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家徒四壁」 卻捐出880多萬元積蓄

2020-12-20 環球網

原標題:老院士「家徒四壁」 卻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

一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教育事業。

盧永根院士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

牛皮紙裹著的一疊存摺

因患重病,87歲的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

3月的一天,盧永根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帳戶。因每筆轉帳都需輸密碼、籤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家裡的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

盧院士的家

平日裡,這位老校長常常拿著一個半舊飯盒,與學生們一起排隊,一葷一素二兩飯,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將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和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盧永根總會善意提醒那些浪費飯菜的學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長成一碗米飯?」

「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2014年,盧永根和他哥哥還悄悄將老家兩間商鋪祖屋捐給了當地小學。

筆記本扉頁的四個「一點」

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

他說,孩子已經自立了,他的個人財產最後應為社會作貢獻。

在盧永根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盧永根院士在辦公室內

盧永根在水稻試驗地指導博士研究生(左為劉向東、右為莊楚雄)

但對科研與人才,盧永根卻很大方。

上世紀80年代末,學校發展落後,盧永根四處籌措資金,用於發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

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的貢獻,他破天荒撥出10萬元高額獎勵;

為讓優秀學者劉耀光安心回國,他多方籌措經費,為其建立專門實驗室;

博士生劉向東到香港大學做研究,他主動借1500元,還把自己出國用的兩個行李箱與一套新西服送給學生。

「他為科研奉獻了一切。」弟子張桂全說。

病房裡的臨時黨支部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總是崇尚吃苦精神。

盧永根帶領弟子,小心地保護著7000多份稻種資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資源。許多珍貴的稻種,都是他帶著學生翻山越嶺一株一株找回來的。

隨丁穎院士(左3)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右3為盧永根)

2001年,聽說廣東佛岡一處山頂有野生稻,已70多歲高齡的盧永根親自出發尋找。

山上無路,布滿荊棘。到半山腰,盧永根已體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只好架著他慢慢往上爬。

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作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盧永根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盧永根(右3)同他的五位「得意門生」

