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外灘源拍照留念。實習生 瀋陽 攝
歷史是文化的靈魂,建築是活著的歷史。昨天是第10個「文化遺產日」,上海外灘正式入選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圍繞「挖掘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的主題,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與各區(縣)政府及相關機構舉行了一系列研討講座、展覽、音樂會等活動,78處文物建築免費向市民開放。在外灘源主會場,黃浦區歷保委掛牌成立。
中西交融、歷史底蘊深厚的上海,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1986年,上海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通過不斷完善保護管理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深化保護管理技術規範研究與培訓,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範圍不斷擴大。如今,已形成由「文物、優秀歷史建築—風貌保護道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共同構成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歷史遺產保護體系; 已劃定了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144條風貌保護道路,2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32處優秀歷史建築。在此基礎上,第五批419處優秀歷史建築初步名單,118處風貌保護街坊和23處風貌保護道路推薦名單已進行了社會公示。
同時,通過不斷積累保護建築功能更新和修繕經驗,先後探索成片保護整治,如黃浦區南京東路外灘段和外灘源、思南路47、48街坊等試點,實現了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保護利用目標。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說:「優秀的文化,必須是一層一層疊加的,而非新的出來,就扔掉舊的。城市的風貌就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我們必須要加以保護,而這樣一步步深化的發展,也體現著上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方法、規劃的進步。」(記者 梁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