所。每逢節慶,全寨群眾來到鼓樓對大歌、「踩歌堂」(一種集體舞蹈)等,到處是歡歌笑語,熱鬧非常。

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民俗建築物,凡侗族居住地區,村村寨寨都建有鼓樓,較大的侗寨,一個寨中可以見到數座鼓樓。侗寨鼓樓的多少,根據這個寨子的族姓而定,一般是一個家族要建一座鼓樓。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侗族聚居地的明顯特徵。它既是侗家集會議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們拜祭、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它還是寨老處理糾紛、明斷是非的公堂。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它又成了擊鼓聚眾的指揮所。此外,它還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鼓樓,它已經成為侗家村寨的重要標誌。從江增衝鼓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增衝鼓樓特色

增衝村位於有鼓樓群之稱的黔、湘、桂3省交界的九洞地區,增衝鼓樓以它的古老和壯觀而雄踞冠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該地區的 20多個村寨中,幾乎寨寨都有鼓樓,它們巍然聳立在侗寨中央,極似一株大杉樹,下大上小,下部為方形亭式,上部飛閣重簷,層層而上,如樹幹伸逸出層層枝葉。最為古老的增衝鼓樓,層疊高升,八角飛翹,紅楹耀眼,屹立於寨中,氣勢恢宏,與寨旁的3座風雨橋爭相媲美。鼓樓、花橋、村莊、田園連成一個整體,相照輝映,如花似錦,別有洞天。

增衝鼓樓是從江縣境內修建最早的鼓樓,一向被人們稱為侗族建築的藝術明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侗族文化最傑出的代表。增衝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杉木榫接,精密吻合,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歷經300餘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三、鼓樓三大作用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侗鄉鼓樓美,不僅美在它那「秉亭子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的造型,更美在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傳播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團結和興旺的象徵。據增衝村的寨老們介紹,鼓樓有三大作用:

1、聚眾議事

鼓樓頂層懸掛有一牛皮長鼓,遇有大事要事或急事時,寨老或「管腳」(負責管理鼓樓的人)便登樓擊鼓,全寨老少聞聲前來議事。侗寨稱議事制定鄉規』民約為「起款」,所謂「鄉有條,侗有理」,就是指大小款的款規。「款規」制定之後,通常要立石刻碑,保存於鼓樓中。在增衝鼓樓內,至今還保存兩塊"款規碑」,分別是康熙和光緒年間刻立的。據史志記載:「六十年前,增衝村曾一度走向衰敗,出現一批不務正業、抽大煙的懶漢。村裡人對此深感憂慮,在寨老石永珍的主持下,全村人聚集在鼓樓制訂振興村寨的『款規』。在宣布民約誕生的那天,還殺了一頭大肥豬,表示以後要是誰違犯了其中某一條款規,就罰他一頭大肥豬。石永珍老人為了使『款規』得以實施,不惜代價以身試『法』。一天清晨,他偷偷地把自家一頭大肥豬趕到離村不遠的稻田偷吃別人的莊稼,被人發現後把豬捉住,當晚他叫『管腳』上鼓樓擊鼓召集村民處理此事,最後殺了他家這頭大肥豬,每家都分得了串串肉。在這位寨老的模範帶動下,從此以後,全村人自覺遵守鄉規民約,他去世後至今人們還懷念著他。」

2、開展各種文娛活動

平時,寨裡人常圍坐在鼓樓裡唱侗族大歌、吹蘆笙、擺故事;逢年過節,人們身著盛裝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演侗戲。侗家人有句至理名言:「飯養身,歌養心」,心靠歌來養育和調理,侗家人的心靈靠歌來塑造,可見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靈魂,他們把唱歌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當夜幕降臨,侗家姑娘、小夥三三。兩兩相邀到鼓樓,一邊彈琵琶,一邊唱著優美的情歌,以歌為媒,用歌傳情。

