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探析雄安歷史文化淵源

2020-12-12 河北新聞網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周振國 陳瑞青

雄安新區所轄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考古資料表明這裡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片土地上產生了以「容城三賢」為代表的著名歷史人物;以「宋遼榷場」為特色的商業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及以各類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準確把握雄安地區歷史文化的定位,梳理、總結、歸納其特色,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宋遼古地道內部結構(局部)

燕趙文化不僅孕育了雄安地域歷史文化,同時也不斷涵養、提升著雄安地域歷史文化的層次。雄安地域歷史文化植根於燕趙文化,和燕趙文化一脈相承。

燕趙文化是雄安地域文化得以生成、發展並不斷升華的母體。從地緣上來看,雄安地區屬於燕趙文化圈的史實是一貫的,從未間斷。目前已知的雄安地區商周時期遺存20餘處,且有重要的遺蹟和遺物發現。春秋時期,雄安地區為燕國之轄境,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受山戎侵逼,燕桓侯曾遷都臨易(今容城縣城東14公裡的晾馬臺鄉南陽村)。戰國時期,趙國滅中山,得今安新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區為「燕南趙北」的基本格局。燕南古長城不僅是燕趙兩國的分界線,同時也是燕趙文化的融合之所。這裡具有剛介慷慨、質樸勁勇的人文氣質和仗義任俠、輕生尚義的社會風氣。《圖經》稱:「風土多寒士,輕生而尚義,有荊軻之遺風。」大文豪蘇東坡也說,此地「自古多英傑,勁勇而沉靜」。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復瓦橋關,並在此設立雄州,下轄歸義(今雄縣)、容城二縣。北宋時期,以白溝河為界與遼國對峙,出於軍事需要,仍在此設置雄州。後周、北宋時期,是雄安地域文化繼戰國之後又一次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契丹雄踞北方,掌控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北宋為鞏固北部邊防,採用六宅使何承矩的建議,從雄州邊境開河引易水向東,沿邊境注入渤海,東西三百餘裡,南北六七十裡,沿河開闢湖泊,修築堤壩蓄水,形成大面積水田,以遏制遼國的騎兵。這一措施不僅有效地阻止了遼國騎兵南下,而且在關隘以南播種水稻,沿河種植桑棗,對於雄州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北宋還在雄州構築了結構複雜、功能齊全,被稱為「地下長城」的邊關古地道。金泰和八年(1208年),析容城縣置渥城縣,並將安州的治所移到渥城,同時割容城縣屬安州,造成雄安區域分屬於雄州和安州。

元明清時期,雄安地區成為拱衛京師的畿輔地區。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為雄縣,說明這一地區的軍事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文化上,由於受到京都文化的輻射和滋養,卻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燕趙文化的階段性特點就是畿輔文化,慷慨悲歌的燕趙人文精神集中表現為精忠報國、勇於犧牲的精神,在雄安地區表現得十分突出。可以說,雄安地域文化的轉型和燕趙文化的轉型是同步的。燕趙文化不僅孕育了雄安地域歷史文化,同時也不斷涵養著雄安地域歷史文化。雄安地域歷史文化植根於燕趙文化,和燕趙文化一脈相承。

元明清時期,雄安地區成為畿輔文化的核心區。由於雄安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其地域文化中受京都文化影響較大。

元明清時期,雄縣、容城、安州都屬於保定路、保定府,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地區之一,因此受京都文化影響也最深。清朝康熙年間曾於白洋澱興建了圈頭、趙北口、端村、郭裡口四大行宮,行宮樓閣水影,蔥翠環抱,華貴優雅。康熙、乾隆曾多次到行宮駐蹕,留下許多讚美白洋澱風光的詩篇。盛行京都的昆弋腔流散到白洋澱地區,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這一時期,雄安地區成為畿輔文化的核心區。以教育為例,清代河北地區縣級書院共計136個,其中保定府最多有22個,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均建有縣一級的縣學和書院。渥城書院、正學書院、葛鄉別塾、靜修書院被稱為白洋澱四大書院。除書院外,鄉間私塾教育也得到發展,如清代容城縣80多個村莊中,就建有102座私塾。據不完全統計,元代以前,雄安地區留下著作的只有唐代的冀重和宋代的趙珣。元代雄安地區有著名學者劉因和俞皋。明清時期,雄安文名更盛,留下著作的學者多達40餘位。這一時期,雄安地區還湧現出很多進士,如明朝雄縣人劉觀,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官至左僉都御史;袁宗儒,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清代安州「陳氏三進士」:陳德榮、陳德正和陳德華。正是由於畿輔文化的滋養,使雄安地區性緩尚儒、略少文華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並逐漸形成頗知向學、士類漸眾的局面。以劉因、楊繼盛、孫奇逢為代表的「容城三賢」,是京都文化輻射圈內的畿輔文化得到滋養、發展的標誌。劉因是「元初三大儒」之一,在理學、文學、史學等方面成績斐然,並且和他個人的志趣、品格、操守、風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他成為名重朝野的著名學者。楊繼盛不畏權勢,上書「十罪五奸」狀告奸臣嚴嵩,結果被捕入獄。在獄中,楊繼盛受盡酷刑,仍威武不屈,臨刑前留下詩句:「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清代紀曉嵐、劉墉、翁同龢等都在楊繼盛遺囑寫本上題跋,可見他們對楊繼盛推崇之至。

