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財富》雜誌發布2019年最新的世界500強排行榜,去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小米集團首次登榜,排名第468位,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排名第112位。為上榜全球網際網路企業第7,與亞馬遜、谷歌、Facebook、京東、阿里巴巴和騰訊同屬一個領域。
《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首次上榜,是小米這家9歲公司的成人禮。可能前幾年大家聽多了小米的故事,反而有點審美疲勞。但是換一個硬核角度來觀照這家公司,就更能發出會心微笑。
小米財報顯示,2018年全年,小米全年營收為1749億元,調整後淨利潤達86億元。小米集團2010年創立,到如今登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僅用了8年時間,也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企業。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紀錄。
第一份《財富》500強排行榜誕生於1955年,當時上榜的僅限於美國公司。自誕生之初起,《財富》雜誌的編輯們就決定將營業收入作為企業排名的主要依據,因為收入是衡量增長和成功最可靠、最有力證明、也最有意義的指標。
和同樣推出公司排行榜的《福布斯》和《商業周刊》相比,《財富》的500強以銷售收入為依據進行排名,比較重視企業規模;而《商業周刊》則是把市值作為主要依據;《福布斯》則綜合考慮年銷售額、利潤、總資產和市值。《商業周刊》的排名僅限於發達國家,而《財富》則將世界各國的企業都進行排名。
衡量企業的標準很多,營收排名則是更少主觀評價——跟市值、估值等指標比起來,有其合理性。換一句大家容易理解的話來說,營收跟高考一樣,是目前為止衡量一家企業整體實力比較過硬的標準,而且是屬於最不差的標準。因為營收是來自於客戶,相當於消費者投票進行了篩選,用錢投票。按營收算,財富五百強的榜單,基本就比較少曇花一現的妖股與快公司。營收表明企業運用資源的能力大小。事實上,《財富》世界500強的門檻每年都在提升。2017年的第500名是AutoNation公司,營業收入規模是216.09億美元,2018年的第500名是愛立信公司,營業收入規模為235.56億美金,上榜門檻提高了19.47億美元,今年的第500名上榜門檻則又提高到248億美元。
可以說,這次這一份含金量十足榜單的發布,又會引發一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總結與預判。
山巒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所以,從收入這個維度來看小米,就更加有說服力。
小米從2010年開始創立,2012年就達到100多億的收入,2018年上市的當年1700多億。
回看小米的發展,有著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一炮而紅:2011年小米1發布
全面布局:2013年小米布局物聯網,建設生態鏈
首次登頂:2014年小米手機國內排名第一
遭遇挫折:2016年小米低谷期,雷軍親自上陣接手手機部
觸底回升:2018年小米香港上市
轉型改革:2019年小米進行系列的組織架構、產品策略、公司戰略調整
由小米這八年來的銷售收入曲線可見,可以看到它的增長是非常迅猛乃至炫目的,很多年都是100%到200%的增長。如果僅僅是一家製造業公司,在這樣的體量下還能維持這樣的衝擊速度,還能有現在這樣的利潤,那可真是了不得,幾乎是商業歷史上的奇蹟。
可見小米過去的9年,一定是做對了什麼,而且是做對了很多。
這次,小米是作為網際網路—零售的序列入圍,也就更加可以說明,其網際網路屬性與特點,為其超速成長,增加了巨大的動能。
移動網際網路的公司原住民:顛覆式創新
作為「10後」,年輕公司小米的一系列動作,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說95後,00後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小米則同樣可以看成是移動網際網路上原生的第一代公司。所以,小米的網際網路思維可謂融入了血液,也就註定了它與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氣質不一樣。
將資源放在「重要且可知」的事情上,這是小米的特點。
過去一年小米過的相當艱難,無論市場環境、組織結構還是,都在面臨嚴峻的考驗。但是,從第一天開始,小米選擇的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無論是開始的發燒友社區還是後來的AIOT戰略,無論是追求性價比與打造生態,都決定了它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而雷軍宣布硬體利潤不超過5%,這更加凸顯了小米與其他大多數中國公司不一樣的氣質,既是對於用戶的承諾,也是對於自身的期許。
