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耶穌不曾要求我們「愛人如己」?》一文回應丨我們的愛從何而來?

2020-12-11 基督教資訊平臺

如果說基督徒張口閉口最常提到的一個字是哪一個字,那肯定就是愛了,愛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主題。所以基督徒要明白愛之意義,其重要性不必多說,而對愛的追求、理解和認識,恐怕是我們窮其一生需要去追求的。

今天閱讀《基督時代》公眾平臺的文章時,恰好看到了這篇文字《耶穌不曾要求我們「愛人如己」?》。更不巧的是,就在不久前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愛人如己的文字,就刊登在《今日基督徒》平臺,而我的觀點和此文的觀點恰好相悖。更不巧的是,我恰好又是作者在文中所批判的,認為「要真正的愛人如己,就要先學會愛自己」的那一部分人。所以就想和作者通過文字的方式交流一下,交流彼此的觀點和立場。

先談一談此文中本人認為的謬誤吧。其實這篇文章的中的觀點都是老生常談,並不算是新穎,但是由於觀點比較集中,很值得探討。

文中第一段列出的兩段經文,都是在說愛人如己。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上帝把愛人如己列為誡命,使人遵守,但愛是可以被要求的嗎?我們遵守誡命就是愛人如己了嗎?上帝列出了誡命我們遵守就可以了,難道誡命的作用僅此而已嗎?

再則說,我們可以完全遵守誡命嗎?如果說我們不能完全的謹守誡命,上帝為什麼定下我們難以遵守的誡命給我們遵守。不能遵守誡命就說明我們實際做不到愛人如己。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愛人如己呢?這是為什麼?

我想,誡命是要引導我們思考何為愛人如己,遵行而在於其次,因為我們不可能可以完全遵守誡命。假如我們明白愛為何物,還用遵守誡命嗎?還用得著在誡命約束之下去愛人嗎?

愛乃自由而發,一個有愛的人由愛心發出,所做的一切就都成全了律法,就像耶穌。可是如果沒有愛心,只做一些模仿的愛人付出的舉動,上帝就滿意了嗎,那不是和無生命的機器差不多!所以,只有沒有愛心的我們才需要誡命的指引和約束。誡命,是給不懂愛的我們指明愛的方向而已。

文中的第二段,作為認為舊約的愛人如己就是字面的意思,就是換位思考、同理心的意思。

「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寬容別人好像我們寬容自己。」,這個對愛人如己的理解太過粗簡。

就拿耶穌和那個青年財主的故事來說,假如有人認為自己很懂愛人如己,那就該把自己所有的財物、錢財、積蓄都貢獻出來,分給更需要的人,因為愛人如己就是如此。耶穌就是這樣對那個青年財主說的。如果有人說我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是的,可還有很多的孩子冬天沒有棉衣,每天填不飽肚子,他們還想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張課桌。愛人如己不就是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嗎?那就把自己變成窮光蛋,把所有的財物都拿出來去愛別人。像耶穌一樣。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可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字面意思的愛人如己不就是這樣嗎?但是我們做不到。

每個人都知道愛人如己,無論是不是基督徒,就像那個青年財主和那個文士,他們做不到,我們也做不到。因為我們心裡的愛沒那麼強大的動力,甚至自以為有愛其實是自私,我們對愛還不夠理解,還不懂。

青年財主和那個文士其實並不懂愛人如己,因為:愛人如己,是愛的終極,也是學習愛的開始。他們只是像我們一樣,剛剛了解了一個開始,就已經做不到了。

文中的第三段來說:作者有兩個基本的概念沒有搞清楚。

自我的內心感受和自我為中心是兩碼事。

自私和愛自己,也是兩碼事。

感受自己感受到的愛與被愛難道有錯嗎?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內心的感受都搞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感受都沒有,自己內心的感受都能忽略,那叫沒有自我。人必須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愛自己,也不是作者理解的自私。我曾經也和其他人聊過這個話題,我對一個朋友說人應該先愛自己,才能懂得如何愛別人。他回答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就應該自私。當時真的很無語。

愛自己和自私是兩個概念,「愛自己」不等同於「只愛自己」,「愛」也不等同於「付出」。

作者說愛自己其實是人的本能,好像人生來就懂得愛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人如果懂的何為愛的話,就不會有世界大戰、就不會有悲慘世界了。人如果不懂愛又如何愛自己呢?人是生來自私的這話倒可以信,我想作者的意思是自私是人的本能,而不是愛,因為人根本不懂愛,人只知道自己缺愛。就像人生來就知道自己肚子會餓,嬰兒餓了會哭,但是卻不知道什麼食物能吃,什麼食物不能吃。就和人生來就知道自己需要愛一個道理,但卻不知道愛為何物。人生來就需要愛與被愛,但並不是生來就懂得愛。人對愛的需求和吃飯睡覺是一樣的,同樣是本能,只是愛是需要學的,因為愛就是上帝。

