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燒寒衣,寒衣節在農村有什麼說辭,你了解嗎?

2020-12-21 騰訊網

今天是公曆的11月14日,也是農曆的九月二十九,再過一夜之後的明天就是農曆的十月一,一年一度的寒衣節了。作為北方人,我也在早幾天就準備了寒衣和紙錢,要趕在明日寒衣節大清早的時候,去墳前送給另一個世界的父親。

寒衣節作為與清明節和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一樣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氣,在我們北方地區極為流行,也非常被重視。十月一燒寒衣也是有其說辭的,對於這種傳統的民俗知識了解清楚並記在心裡,也才可以依照傳統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對自家已經逝去的先人們的祭祀。

有關寒衣節來歷的版本很多,不過據說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寒衣節起源於周朝,最早是來源於周人的臘祭日。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在我們北方,每年到了農曆十月一之後,天氣也便一天天變得寒冷起來。此時,生者在為自己添加衣服、準備東西禦寒和取暖的同時,自然也不能忘了那些已經故去的先人們,也要為亡者送寒衣過冬。

即為寒衣節,那當然在祭祀時除了要準備一些食物、香燭和紙錢等一般供物外,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也是必不可少要有所準備的。在祭祀時,把冥衣焚化給祖先,那才與寒衣節送寒衣相匹配。儘管早前寒衣節燒寒衣的做法有了些許變化,不過近些年在農村也是有更多的人在尋求恢復傳統做法。

在我們當地有說法是,去世不到三年的人,是不用燒寒衣的。而為那些需要燒寒衣的先人們燒寒衣時,在墳前要清理好周圍的雜草等塵物,不在墳前就要選好一個地點,並勾勒出一個圓圈。燒寒衣的時候,也要一邊燒一邊禱告,告訴故人這一年裡自己家庭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好讓故人了解,免得其擔心。焚化的冥衣和紙錢講究要燒的乾乾淨淨,也才能被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被亡者使用。不然,就會前功盡棄。

寒衣節如果買不到寒衣,也可以焚燒一些象徵布帛類的五色紙,以便於亡者在另一個世界裡自製衣物,有備無患。

地方不同,習慣在十月一燒寒衣的時間節點也不太一樣。有的地方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祭祀,也有的地方習慣在上午9——12點之間陽氣最盛的時候祭祀焚燒。在家自然要上墳祭祀,而出門在外者一般會選擇在十字路口衝著自己家鄉的方向用粉筆畫個圓圈燒化紙錢和冥衣。如果在路口還是很不方便,那就要儘量選擇一個不會干擾他人的地方完成自己的祭祀。