3、迎賓送客

侗家人純樸厚道、熱情好客。當客人來到時,主人們先在鼓樓裡集合迎候,並在鼓樓前擺上攔路酒,敬唱攔路歌,之後把客人帶進鼓樓,再由各家各戶領回家裡。客人離寨時,姑娘們在鼓樓把自己編繡的鞋墊和花帶贈送給客人,小夥子吹蘆笙,燃放鐵炮,把客人送出鼓樓,目送客人遠去。

鼓樓在侗家人心目中是至高無尚的,它與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為了保護鼓樓,修建後的第2年,增衝村先輩們就將防火安全寫進村規民約,這種保護鼓樓的意識和作法,一直相傳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增衝村民愛護鼓樓就象珍惜自己的家產一樣。黨和政府對增衝鼓樓的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消防、文管部門還贈送給增衝村一套消防設備,並為村裡義務培訓了消防人員,在該村發展26名義務文物保護員:1978年、1982年、1994年,增衝鼓樓曾3次維修,鼓樓煥然一新,每年吸引大批南來北往的賓客,是該縣的名勝遊覽區之一。

景點圖片


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頂峰為陶瓷寶珠頂尖,直指雲霄


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


增衝寨的侗族特色建築


增衝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杉木榫接,精密吻合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歷經300餘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增衝寨的田園風情