革命先烈李大釗更是將楊繼盛的名聯改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和楊繼盛這兩位燕趙聖賢,同樣慷慨就義、以身殉道,其精神可謂古今輝映、一脈相承。孫奇逢以「直指孔子」與「躬行實踐」並舉,創造出一套兼容並包的實踐性「新理學」,開闢了清初黜虛務實的一代學風。孫奇逢門人弟子遍及天下,清初北方學術界受其影響極深,其著名的弟子有湯斌、魏一鰲、王餘佑、申涵光、杜越等。史書中將「容城三賢」和「眉山三蘇」相提並論,並稱雄安地區「讀書有種、道義有流」,足見其影響之大,還應重視的是明末清初在白洋澱南蠡縣、博野產生的著名的顏李學派,創立和踐行「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與孫奇逢的理念相通,傳承了燕趙文化中厚重樸實、求實力行的精神,成為畿輔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同屬於環白洋澱文化圈。

元明清時期,隨著北京成為首都,雄安地區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作為「畿輔屏障」的雄安地區,成為拱衛京師的橋頭堡。雄安地區三縣在明代時,都曾大規模地修築城牆,如雄縣全城取「T」形,城牆皆按此形來建設,四面都建有城牆,有正南、正西、正北三座城門,城門處都建有城樓,下為城臺,上做重樓。全城城河,自西城流入,圍繞全城四周挖成護城河,十分完整。安州城經明代萬曆中期以三合土為基,以大青磚修築,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兵部尚書陳德華,離職回籍,自請效力修葺該城,未竟,命侄陳筠代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內土外磚,四門有甕城。

白洋澱風光

雄安地區歷史上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交界地帶,因此雄安歷史文化始終具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既接受內地移民亦兼採邊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

雄安地區處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結合部,少數民族與漢民族衝突和休養生息的前沿地,因此融合文化是其地域文化的主基調。先秦時期,這裡是「燕南趙北」之地,而原生態的燕趙文化本身就具有農耕和遊牧二重文化屬性。白洋澱地區戰國時期的燕國南境文化,不僅有著趙、齊等中原諸侯國的同質文化淵源,同時也夾雜某些北方戎狄部族的文化元素,但更具有春秋以來燕國文化的本地特色。這也是自史前以來走廊文化傳統的長期延續。西漢景帝封匈奴降王徐盧為容城侯,封東胡降王盧他之為亞谷侯,說明此地是匈奴、東胡和漢族重要的聚集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雄安地區再次成為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唐代此地成為抗擊契丹的前哨,曾在此設置北義州和歸義縣,以安置契丹、奚等部眾。五代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後,致使雄安成為遼國疆域。周世宗收復河北三關後,在瓦橋關設置雄州,以鎮遏契丹。

宋初與遼經過多次戰爭,最終籤訂「澶淵之盟」,以拒馬河為界與遼形成對峙局面,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北宋時期,雄州除突出的軍事職能外,還有以榷場為主要特色的特殊經濟職能。北宋在雄州設榷場,由官方辦理交易。榷場交易的物品,從宋輸向遼的有絹帛、茶葉、瓷器等。遼在榷場交流的產品為馬、羊及皮製品等。雄州榷場的設立,促進了宋遼兩國的經濟交流,滿足了兩國的經濟需求,帶動了雄州經濟的發展。同時,使胡漢民族在商業交流中實現文明互鑑、共融共生,推進了民族融合。

雄安地區歷史上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交界地帶,因此雄安歷史文化始終具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既接受內地移民亦兼採邊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同時在學術上具有綜合百家,成一家之言的氣度和品格。正是由於雄安地域歷史文化中具有「融合文化」的因子,因此在雄安新區建設中能夠以海納百川的氣度,接受外來文化並逐漸內化為自身文化的優勢。

白洋澱不僅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了雄安兒女,同時也孕育了別具風情的北國水鄉民俗文化。