既然基因就「與它們不一樣」,所以小米開始了的就是顛覆性的創造工作。雷軍在早期提出的「鐵人三項」 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看上去平淡無奇,很多人後來都會跟著說,但是像小米那樣一直玩命幹下去的大公司,並不是很多。
要實現性價比,追求創新的商業模式,說一千道一萬,基礎就是要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
價格減去成本,包括原料、製造、研發、渠道,才是利潤。
要把價格拉低,除了讓利減少利潤率,還需要控制成本。
小米降低成本的一系列動作,既有策略,又能落地,確實是國際500強的水準。
首先,小米的渠道是一個創新,用一個比較便宜的渠道,包括網際網路、口碑營銷等等,把渠道價格降低了。
除此之外,它還在生產方面降低了成本,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用單品和爆品的方式,集中兵力打一個產品,要求能夠產生一種絕殺——價格要達到最低。
也就是說,它出來了以後,比它成本高的全都活不下去了。也開始倒逼這個行業的企業把產品做得更好來凸顯競爭優勢。
在手機領域,小米一度領跑,創造了多個戰役級別的勝利。小米最早創新叫網際網路思維,它是靠賣手機,然後附送上面的軟體等服務掙錢。
當時的一些核心策略行之有效,包括通過網絡銷售改變渠道,通過口碑營銷減低營銷成本等等,而且引發了行業的各種效仿。在經過各種報導轟炸之後,小米模式已經不存在什麼秘密,也正被廣泛複製,但是難得的是它始終還有著創新的欲望與實踐能力。
小米的商業模式,或許是有意為之,更可能是妙手偶得,現在是終於得以殺出一條血路,靠其他周邊的產品與服務來增加收入與利潤。
能夠落地的國際化戰略
中國有點規模的公司,都會談到國際化。國際化是中國有追求的企業持續成長的必由之路,今日世界,成功的大企業都是國際化企業,無一例外。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全球製造中心,不管你願不願意,即使在本土市場也要參與國際化競爭,企業的國際化也符合國家長遠的經濟戰略。
但是,出海的公司多,真正國際化做得有大規模成功案例的企業,實在不多。
現在的小米不僅有新零售,還有實際的國際化支撐它的發展。
小米全球化布局分為幾個階段,最先由印度開始試點,接著是東南亞,再到俄羅斯和獨立國協,隨後是歐洲,然後是北美。從最近幾個季度的財報來看,小米在多個國家進入行業TOP3,國際化業務的營收很快將達到50%的比例,這讓它足以成為一家貨真價實的「世界500強跨國企業」。
今天的國際競爭,需要有員工主觀能動性、團隊合作精神與艱苦奮鬥精神,但是即使是有著以上這些,包括外界津津樂道的所謂「狼性文化」,也並不能包打天下。因為海外市場的玩法是大不一樣的。
國際化之路,需要的是一家公司要有面對競爭環境和遊戲規則不斷迎接變化的彈性與堅韌。因此,小米可持續的競爭優勢(SustainableCompetitive Advantages),顯然來自企業的內部,即通過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體制、文化和領導力等等的有機組合,綜合學習能力。
例如印度市場——小米在印度2018年全年出貨量達4100萬,位列印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手機市場連續7個季度排名第一。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出貨量比第二、第三名同期出貨量總和還多,其優勢相當明顯,短期難以撼動。而無論是產品定位、銷售策略還是人才本地化,小米在印度都有著教科書式的成功。
除了印度,小米在海外其他市場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目前小米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位列5強。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在西歐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115.1%,按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計,市場份額排名第四,除此之外,小米在不斷開拓新興市場,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
某種意義上而言,雖然格力今年也同時首次進入國際500強,但是其收入的結構組成來看,顯然小米要比它健康得多。
不得不說,雷軍作為企業創始人,有著其鮮明的風格。厚道也好,本色也好,精明也罷,其實都是他這個人的各種角度的折射。30年來,他在中國的持續創業歷史,使得他有著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一般的大智若愚,也為小米注入一種難得的基因——韌力(Resilience),這就是一種組織內在的去適應不斷產生的非連續性的變化(Continual,Discontinuous Change)的能力。而這種韌力,對於其國際化就非常有益。
未來是AIOT的世界
昨日是因,今日是果。今日是因,明日是果。
小米過去的輝煌與波折有目共睹,其下一階段要保持高速,靠什麼呢?