不過,無論在哪裡祭祀焚化寒衣,都需要切記安全。祭祀後一定要徹底滅掉暗火,防止死灰復燃。

相關焦點

  • 你了解寒衣節嗎?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其實以前是不燒紙的
    國人是很重視祭祀的,傳統的祭祀節日有很多,比如在我老家這裡,每年的正月初三、農曆三月三、清明節、十月一的寒衣節、中元節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我們對祭祀的重視,全在於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是馬上就要來到的寒衣節,我們過聖誕、過萬聖節,卻忘了給自己的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絲溫暖,給親人送去寒衣。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這裡的十月一,說的是農曆的十月一日,在這一天,我們都要為逝去的親人少一些冬裝,給親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我們給親人們送去寒衣的時候,需要燒一些「五色紙」,就是為了防止一些沒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和自己的親人搶衣服。
  • 十月一,送寒衣,又到寒衣節
    「十月一,送寒衣」這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一種習俗。我們為先祖們送去寒衣。這一天的習俗大致是,晚上在自家門口點蠟燭或著點一盞明燈,然後在地上畫個圈,在圈子裡燒冥幣,以及紙質的衣服。當然有的地方還有香茶果蔬祭奠。
  •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2017年寒衣節是哪一天?寒衣節簡介及寒衣節習俗盤點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寒衣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民間和三月清明、七月中元並稱三大悼亡節日。每當寒衣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提前準備好香燭、紙錢去祭奠先人。除了這些大家具體了解什麼叫寒衣節嗎?快來了解寒衣節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寒衣節
  •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的十月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墳地祭掃已故的先人。由於這個時節天氣比較冷,人們為逝者擺祭品、燒紙錢的習俗,又稱「送寒衣」,大意是天氣轉涼了,為去世的親人送上御冬的衣裳。
  • 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記得給故去的親人送寒衣
    中國的節日,大多數都離不開講吃,唯獨寒衣節,俗稱鬼節日,沒聽說要吃什麼,講什麼呢?講祭奠。寒衣節是農曆十月初一,與清明節和中元節被俗稱為三大鬼節。這一天,尤其講究的是晚上,晚上儘量不要走夜路,要人們早回家,回晚了不好,回晚了說是容易跟上鬼。
  • 【民俗拾趣】 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初一,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想起死去的親人也該添加衣裳了,於是買來五色紙糊製成寒衣,到墳上焚燒後送往陰曹地府,供那裡的鬼魂禦寒,名曰:「十月一,燒寒衣」。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
  • 十月一燒寒衣:老輩傳下的3件事記得做,祖宗必將顯靈送財!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十月一,送寒衣」,在農村,這樣的習俗是不是該換種方式了?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關於這個節日的民俗「十月一,送寒衣」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可能由於地域原因,南方的人們對這個節日並不是太熟悉,所以寒衣節起源於北方,每到十月一,北方天氣轉涼,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上墳燒寒衣紙,用來紀念仙逝已久的親人,通常把這種習慣稱之為「送寒衣」。
  • 今天是中國的鬼節——寒衣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又叫祭祖節、寒衣節。其實民間在這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女人們還會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孩子、丈夫穿上。民間在這天有一些禁忌:婦女這天最好不要出行,天黑以後不要去墓地,不能在墓地玩笑嬉戲,更不能說不敬的話。
  • 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 ,這是因為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也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一般過了立冬第二天就是寒衣節了,因為這天預示著冬天的第一天,會比較寒冷了,為祭奠家裡的逝者並送寒衣,故而被稱為「寒衣節」。
  • 十月初一寒衣節,孝親祭祖改運勢
    我們先說寒衣節的一些典故和來歷,您才能知道寒衣節在我國古代是多麼重要,比如:朱元璋「授衣」傳說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 鎮原人十月一送寒衣,吃包子,你知道真正含義和來歷嗎?
    這是在西北地區一些地方的民間俗語,就是農曆十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為已故的先人們燒焚做成的紙制棉衣。所以,這一天便成為民節的寒衣節,也有叫鬼節的。在甘肅部分地方就有全家人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和紙制寒衣活動,其壯觀與寒食節一樣重視。寒衣節這天,甘肅東部的民俗是家家戶戶都要蒸熱氣騰騰的各種餡包子,也有這天殺羊吃羊肉的習慣。家家蒸包子是展示家庭主婦手藝的交流,羊肉餡,豆腐餡,土豆餡,糖餡,糖荏餡,豆沙餡,雜菜粉條餡等等鮮餡包子,個個都包的擰成花絲,形如散開的菊花,剛出鍋後香味飄逸,令人口饞流涎。
  •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 2018年寒衣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  寒衣節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明明俗語「燒的紙多,惹得鬼多」,為啥,農民寒衣節還執迷燒紙?
    比如說,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到了,在北方的農村關於祭祖流行「清明,寒衣」兩祭! 寒衣節,顧名思義,隨著秋去冬來,立冬後,氣溫逐步冷了,在北方地區的農村,人們也換上了厚棉衣以禦寒,而「生人如此」自然要顧及先祖,「送寒衣」也就成了孝悌文化中的一部分,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 2018寒衣節是什麼時候 新曆時間每年都是不同的
    2018寒衣節是什麼時候     2018寒衣節時間是:2018年11月08日星期四戊戌年(狗年)十月初一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叫「祭祖節」,這天都有什麼講究?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叫「祭祖節」,這天都有什麼講究?從古至今,我們似乎對於去世的親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於是乎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祭祖,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和「祭祖」有關的節日就是清明節和中元節。在清明節這一天,很多人都會回老家祭祖、掃墓。
  • 寒衣節:十月一兒,燒寒衣兒,添衣加被夜寒冷
    由於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紅豆飯」傳說 後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
  • 十月初一送寒衣,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十月一送寒衣,中國這三個節日屬於逝去的親人
    農曆九月過半,城區郊外,月夜之下的河邊、路口常可見到一處處火光。翌日清晨,環衛工人的掃帚之下便多出些燃盡的紙灰。這是一些人在沿襲舊風俗:「十月一,送寒衣」——在給故去的親人燒「寒衣紙」。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十月》中國人崇尚孝道,講究「慎終追遠」「永言孝思」,也不能忘卻故去的親人,也要有專屬他們的三個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清明節給先人掃墓;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燒包袱,僧寺建盂蘭盆會超度亡靈。十月初一給故去的先人「送寒衣」。給逝者送寒衣,是生者由自己的需求而推及先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