白洋澱是由白洋澱、藻苲澱、馬棚澱、腰葫蘆澱等143個大小不等的澱泊組成,總面積366平方公裡,年蓄水量達13.2億立方米,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古代有「北地西湖」之稱。白洋澱是人工湖,更是自然原生態和民俗原生態交融的多彩文化湖泊。澱區盛產菱角、芡實、蓮藕、芒子、蘆葦、野鴨、河蟹。白洋澱東半部水區適合種植水稻,自古就有「魚米之鄉」「冀北江南」之稱。白洋澱風光旖旎,尤其以荷花最具特色。白洋澱造船業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楊六郎曾在此操練水軍。

金朝時,海陵王曾在此建造千艘戰艦,詩人描繪了當時的盛況:「大船闢艦容萬斛,小船飛鶻何翾翾」。以馬家寨為代表的造船業,是白洋澱地區的特色產業,元明清時期漕運、海運使用的船隻,有很多出自馬家寨。尤其是清代加強了白洋澱地區的治理,使這裡的航運事業達到極盛,保定到天津的水路運輸歷經二百年不衰,都促進了白洋澱造船業的發展。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所使用的龍舟,就是由馬家寨工匠建造的。

白洋澱素有「一澱水,一澱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譽。白洋澱蘆葦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已有記載:「澱中有蒲柳,多葭葦。」蘆葦是白洋澱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作物,以皮白質佳素負盛名,經濟價值頗高,有「鐵桿莊稼,寸葦寸金」之說,葦子可造紙、織席、打箔、編簍、打簾和製作葦制工藝品。白洋澱人賦予蘆葦藝術之魂,製作出了精美奇巧的蘆葦工藝畫。蘆葦畫精選白洋澱特種蘆葦及其他材料,經分類、切割、雕刻、編織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畫面栩栩如生,展現了白洋澱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濃鬱的水鄉風情,具有獨特的藝術內涵。

白洋澱麵塑,聞名遐邇。白洋澱人一年四季生活在水上,白洋澱的荷花、蘆葦、水草、魚類、鳥類等成為白洋澱麵塑工藝品的素材。白洋澱麵塑藝術情感細膩,寓意吉祥,作品形象逼真,極具鄉土特色。

抗日戰爭時期,人稱「水上飛將軍」的雁翎隊,在澱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澱上,神出鬼沒,令敵人聞風喪膽。雁翎隊利用有利地形,端崗樓,鋤漢奸,打鬼子,截擊敵人的軍火船,切斷敵人從天津到保定的水上交通線,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打擊敵人。雁翎隊在抗戰時期與敵人交戰70餘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繳獲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被稱為「澱上神兵」。雁翎隊還成為眾多小說、連環畫、影視劇的描繪對象,成為抗戰文藝經典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雁翎隊豐富了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遊擊戰爭」的理論和實踐。

眾多革命文藝工作者,以抗日戰爭歷史為題材,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如《新兒女英雄傳》《風雲初記》《荷花澱》《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小兵張嘎》等膾炙人口、享譽全國的文學作品。水秀人靈的白洋澱,還孕育了現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文學群體。「荷花澱派」的突出特點是,用浪漫主義的筆調描寫艱苦的革命鬥爭,語言清新質樸,描寫細膩真實,開創了抗日文學「詩意小說」的新境界。

白洋澱不僅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了雄安兒女,同時也孕育了別具風情的北國水鄉民俗文化。澱區漁民無論是服飾、飲食、出行、民居、婚喪禮儀等方面均與非澱區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民俗原生態極具保護、利用價值,澱區的蘆葦畫、造船技藝等特色非遺項目,展現了這一區域勞動人民的卓越文化創造力。

雁翎隊紀念館(局部)

雄安歷史文化中的開放包容、厚重大度的文化精神無疑可以增添文化凝聚力。自然生態與民俗生態相融的獨特的白洋澱文化,又能夠增添這裡美好的人文吸引力。

雄安歷史文化中的開放包容、厚重大度的文化精神無疑可以增添文化凝聚力。自然生態與民俗生態相融的獨特的白洋澱文化,又能夠增添這裡美好的人文吸引力。

生活在雄安地區的人民祖祖輩輩以農桑、牧漁為業,形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有史料記載這一帶民風「質樸勁勇,不以浮華為習」「尚樸略而少文華,純厚之風,相沿成習」。以顏李學派和孫奇逢為代表的求實力行精神影響悠久,使得這裡的人民講究腳踏實地、不尚空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環境,誕生不同的民俗。雄安地區農耕與遊牧文明相融的北方水鄉民俗,包括村落民居、服飾、民間工藝等,都為新區規劃理念和建設城鎮與鄉村共生共榮的新型城區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注重保護、傳承民俗生存環境,不僅能夠彰顯地域特有文化,還可以催生富民惠民的特色文化產業。特別是可以依託「華北明珠」——白洋澱創建非遺主題小鎮,將有助於提升新區文化環境內涵,彰顯水城共融的生態文化特色。