增衝鼓樓和郵票版的增衝鼓樓



相關焦點

  • 運城絳縣:養在深閨人未識
    絳縣有8個鎮2個鄉,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不了解它的人很多,甚至有很多人不認識這個縣城的名字。絳縣是堯王故裡,晉之故都,周勃封地。歷史悠久,人口雖然不多,但是已經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相信絳縣雖然不在絳縣,可是精神永遠都在。
  • 吳冠中和張家界,情誼不只「養在深閨人未識」
    ——流雲吳冠中和張家界,情誼不只「養在深閨人未識」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何超國慶節前夕,張家界文化旅遊名人、現供職於張家界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的劉雲,揣著自己典藏的由著名畫家吳冠中題寫書名的《張家界》風光畫冊,向記者講述了他和吳冠中、張家界的故事。
  • 江南石窟在縉雲 養在深閨人未識
    照片中美麗的石窟,神奇的景觀,讓人嘆為觀止。原來這些石窟是上千年來當地人採石留下的遺蹟,不斷的人工開鑿與自然風雨雕琢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江南地區最大的石窟群。眾多專家觀看了縉雲石窟後都感嘆道:「這是江南地區乃至中國最大的石窟群,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真是江南石窟在縉雲、養在深閨人未識!」
  • 平江煙舟村:養在深閨人未識
    村莊被群山阻隔,交通封閉,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等人發動平江起義,8月1日,撤出平江縣城前往井岡山。在經過煙舟村休整時,住在一個易守難攻,背靠大山,撤退方便的朱家大屋。當時房主妻子胃疼難忍,彭德懷將自己的救命藥送給房主,解除了村民的痛苦,村民將其視為「靈芝」,當成珍寶,至今仍保持完好,彭德懷元帥曾經住宿過的木床也完好的保留在了朱家大屋。
  • 濟寧一大怪,大好的文旅資源,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濟寧一大怪,大好的文旅資源,卻養在深閨人未識 文/孫國華我是外省人,因工作原因經常來濟寧,特別是由於在濟寧剛落地的新項目的需要,未來的半年時間我會常駐濟寧。返程我打了一輛計程車,途中和司機朋友攀談了一會兒,他告訴我,他作為老濟寧人,基本上就沒看見東大寺開過門。回家後我再次出門辦事,又打了一輛車,詢問東大寺開放的事,司機朋友也說極少見到東大寺開過門。若真如兩位司機朋友所說,大好的文旅資源不對民眾開放,可就真真切切是濟寧一大怪了。實在搞不懂,大好的文旅資源為什麼要養在深閨人未識呢?
  • 老博物館|吳冠中和張家界,情誼不只「養在深閨人未識」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何超 報導1979年的深秋,國畫大師吳冠中偶遇張家界林場,在此長嘆「養在深閨人未識」。——吳老未曾想到的是,一篇散文會成為張家界旅遊面向世界的窗口。彼時,從小在書攤愛看小人書的劉雲,開始租起門店做起了書商的生意。當400多本《武陵源》風光畫冊一售而空後,他萌生了為張家界旅遊宣傳的想法。
  • 雲南有個小眾古鎮,這裡雖風景美如畫,但可惜養在深閨人未識
    雲南有兩個著名的古鎮,即大理和麗江,很多遊客為了這兩個古鎮遠道而來,很多遊客很失望,因為去的人多了,古鎮開始熱鬧起來,自然就失去了韻味,那麼雲南還有哪些小眾古鎮值得打卡?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雲南有個小眾古鎮,這裡雖風景美如畫,但可惜養在深閨人未識。
  • 武陵源美景養在深閨人未識 袁家界堪比張家界
    武陵源美景養在深閨人未識站在「迷魂臺」的絕巖峭壁之上,俯瞰清幽壑谷,雲繚霧繞,一種「人在壁上走,雲在腳下飄」的神奇感覺油然而生。   來到「天下第一橋」,這座懸空鑲嵌在兩座山峰之間的天然石橋,高350多米,跨度約50米,厚4米,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高的天然石橋。   登上旁邊更高處的望橋臺,只見蒼松掩映下,橋懸絕壁,雄奇險峻,觸目驚心。   還有後花園、烏龍寨、陰陽界、一步難行等等,真是無處不是景,滿目皆奇觀。
  • 實拍改建中的武岡荷花公園:養在深閨人未識,小家碧玉也芳華
    過去的荷花公園,養在深閨人未識,就是武岡人,也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公園,來這裡的也大都是當地的一些居民。改建後的荷花公園,她將給人們帶來驚喜。雖說沒有大公園的氣派,但小家碧玉也芳華,她一定會像一顆城市中的明珠,吸引著武岡人的心,給武岡這座古城增光添彩。
  • 宣漢百裡峽: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旅遊勝地!
    百裡峽是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旅遊勝地,被列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對外水陸交通方便,峽內道路比較平坦,建有8條鐵索橋,溝通了沿河兩岸,安全可行。美麗的山水、宜人的原始生態環境,鬼斧神工的奇異之景,一定給您頗多啟迪和感悟。
  • 一棵鬆散文力作推送:《潮州,養在深閨人未識》