至於作者說的:「因為愛自己本來就是主管感受,如果要學習愛自己,請問要學習誰呢?誰是我們愛自己的榜樣呢?」

從愛自己的過程中感受理解到愛,是一個方法問題,我們不是要學習誰,而是感受愛。我們對愛的接觸,最直接的就是感受,無論一個人的理性多麼強大,都不可能單單從理性上生出感覺來,因為理性不具備感受功能,理性只能是邏輯和分析,雖然理解愛需要理性和感受並行,但只有理性,人類感受不到愛。

至於文中說的:「正如現今很多人推崇的,要真正愛人如己,就先學會愛自己。這話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我們必須承認,愛自己幾乎可以說是人的本能,如果連這個也要刻意去學就很怪異了。」

愛自己必須懂得愛才行,懂得愛你要懂情感、心理、哲學、生活、人生,也就是說我們幾乎早懂所有東西才能搞明白一些何為愛。這是從理性來說,當然最直接的是對愛的感受,內心的直接感受,比從理性得來的要快的多。

不學習愛,不可能懂得吧,因為各種價值觀裡有各種對愛的理解和定義。

至於文中第四段裡的這個律法師,作者說他深知愛人如己,其實律法師根本不懂愛人如己,律法師所謂的愛人如己只是利己主義者對愛人如己的理解——越是摳門兒的人越是覺得自己慷慨,越是不懂愛的人越是認為自己很懂。

文中說耶穌對愛人如己的誡命不滿意,這怎麼可能呢?難道新約的上帝和舊約不是同一個上帝嗎?無論新約還是舊約,主題都是愛。

這段還說:「因此耶穌對於愛人如己這個誡命,並不十分滿意,雖然他幾次引用,但他還是賜下了一條新命令——因為他是來成全律法,使律法完備的,倘若律法很完美,他就不用來了。」

耶穌賜下的新命令,好像還是愛人如己吧,耶穌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在實踐愛人如己給門徒們看而已。

至於第五段:(約翰福音 13:34~ 35)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耶穌只不過在實踐愛人如己,人們具體不知道何為愛人如己,於是耶穌就用生命行了出來。但是耶穌給門徒們看的不只是行為,耶穌不只是讓門徒們模仿他的因為,這是我們必須明白的。耶穌因為愛他們,所以給他們洗腳,這裡我們可以聯想到「天國裡誰為大」的故事,因為愛裡是沒有地位高低之分的,愛就是愛。耶穌並不是讓門徒們模仿學習他的行為,而是要讓門徒們擁有、理解他的愛。離開個人的自我內心感受,我們是不可能理解愛的,擁有再高的理性和知識都不可能,愛只有感受到才能明白。

感受到愛,愛才能留在心裡,就像耶穌給門徒們洗腳,門徒們從與耶穌的相處中感受到的愛,才能留在他們心裡,而不單單只是耶穌口頭兒講的各種知識。

耶穌為門徒們洗腳,也並不是傳統教會中講的「謙卑」的品格,而是耶穌愛他們。也並不是耶穌故意給門徒們洗腳讓他們學習,而是耶穌愛他們。耶穌賜下的新命令乃是:我這樣愛你們,你們也要這樣愛彼此。耶穌還是教門徒們愛人,用自己的生命行為告訴他們何為愛。而不是「要求」他們彼此相愛,因為如果沒有愛,要求也是無用的。行出行為來也並不見的有愛。但是有愛,一定會有行為。

至於,本文的第六段結語,還是因為作者把幾個觀念混淆的問題。

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並不是自我為中心,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感受,那愛從和發出呢?作者文中說被耶穌的愛激勵,被愛激勵是一種什麼感受?如果沒有感覺愛是如何激勵我們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的內心自我的感受,那只能說明這個人是有問題的,如果內心沒有感受,那一個人愛又從何發出呢?談過戀愛就應該知道,我們愛的第一反應是感受。難道是內心冷冰冰的向對方說愛你?內心不是一種充滿幸福的感覺嗎?

就像人們看到一個在路邊乞討的可憐的孩童,那種發自內心的憐憫,不是一種感覺嗎?如果沒有感覺,我們將愛停留於內心中的何處?