在雄安新區建設中,必須要注重文化傳承,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經典元素,同時結合區域文化、歷史傳承、時代要求,打造城市特色風貌。這裡當然包括燕趙文化和雄安歷史文化的元素及符號。雄安新區與深圳、浦東新區不同,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一文化傳承歷經千年綿延不斷,脈絡清晰。燕國考古發現的諸多珍貴建築構件,宋遼時期的建築風格都有許多特色,可供借鑑。

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進程中,文化建設也將有嶄新的長足發展,當然也必須貫徹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逐步形成兼容京津冀文化精神、富於時代風貌的新區文化。傳承弘揚雄安優秀歷史文化對於新區文化建設具有增強自信、厚植底蘊、強根固本的重要作用。

點擊進入雄安頻道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的雄安】千年文脈 大美雄安
    白洋澱內的一葉小舟,流轉著「北國水鄉」的千年美景;雄縣留存的一段幽暗古戰道,記錄下「燕雲邊防」背後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安新圈頭村的一曲古樂,迴響著「格調高古」的民間文化;容城境內的一座古老書院,傳承了以「容城三賢」為代表的「躬行實踐、兼容並包」的文化血脈……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一個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文脈。
  • 雄安新區紀行:蘆葦畫,創新中延續歷史文脈
    「雄安新區的設立給了我無限的想像空間。蘆葦畫這一澱區傳統民間工藝,也將隨著技藝的創新、傳播得更遠而煥發勃勃生機,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安新縣蘆葦畫大師劉永樂說。「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裡跳躍著。」著名作家孫犁在其代表作《荷花澱》裡的描寫令人神往。
  • 西津古渡: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一眼便是千年
    這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街,但全長僅五百公尺。這裡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晚清時期的樓閣、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西邊的小碼頭街仍然保留著唐宋的風韻。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可以領略古街當年繁榮的風貌。,西津古渡用西津渡古街展現了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西津古渡。
  • 白洋澱鑲嵌其間,有著荷紅葦綠的自然風貌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作者: 影痴老劉雄安新區地處燕南趙北之地,「華北明珠」白洋澱鑲嵌其間,有著荷紅葦綠的自然風貌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雄安新區所在地自古崇文尚武,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造就了劉因、楊繼盛、孫奇逢「容城三賢」等一批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同時,新區還活躍著一批民間藝人和藝術團體。雄縣古樂、鷹爪翻子拳、安新圈頭音樂會、容城沙河營百年劇團等眾多文化種類,這些民間藝術延續了數百年及上千年,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為了延續歷史文脈,留住「雄安鄉愁」。
  • 河北雄安新區全力做好2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新華社雄安9月28日電(記者王昆)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了解到,雄安新區作為新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這一地域的傳統文化蘊藏深厚。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共調查213項非遺項目,其中211項為活態存在。
  • 古都太原深挖狄仁傑文化 千年「唐探」延續歷史文脈
    中新社太原4月24日電 (楊佩佩)中國唐朝宰相狄仁傑,斷案如神,作為千年前的唐朝「神探」,他因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所著《大唐狄公案》蜚聲海外,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近年來,「狄仁傑故裡」古都太原深挖狄仁傑文化,一座以其命名的公園——狄仁傑文化公園正拔地而起,延續歷史文脈。
  • 雄安的三個縣城
    在雄安人自己都不太熟知的領域裡,規劃設計方進行了大力挖掘,規劃特別突出了雄安的歷史與文化傳承。其實,從雄安最早的規劃,就已經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安新的大殷古澱,一下子讓人把目光投向了上千年前的歷史,而位於昝崗與雄縣組團之間的淶河河谷,更是讓人看到一條煙波浩淼的歷史河流。
  • 雄安新區鄉村公園多看點之四 村史溯前朝 淵源有名堂
    雄安新區鄉村公園多看點之四看點四:村史溯前朝 淵源有名堂 道起雙堂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明洪武年,洪武年建村,明弘治年,村裡修建了兩座佛堂,因此村取名雙堂。雙堂留下許多歷史的印記,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聽聞這裡辦過書院,還出過一位狀元。小編一行按圖索驥來到雙堂村一探究竟。
  • 古澱春秋 ——白洋澱地區歷史文脈探析
    地處太行山東麓走廊北部的白洋澱地區,是中原與北方兩大古文化區交流溝通途徑中的重要中間節點,自史前以來兩種文化時常在這一地帶發生迎面接觸,繪就了白洋澱地區歷史文化屬性的兼容性色彩。在悠久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積澱下,白洋澱優美的水鄉環境煥發出更加迷人的人文光彩。新石器時代文化是白洋澱地區古文化發展的第一篇章。在這初始的章節裡,奠定了白洋澱地區古文化發展的基調與趨勢。