    潮州,養在深閨人未識文/一棵松 編輯/磐石在我的感覺中,相對於改革開放,潮州已與珠三角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但它的另一面,即6000年的潮州文化,在點綴著潮州的未來。其興旺也許為期不遠。「養在深閨人未識」,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寫的是待字閨中的楊貴妃。在當時的社會裡,對關在閨中的少女,往往不被人們所認識。以此比喻楊貴妃的淑女形像,是再恰當不過了。現在用來比喻潮州,其貨真價實的內在美,得益於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從福建東山島往回扎返,海島、海浪、沙灘、陽光、綠林,凸顯了海岸遊的五大要素。
  • 寧德霞浦北壁:深閨美景人未識
    原標題:北壁:深閨美景人未識   北壁的山依著海,奇石林立,每一處峭壁都會讓人感受到海角天邊的遼闊。 然而,說起霞浦的北壁鄉,卻讓人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陌生感。   北壁,古稱百闢巖,位於霞浦縣東衝半島南端沿海突出部,三面臨海,一面背山。1276年,南宋少帝趙昰、趙昺「駐蹕」北壁,民族英雄文天祥南下勤王於此,得名「駐蹕」,後因該地有大巖壁,方向居北而改名「北壁」。   從霞浦縣城驅車2個多小時來到北壁,正值晚霞漸染海面。站在山脊之上,向前可以望見大黃魚的故鄉「官井洋」。
  • 養在深閨人未識 一張門票遊全年天然氧吧牛背梁
    4月20日,在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他稱讚:牛背梁是個好地方 ,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 養在深閨人未識 有「太陽味」的紅茶你喝過嗎?
    殊不知,原來雲南境內早就有著一種原生紅茶「養在深閨人未識」——普洱曬紅。「普洱曬紅」作為被茶界遺忘了上百年的雲茶珍品,之前只是默默的在一些邊遠村落流傳,甚至其代表「太和甜茶」在其原產地普洱鎮沅地區也是鮮有人知了,所幸的是近些年來隨著普洱茶及紅茶的崛起和普及,也逐漸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並且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越陳越香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市場尤其是女性朋友的喜愛。
  • 靜美馬灘,養在深閨人未識
    與深度開發的「美麗鄉村」不同,馬灘村異常低調,是含苞待放的蓓蕾,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從盧氏縣城沿209國道西行二十裡,過洛河梅家灣大橋,沿梅家灣村道向西約二三裡,就是馬灘村了。洛河流經馬灘村,輕柔地畫了個美麗的弧線,馬灘村就像一把彩色的摺扇依偎在洛河的懷抱裡。洛水至此,盡顯其溫柔多情。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水色清澈見底,山巒秋韻倒映其中。
  • 烏山天池養在深閨人未識 美麗面紗亟待揭開
    初夏時節的烏山天池,美得令人窒息。  同行的人不少是資深「驢客」,早已「看山不是山,看水不少水。」面對此景,有人不禁點讚:「有緣方可一見。」而在常年拍攝天池美景的張元鋒眼中,此刻卻並不是最美的時候。「天池最漂亮的時候是每年的七八月份左右。」他介紹,那時的天池水位線高,又逢夏天時節,水面平靜、光線充足,整體效果最佳。  「更妙的是天池有四時之變。」常山開發區黨務辦主任朱聰文補說道。
  • 崀山:藏在深閨人未識
    中新社新寧十月二十八日電 題:崀山:藏在深閨人未識  作者 羅軍亮  崀山,良好之山。來此之前,很多人不認識「崀」字,因為它除了用於湖南省新寧縣境內的崀山,在字典上別無它解。  具有典型丹霞峰林地貌的崀山風景名勝景區,近年被國家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貴陽一「千島湖」養在深閨人未識
    如今千島湖成為了浙江最有名的景區之一,而百花湖卻依然默默無聞,養在深閨人未識。百花湖的具體位置是在觀山湖區的朱昌鎮和百花湖鄉之間。百花湖的水域面積為14.5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西湖大小。百花湖原名為百花水庫,是上個世紀60年代在貓跳河上修建大壩而成。
  • 養在深閨人未識——漫步科託爾
    科託爾,給人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黑山的沿海地區,歷史上都屬於達爾馬提亞地區,深受威尼斯的影響,同其他古城一道,串起了一條亞得裡亞海上的項鍊。科託爾同之前遊覽的克羅埃西亞的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等,無論從城市風格,還是建築體系,甚至飲食文化都是一脈相承,難分軒輊。達爾馬提亞海岸線,其實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地區,只不過在近二百年的演化中,被克羅埃西亞等過吸納同化。
  • 東方市天安鄉雅龍村: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桂林」
    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小桂林」。 雖然風光秀美,卻由於地理位置偏僻,養在深閨人未識。   合為一體,覆蓋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   據說,這棵「情緣六連榕」,在當地還留下一個千古傳頌的佳話:   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的三個女兒常帶金童玉女到人間遊玩,有一次來到雅龍時,發現這裡民風淳樸、和諧幸福,周圍群山簇立、山清水秀、雲霧繚繞、人仙之居,雅龍河更是碧水微瀾、漁翁閒釣……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