愛,首先是一種感覺,理性來幫助這種感覺。理性是為了愛,愛不是為了理性。

自我感受、自以為義、自我為中心,這是三個概念,作者似乎是混淆的。

一個愛自己的人,才會懂得如何愛人。而人對愛產生的第一反應是內心的感受。

相關焦點

  • 基督徒,當用耶穌的愛來「愛人如己」!
    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
  • 愛人如己,原來如此!
    這項命令就是「愛人如己」。是不是聽到「愛人如己」只是一笑置之。那麼,「愛人如己」的命令是不著邊際嗎?一、愛人如己的出處聖經最早提出愛人如己的命令,是在利未記十九章十八節:「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和合本聖經中的「愛人如己」原義是「愛鄰舍如同你自己」。愛鄰舍如同自己是對前面提到如何對待鄰舍相關律法的總結。
  • 鐘聲:空喊「愛人如己」 實則自私冷血
    其所作所為,哪裡有「愛人如己」的影子?   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疫情是各國的共同挑戰。大疫當前,各國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時,盡己所能,幫助他人,既是人性使然,也是道義所在。反觀美國一些政客及其跟風者,《聖經》箴言「愛人如己」掛在嘴邊,幹的卻是冷血無情之事。他們誹謗中國捐款是「慷慨政治」,專家馳援是「地緣擴張」,物資支持是「口罩外交」,其內心之偏狹、操弄之惡劣,令人錯愕。
  • 神是愛丨愛神才去愛人,愛人才會愛神
    神是愛命令的總歸就是愛,舊約律法的核心也是愛!摩西十誡的精義是愛神愛人,前四條愛神,後六條愛人。筆者總結了一句心得體會「愛神才去愛人,愛人才會愛神」,你們且去揣摩!我們能夠愛人是因為神先愛我們,我們受神愛的激勵去愛他人!神是靈,看不見摸不著,人如何愛神?主耶穌對此發出了恩言「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可見,神的兒女通過對他人的愛來表明自己是愛神的!此外,要順服神,因為主耶穌說「有了我的命令有遵守的,這就是愛我的」[ 約14:21]。
  • 周日空中崇拜丨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就是爬樓梯,一階一階的爬上去,這叫做登階之詩。我們來看第121篇,這是一個朝聖之旅的開始,而這個朝聖之旅第一句話就問到,「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這個山,英文當然把它翻成mountains,可是各位注意到,大部分的英文譯本mountain一定有加s,或者叫the hills,h-i-l-l加一個s,它是複數的,代表有很多很多的險阻,有很多很多的危險,有很多很多難爬上去的那些困難在前面。
  • 愛普詩:巧克力與愛情的聯繫從何而來,你知道嗎?
    說起巧克力,我們自然就會想到愛情,巧克力與愛情的聯繫從何而來,你知道嗎?在古瑪雅文明中,有一個傳說:如果一個人一生都在等待另一個人,那麼他死後就會化成一棵可可樹。這便是人們寄托在巧克力上對愛情最初的憧憬。
  • 旅遊維權|「我們希望消費者去起訴我們」去哪兒網底氣從何而來?
    隨後記者再次撥通去哪兒網平臺客服電話,對方回應和此前一樣,等到確認此事後才可繼續和記者交談。經過與客服的數次電話溝通,記者在等待了數小時後,終於有相應工作人員在晚上11點給記者回電。對方依舊錶示:我們作為第三方平臺,也很無奈。
  • 每日默想丨打破我們的玉瓶,回應主的愛
    故事的衝突在於她把一整瓶香膏全部膏到了耶穌的頭上,而這瓶香膏價值是3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成人一年的工錢。這是一筆非常大的錢,竟然全部浪費在一個人身上,不單門徒看見很不喜悅,今天的我們看見估計也很不喜悅,為什麼這麼浪費呢,這個不把香膏賣了周濟窮人呢?
  • 愛神愛人丨摩西十誡的精義
    愛心陪伴愛是一切律法的總綱,筆者在愛神愛人總結了一句自認為經典的話語,「愛神才去愛人,愛人才會愛神」,分享給肢體默想領受!基督徒能夠愛神愛人是因為神先愛我們,我們受神愛的激勵去愛他人!神是靈,看不見摸不著,人如何愛神?主耶穌回答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可見,基督徒通過對他人的愛來表明自己是愛神的!此外,還要順服主神,因為主耶穌說「有了我的命令有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約14:21]」!遵行主的命令和使徒的教訓即愛神!
  • 愛我們所愛,但要知道我們所愛的都如朝露--《活出生命的意義》
    有此感慨,基於最近看的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本心靈治癒的必讀書01 東西方的共同智慧看的時候想起來一個學派,叫做斯多葛學派,它的定義繁瑣複雜,但抽絲剝繭,其底層的思維方式是:總是設想最壞情形春節將至,他打算給自己和愛人家的孩子買點禮物,愛人的看法卻是,買什麼禮物,孩子將來長大了跟自己肯定不親,買了都是白買,孩子的父母跟自己也未見有多親近,將來也不大可能給自己的孩子買東西。如此複雜的邏輯,正是生活憂苦的根源。朋友的觀念當中,孩子是無辜的,每個孩子都應該被善待,而買禮物只是付出愛的一種簡單方式,並未有何長遠的目的。
  • 科普藍寶石中的「皇家藍」一詞從何而來?