顯然,其可以預見的發展空間應該取決於如何實踐雷軍所提出的「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這個戰略啟動得比起大多數同行都要早,假以時日成功的話,小米將構建起一個基於萬物互聯的龐大生態網絡,龐大的用戶群、豐富的應用場景,海量的數據和強大的流量,將再造好幾個新的小米。
小米預想之中的IOT,就是5G時代灼手可熱的關鍵物聯網——做連接,做大數據。這是一個數以萬億計算的巨大全球性市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客觀而言,小米的前一階段極速成長,是因為牢牢地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3G向4G轉換的風口,下一階段消費級IoT時代到來的風口,它也已經提前布局,未來幾乎觸手可及。
隨著市場的相對飽和以及競爭的加劇,早前的小米,繼續創造性地開闢了第二戰場——生態鏈——這是正在布局而且逐漸見效的創新。小米的模式是投資+孵化,即不光給你錢,更重要的是給參股企業一些創新的支持,比如小米的團隊、品牌、用戶群、供應鏈能力、信譽擔保等等。
而且,小米投資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小米所有生態鏈的產品定位跟小米的產品是一樣的,原則是滿足80%用戶的80%的需求。也就是說,不做小眾產品,而且一定要做大眾產品,朝著爆品策略去發力。
為什麼小米能夠這樣堅決布局?因為早在成立之初,小米就意識到,未來十年,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會像手機一樣互聯互通,世界上能夠聯網的設備會越來越多,而且會出現萬物互聯、語音控制、去中心化、多元化等特徵。2013年小米要做物聯網平臺的時候,有人覺得這是一個空想。但到2019年第一季度年為止,只用了5年時間,小米的物聯網平臺已經很大了,聯網的設備達到了1.71億。小米公司的基因,真是非常契合IoT發展的公司,這也是他的生態鏈能夠得以不斷參股與壯大的一個底層因素。
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投資公司超過270家,總帳面價值人民幣290億元,同比增長28.6%。自2018年以來,已有10家小米投資的公司成功上市,包括華米科技、雲米科技等。小米生態鏈的這些企業,正在把消費者對IOT美好生活的嚮往,逐步進行落地。這些服務正在接受消費者檢驗,當然最終的價值尚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釋放給資本市場。但無疑,隨著AI+IOT概念落地,生態鏈的企業也將反哺到小米,影響其估值重塑。
很多企業也看到了物聯網的巨大機遇,也在IOT上面陸續試水,但是明顯看出其速度遠遠落後於小米。不是它們不想做,而是之前準備太少,缺乏積澱,現在要提速,短期難以做到。但是,小米留給其他友商的時間不多了。
風物長宜放眼量
500強之中的企業,無不是經過跌打滾爬等等艱難磨礪,才得以修成正果。今天成人之後的小米,已經可以逐遠離躁動與情緒化,更多地聚焦於自己的戰略與專注於實施。
事實已經顯示,小米有著觀察的遠見,有著提前布局的決策力,更有實際執行時候的韌性,給每名員工贈送股票,更是凝聚人心再度創業的順應時勢之舉。可謂萬事俱備,只需要一點時間,讓雷軍們可以一步步夯實落地。這是一家能夠走得更遠,給予社會更大影響的公司。假日時日,同樣也能夠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