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大新生的開學時間是9月1日,因為疫情,比較低調。不過,仍然擋不住人們關注的熱情。
北大本部(除開醫學部)今年在內地招收的本科新生只有2818人,而外國留學生的數量為396人,加上100名軟體工程二學位的學生,加起來就是496人,這個數量已經很不小了,佔新生的比例也很不小了。
這個接近500人的外國留學生隊伍中,有多少是魚目混珠的?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肯定有一些的。比如,福建連江黃如論中學那位鄭楒婷同學,雖然是按照規定獲得錄取的,但對於她被錄取,很多網友都有微詞,認為這是鑽規則的空子,「混」進北大的典型。
的確,這位土生土長,一直在內地接受教育的鄭同學,雖然似乎成績也還不錯,但從她成為該中學第一個被北大錄取的學生來看,如果按照內地學生的正常高考程序,她是進不了北大的,根據她的個人平時表現來看,似乎差距還不小。但因她有一紙阿根廷國籍,就超越了她的所有同學,進入了實力強勁的北大法學院。
想起當年的自己,一直以北大為目標,最終高考成績距離北大20分左右,無奈之下,進入了一所財經211院校,只能本科畢業後,通過考研,「曲線救國」才跨進了燕園的大門。
自然地,又想起了目前正處在「是否復讀」的拉鋸戰中的老家侄子(大堂哥的孩子),這個在今年高考中考了678分的18歲大男孩,初中開始就以北大為目標,結果還是差了16分,雖然已經被南開金融錄取,但這些天,他自己一直在為「是否復讀考北大」而糾結,也在和反對他復讀的家人進行爭論。
但綜合所有情況看,侄子應該最終不會復讀——就如同當年的我也曾有過糾結而最終放棄了復讀衝北大的想法一樣。
我們家兩代人當中,都有人夢想通過高考,堂堂正正進入北大,也作出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而最終,都折戟了。
這也是內地學生進入北大難度之大的一個縮影,這個縮影體現在我們家,真實而無奈。
想想那些留學生,對他們,北大的門檻真的不高,他們只是因為國籍不是中國的,就能輕鬆跨進燕園的大門,很難不讓人心裡五味雜陳。
值得高興的是,今年的新生開學,也看到了那位轟動考古界的鐘芳蓉同學的身影,這位高考文科全省第四,卻堅定地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的女生,雖然被很多人質疑,但依然堅持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的女生,很有主見,以後,這個嬌俏的身影,就會在燕園中遊弋,恭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