    歷史上皇家藍用於形容緬甸mogok所產最高品質的藍寶石,而今其他變質巖產區如馬達加斯加,斯裡蘭卡所產藍寶石有些也可達到皇家藍所要求的品質標準。如果說矢車菊藍的天鵝絨質感仿佛一場閃耀的時尚趴,那麼皇家藍則是一場華麗典雅的皇家晚宴。與矢車菊藍相比,皇家藍要沉穩得多,低調內斂,骨子裡卻有著抹不去的高貴氣質。
  • 每日默想丨如何理解最大的誡命:愛神也當愛人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常常有弟兄姐妹問,聖經上每句話都很重要,每一句話都帶著能力,可是太多了記不住,有沒有一些特別重要的經文,自己可以先記住這些去生活呢?其實,不僅是我們,當時的猶太人也遇到這個問題,他們要遵守的律法有600多條,每條都很重要,都要遵守。
  • 商榷及回應:「責任心」與美德|安靖如 何中華 李義天
    ——與安靖如先生商榷作 者 / 何中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責任心」及其美德論限度——評安靖如《責任心是美德嗎?》如二程所言,全賴「仁者在己」(《二程外書》卷一),故「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乃仁也」(《二程外書》卷三)。孟子所說的「仁義行」意味著我為道德而存在,「行仁義」則是道德為我而存在,從而淪為從屬於我的外在手段。所以,儒家特別強調遵循本然之心、固然之理、當然之則。這歸根到底是由德性的自足性決定的。孔子曰:「為仁由己。」(《論語·顏淵》)韓愈也謂:「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 我們從何而來?神創論?進化論?從石頭裡蹦出來?
    我們從何而來,這似乎是人類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世界上各地的神話、宗教,都盛傳著人是由神創造的傳說。直到1838年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進化論才慢慢進入人類的視野。之後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提出了基因的概念,更為進化論增加了說服性。
  • 愛人悄悄隨風而來
    整理:子若寒(行人說百態)口述:牛豔紅圖片:來源於網絡他笑起陽光仿佛都會暗淡無光,時間會流逝但他不變的笑不會流逝,因為它已深深刻在我的心裡,那麼溫柔那麼溫暖把我一顆心都融化,那天他仿佛如一縷清風悄悄而來
  • 和頤酒店女生遇襲,我們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
    災難發生在他人身上,我們這種感同身受的不安全感究竟從何而來?「知道」(nz_zhidao)告訴你,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監控視頻中女生被陌生男子強硬拖走,即便女生奮力呼救與反抗,但旁人卻沒有及時阻止。幸運的是,女生最後得以脫險。
  • 愛比克泰德:愛我們所愛,但要知道愛如朝露,不可執迷!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約公元55—135年),古羅馬最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之一。關於人生,愛比克泰德總結了10句富有哲理的話,一起來深度學習提升。1愛我們所愛,但要知道我們的愛都如朝露,不可執著,不要沉迷。
  • 風俗文化又是從何而來,讓我們細細品味
    其實重陽節還有很多的含義,就是我們現在人很多,都已經不清楚了,今天主要給大家說一說重陽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的,而我們關於這個節日的一些風俗文化,又是從何而來?而讓我們能夠提起興趣的,想必都是那些能夠放一些假期的節日,我們可以通過假期來休息一下。雖然現在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人的情感卻是永遠不變的。
  • 卡卡曬合照丨配文:我們(米蘭)就是米蘭城
    卡卡曬合照丨配文:我們(米蘭)就是米蘭城 原標題:卡卡曬合照丨配文:我們(米蘭)就是米蘭城
  • 文如其人和文不似人,我們應該怎樣看待
    一、文如其人觀點的來源和影響:(一)文如其人觀點的來源:文如其人是一個成語,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基本相似,即個人的文學作品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場、人生觀和世界觀等。自古以來關於「文如其人」的論調,一直不絕。《堯書.尚典》就有「詩言志」之說,漢代的《毛詩序》也有「詩者,至之所之,在心為之,發言為詩。」的論述。漢揚雄認為:「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從詩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而最早明確提出「文如其人」這一論調的是蘇軾的《答張文潛書》:「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為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