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就(中)和嫂子、侄子。
楊傑 攝影報導
小林(化名)今年15歲,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讀初三,他讀的是寄宿制學校,但每星期他都要爭取回家一次,就為了看一眼自己的兩個媽媽。
丈夫去世 她獨自照顧3個孩子
24年前,三都縣九阡鎮石板村岜凱組的潘家躍意外過世,當時他的妻子潘就37歲。那時,他們的3個孩子分別為1歲、3歲、5歲。家中的頂梁柱陡然間就這樣倒了,潘就在那段悲傷的日子裡,無比頹廢,似乎已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人勸她趁年輕,趕緊改嫁。潘就當時回絕說:不行,我要對娃娃們負責,這些孩子還這麼小,不可能丟下他們。
潘就憑藉著一個農村婦女的堅強和勤勞,把這個已經搖搖欲墜的家硬是支撐起來了,3個孩子也慢慢長大,入學讀書。
再遭意外 她將嫂嫂和侄子接來
2004年,在距離丈夫去世10年後,丈夫的哥哥也生病去世。
伯伯去世,留下了不會說話的啞妻和年僅1歲的侄子小林。
公公婆婆早在丈夫之前就已經去世了。1歲的侄子小林和不會說話的嫂子,對他們而言,整個天都塌了。
就在這個危難時刻,作為叔娘的潘就毅然站了出來,幫助處理好了伯伯的後事。之後,潘就直接將嫂子和侄子接了過來,與自己一家一起生活。
潘就一家有1.4畝稻田,嫂嫂家也有1.4畝稻田,兩家人加起來,將近3畝田。而需要養活的卻有6口人,除了吃喝之外,孩子們還要讀書,各種費用開支,讓潘就感到力不從心。
大米是不夠吃的,潘就拿起鋤頭,到村外去開荒,種包穀,以防備缺糧季節之需。
他們的鍋裡經常就是酸湯白菜。儘管日子艱辛,但是潘就沒有讓嫂嫂和4個孩子餓過,「寧願自己少吃一頓」。
她的事跡感動水鄉大地
10月22日,我們去採訪潘就的時候,她連漢語都不太聽得懂。我們找了一個同時懂得水族語言和漢語的人作翻譯。
當我們問到現在孩子們的狀況時,潘就很自然的介紹:她有4個孩子,現在兩個女兒已經出嫁,第三個在廣東打工。還有一個小的在讀書。
翻譯解釋,「潘就說的『還有一個小的在讀書』,指的就是伯伯家那個孩子小林,潘就已經把小林當成了自己親生的孩子。」
小林在當地寄宿制學校讀書,每個星期都要回家來看一看他的兩個媽媽。而潘就說,哪怕自己再苦,只要孩子讀得去書,都要供他去讀。每個星期,潘就都要給小林20元零用錢。
每一分錢,對潘就來說,都是來之不易。他們一家6口人,現在住的房屋是一棟一樓一底的磚混房,屋裡只有簡單的用具,房屋的外牆沒有粉刷。就是這樣一棟簡單的房屋,至今,潘就已經建了整整11年的時間。
10月22日,恰逢三都水族的「端節」,這個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小林也回家過節了,談到叔娘時,他多次用了「媽媽」這一個稱呼,他說「雖然我沒有當面喊叔娘叫媽媽,但她就是我的媽媽,我有兩個媽媽。」
潘就的事跡感動水鄉大地,三都縣九阡鎮石板村村委也授予了潘就「偉大母親」榮譽。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