相關焦點

  • 從香港富二代到家徒四壁的大學校長,裸捐880萬的「布衣院士」走了...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公元2019年8月12日4時41分享年89歲盧永根,他本是一個香港富家子弟卻跑到內地大學學農業他是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是院士卻極盡節約、家徒四壁萬9446元整 全部贈給華南農業大學同時,他跟妻子一起籤下一份協議兩人身後捐獻自己的遺體……2018年3月已經是癌症晚期的盧永根在病床上接受了「感動中國」的獎盃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
  • 87歲,罹患重病,卻捐出畢生積蓄880萬!這個廣東老人感動了全中國
    他「小氣」,為省錢樓頂種菜;他「大方」,畢生積蓄880多萬捐教育。他是盧永根。去年3月,時年87歲的盧永根,撐著孱弱病軀,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牛皮紙裹著的一疊存摺因患重病,87歲的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1964年,毛二可參與組建了我國雷達研究所,並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的第一臺相控陣雷達,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後來在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2020年,毛院士獲得北理工五年一度的「懋恂終身成就獎」,現場,毛院士說:我要把所得的獎金全部捐給北京理工大學。
  • 心唯大我育青禾——記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近日,廣東省評出3名第九批「南粵楷模」,但在發布儀式上,年齡最大的一位楷模卻未如期而至,他因重病躺在病床上,他就是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  去年初,盧永根鼻子突然出血,得知罹患癌症,87歲的他與夫人徐雪賓決定提前捐出全部積蓄。
  • 安溪鳳山村百歲老人陳省辦壽宴 捐出100萬元積蓄
    安溪鳳山村百歲老人陳省辦壽宴 捐出100萬元積蓄 qz.fjsen.com 2014-02-07 10:30  韓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壽宴上,老人拿出平時省下的100萬元積蓄,捐贈給鎮上的老齡協會。兒子林文僑——遠太集團、安溪鐵觀音集團董事長,捐出250萬元善款。其中,200萬元用於修建拓寬魁鬥鎮至鳳山公路,50萬元給省體育局獲得全運會冠軍的羽毛球隊。「喝茶畫畫,簡單生活」,若問老人長壽的秘訣是啥,她總是這樣回答。
  • 寧波大學首次全職引進中科院院士
    浙江在線12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磊)近日,寧波大學舉行中科院院士趙玉芬聘任儀式暨新藥技術研究院揭牌儀式。趙玉芬院士是寧大首個全職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將擔任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院長。  據悉,趙玉芬院士為我國生命科學界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磷化學和化學生物學。
  • 84歲退休教師省吃儉用捐百萬積蓄,網友致敬:真正的精神富足
    84歲退休教師省吃儉用捐百萬積蓄,網友致敬:真正的精神富足 2020-09-03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科院外籍院士弗萊明·貝森巴赫做客湖畔論壇
    本期論壇在蘇州納米所報告廳舉辦,共有來自多所院校的200餘名師生參與。貝森巴赫是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嘉士伯基金會主席,丹麥交叉學科納米中心(iNANO)創始人,擔任丹麥皇家科學院和文學院院士、丹麥技術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外籍院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美國真空學會會士等。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科學家也是人,並不是說作為院士的科學家就比其他科學家高貴出很多,對於屠呦呦來說,她的人品、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方面的認可,如果再將屠呦呦予以院士的名稱,即是將科研工作者們捧上神壇,反而是矯枉過正,因此到現在,屠呦呦與他的團隊都沒有正式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他們的成就與付出,絕不是僅僅只用一個「院士」就可以概括的。
  • 李蘭娟院士300萬全捐,當一名好醫生是使命,辦樹蘭醫療服務全國
    2020年7月17日,李蘭娟院士獲得浙江首次頒發的科技大獎,作為唯一的個人獎項,高達300萬獎金,她全部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 這半年之間,發生的變化前所未有,可不變的是李蘭娟院士始終把治病救人當生作一生的使命。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作為中科院院士,作為一名醫生,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名「赤腳醫生」,一直追求著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天堂多了一位會寫詩的物理...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溧陽聘請中科院院士王恩哥為市政府顧問!
    11月10日下午,溧陽市在文化藝術中心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為我市人民政府顧問。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胡江平及我市四套班子全體領導出席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王恩哥院士是中國物理學界權威、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研究,在納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長動力學以及受限條件下水的複雜形態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影響的工作
  • 臺灣90歲中風老太捐畢生積蓄買救護車:不捐不就醫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新竹90歲歐老太因母親生病曾由救護車協助送醫,心懷感恩,打算捐出畢生積蓄350萬元(新臺幣,下同)增購救護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但年初她突然中風,親友都想勸歐老太暫緩捐款,她卻堅持「不捐就不看醫生」。
  • 95歲院士捐款超千萬,他的網絡購物車裡都有什麼→
    拿出畢生積蓄,95歲的他捐款總額達千萬元,最初捐款原因是什麼?原本可以頤養天年的他,為何81歲時開始寫書?與時俱進,學會網購的他購物車中都有什麼?《面對面》專訪華中科技大學退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kūn)。
  •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
    (原標題: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推薦語:對於屠呦呦女士,袁隆平先生這樣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者我們心裡是萬分感激的,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讓他們可以健健康康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就更不用多說了,沒有他的科研成果,又怎麼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又如何能夠支撐中國公民的生活。
  • 中科院候選院士至少16人湖南籍 多人專業屬於應用層面
    &nbsp&nbsp&nbsp&nbsp中科院候選院士至少 16人湖南籍&nbsp&nbsp&nbsp&nbsp其中多人專業屬於應用層面,涵蓋電力系統、太空飛行器結構等領域&nbsp&
  • 2017年中科院共增選院士人數+年齡+男女比例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今天揭曉,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在新當選的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
  • 她66歲成為院士,95歲為南開捐3千多萬,網友:堪稱先生
    她66歲成為院士,95歲為南開捐3千多萬,網友:堪稱先生!這位被大家尊稱為先生的女士,是葉嘉瑩。她21歲畢業於北京的輔仁中學,之後,赴加拿大求學、工作,並很榮幸地成為了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這一年,葉女士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