  • 河北大學設立「雄安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方言保護為首批項目
    河北大學設立「雄安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方言保護為首批項目 據河北大學新聞網4月13日消息,4月10日,河北大學文學院申請並獲批設立「雄安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 把本土文化變成「全球語言」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南北朝詩人謝朓的一句詠嘆,成為南京流傳千年的城市名片。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
  • 雄安歷史——白洋澱文化發展概述
    李老師先高屋建瓴的講解了「什麼是文化」「人為什麼學習文化」「人應該怎樣學習文化」三個話題,指出文化的重要性,提出文學工作者在新區出立後要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律、文化自信」的論點。談及創作時,他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青春燃燒的歲月,要有為理想奮鬥的十年」,這樣一生才沒有白白度過。
  • 為什麼在京畿附近設立的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
    4月1日的這個別樣春日,億萬國人都被這樣一條信息所震撼所振奮:河北雄安新區設立——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用詞份量極重,價值前所未有,「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歷史的追光瞬間將這裡照亮,秀美的白洋澱春潮湧動,春雷激蕩。  為什麼在京畿附近設立的雄安新區,被認為是「千年大計」?
  • 雄安史話:千年雄安千裡堤
    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在雄安新區,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東岸有一位忠誠的保護神----千裡堤。千年雄安攜手千裡堤,難道冥冥之中就有定數?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千年雄安的千裡堤。
  • 錢倉:延千年古鎮文脈 修滄桑歷史古街
    延千年古鎮文脈 修滄桑歷史古街 --錢倉著手修復歷史文化古街,打造東海大儒史伯璇紀念園與文化廣場 文: 這些年來,錢倉社區與錢倉村兩委,為延續錢倉文脈與保護髮掘鄉土人文不遺餘力,不僅修復元代大儒史伯璇先生墓,西浦古橋,開發錢倉鳳山旅遊資源,在村裡籌辦國學讀書會,挖古村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 傳承千年氤氳文脈,北部灣新星熠熠生輝
    數千年的發展變遷,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歷史的深沉與雋永。厚重的歷史,給這座城市留下許多斑駁的記憶北海是一個充滿想像與回味的城市。繼往開來,北海成為北部灣耀眼的新星千年文脈氤氳的北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30年前還是以本地原住民為主的漁村,如今華麗變身,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指引下成為了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窗口。
  • 盤點2019年河北省考古領域新成果:攫珍厚土賡續燕趙文脈
    尋根千秋文脈雄安考古拉開城市考古大幕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考古工作,一直牽動人心。河北雄安新區設立兩年多來,為了切實做好新區文物保護工作,河北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經過周密部署,分工協作,進行了一系列考古勘察和發掘,成果豐碩。記者了解到,兩年多來聯合考古隊充分運用數位化信息採集技術,實現新區全覆蓋,為進一步完善河北考古學文化的譜系編年和時空框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為延續新區歷史文脈、服務新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揭開千年惠州城市文脈的神秘面紗
    揭開千年惠州城市文脈的神秘面紗,會有怎樣的發現?喚醒嶺東雄郡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將續寫怎樣的傳奇?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文脈,強調要「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惠州文脈,是嶺南文脈之大系、中國文脈之一支。惠州的歷史命運,自古以來便與國運息息相通。 時間即將跨入2021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河北雄安新區召開「歷史文化與遺產保護座談會」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央視網消息:為積極推進雄安新區的歷史文化挖掘和文化遺產保護,6月27日上午,雄安新區在河北大學召開了 「歷史文化與遺產保護座談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新區文化產業發展創新,宋遼明清白洋澱歷史文化,新區歷史文學與傳統文學,新區文物、歷史文化遺產、傳統建築保護等內容分別作主題發言,為新區歷史文化與遺產保護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 雄安新區地下是否真的埋藏著燕國都城?還差一項關鍵證據
    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臺鄉的南陽村是一個普通的冀中村莊。從這裡向西8公裡,就是雄安新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不過,在平常的外表下,南陽村卻蘊藏著有關雄安新區乃至京津冀歷史文脈的重要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